【亲子教育】“只有装病爸爸妈妈才会陪我”,别让你的孩子活成有爸妈的“孤儿” -MamaClub

最近,一位儿科医生接诊了一位7岁的小女孩。

据女孩的妈妈说,她每到星期五就喊肚子疼,于是就带着她去医院检查。

可看了好几位医生,都查不出任何的毛病。

在询问病情时,女孩的妈妈电话响了,女孩伸出双手想要抱住妈妈不让她接电话。

医生将女孩的举动看在眼里,趁着妈妈去接电话的间隙问女孩:“你是不是假装肚子疼?”

女孩终于吐露了自己的心声:

妈妈平常工作忙,周末也常常加班;爸爸也是,每个星期都要到出差,有时候星期天也不回家…

有一次我贪吃冰淇淋吃坏肚子了,他们就陪着我整整两天,虽然生病了可是我好开心啊!

所以我才假装肚子疼,这样爸爸妈妈就能多一点时间陪陪我…

女孩的妈妈打电话回来后,问医生女儿的病能不能治。

医生却对她说:

你的女儿,得的是心病…

你们大人星期天也加班,女儿也没时间管,她活得就像是个有爸有妈的“孤儿”!

 

现今社会,大部分的孩子都是有父母的“孤儿”

曾经有教育专家说过这样一句话:

现今社会,大部分孩子是有父母的“孤儿”,尽管有父母陪伴在身边,但是却没有传递内在心理支持的正能量。

回想一下,你是如何陪伴孩子的?

带着孩子去游乐园,让孩子和朋友一起玩,你却专心致志地盯着手机;

白天答应孩子给他讲睡前故事,到了晚上你却对他大吼“忙了一天了哪有力气讲故事,赶紧睡觉去”;

只有当孩子身体不舒服时,你才会守在他的身边,抱着他,和他讲讲话聊聊天…

这也难怪孩子爱装病,因为只有自己生病了,爸爸妈妈才会不吼不叫,不看手机,才会眼里只有我一个人。

对于孩子来说,父母的陪伴不是陪同他去游乐园,不是给予足够的物质满足,更不是监督。

而是给他安全感,静下心和他聊天,真正融入自己的内心世界。

 

高质量陪伴就是最好的教育

曾经有一位幼儿园老师收集了小朋友的心愿,孩子们的愿望有:

“希望能和妈妈一起去上班”

“希望爸爸星期天陪我去动物园”

“希望妈妈多看看我,不要老是看手机”

有没有发现,这些心愿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渴望父母的陪伴。

我们常说,陪伴就是最好的教育。

那是因为在陪伴的过程中,孩子感受到爸爸妈妈对他的爱、爸爸妈妈散发出的温暖和体贴,这些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成长。

有些家长看起来在陪孩子,其实在想着别的事:手机、游戏、电视、工作…

这样的“假陪伴”,又怎么能让孩子深切体会到什么叫做爱呢?

既然要陪孩子,那就请高质量地陪伴。

高质量的陪伴,是需要双方都感受到安宁和愉悦的。

孩子和父母双方都处于放松、亲密而又舒适的状态中,这样才能互相滋养、建立良好的互动。

拿走你的心不在焉、也请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以积极向上的心态来陪伴孩子,无论是陪伴孩子的学习还是玩耍,都请调整好自己的状态,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忙碌与陪伴,从来都不是对立面

网上曾疯转过这样一句话:

“宝贝对不起,放下工作养不起你,拿起工作陪不了你。”

但其实,忙碌的工作和精心的陪伴从来都不是对立面。

陪伴从来都和时间的长短、频率无关,而是用心让孩子感受到舒适和安全。

卸下一身的疲惫回到家,孩子给你捶捶大腿、揉揉肩膀时,你安静地享受,这是陪伴;

晚饭时间,孩子和你分享学校内发生的事,你认真倾听并予以回应,这是陪伴;

全家人洗完澡后,一起到阳台晾衣服,孩子把衣服架上衣架,你把衣服挂上竹竿,这是陪伴;

甚至,你在忙着工作,孩子忙着写作业,偶尔抬起头的相视一笑并互相鼓励,这也是陪伴。

陪伴从来都只是日常生活中在一起做的小事,从来都不需要什么了不起的仪式感。

转变你工作中烦躁的心情,以心平气和的态度来和孩子认真而又用心的相处,这就是对他最好的陪伴。

在下班回家敲响家门的前一分钟做几个深呼吸,并满怀笑容地说一句“我回来了”,当看见孩子咧着嘴笑着奔向你给你开门时,就是双方互相陪伴的开始。

 

每一个和谐的家庭里,都有一对这样的父母

人若没有一个好的家庭环境,就很难展开一个正常的生命。

每一个幸福的孩子背后都有好的家庭环境,而家庭环境的背后,则有一对优秀的父母在用心经营。

1、拥有归属感的家庭,孩子才能放心成长

很多孩子会为了获取归属感而采取一些不良行为,来获得父母的关注,以期从他们那里获得归属感。

文章开头那个装肚子疼的女孩,除了缺少父母的陪伴外,还缺少了家庭的归属感。

当在外面受到了伤害,可以任性地跑进父母的怀抱里倾诉和哭泣;

当想要长大飞行时,也能从父母的爱里汲取力量挥动翅膀展翅高飞。

只有拥有归属感的孩子,才真正有了属于自己的“根”,才能放心地成长。

2、夫妻和睦的家庭,孩子能拥有安全感

有一位歌手明星曾在节目中坦言他的家庭并不幸福:

从小爸妈的关系就不好,总是半夜吵架把他吵醒,除了害怕,他还得在父母的阵营中选择一方,然后看着另一方离去又难过不已。

父母关系的不和谐,真的会让孩子感到害怕和不安。

而如果有一天父母的情绪爆发,很可能会将气撒在孩子身上,孩子会认为是自己的错,从而产生自责感。

缺乏安全感的孩子,既害怕父母因此离婚,又害怕他们会抛弃自己。

弱小、可怜、又无助。

婚姻是两个成年人的生命的自传,是让他们最亲爱的孩子感受生活的幸福,体会生命的美丽,认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启蒙教材。

父母相爱的家庭,带给孩子的是满满的安全感,他们会自信而又快乐地成长。

3、三观正确的家庭,孩子才能学好

曾经有一则外国公益广告《Children see,children do》中说道:“孩子们都是模仿与创作的天才。”

父母抽烟,孩子也跟着抽烟;

父母和别人吵架,孩子也跟着吵;

父母不讲文明,孩子也不爱讲文明…

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模仿家,而父母作为孩子的启蒙老师,必然对他的言行造成影响。

早已答应星期天带孩子去游乐园,时间到了却临时变卦,只因为你要睡懒觉——孩子从中学会了大人可以不守约;

你对自己的爸爸妈妈不尊重,常常嫌弃这嫌弃那——孩子从中学会了对待至亲的人不需要有太多的礼貌。

父母的三观都不端正、言行都不讲礼貌,那么孩子又该如何学好?

你所要求他的“要诚信、要尊敬长辈”,在他的眼中都是“浮云”,因为大人根本也都做不到。

 

弟弟出生后,姐姐却“失明”了

曾经有过一篇类似的报道:

一位6岁小女孩视力突然下降,原本好好地走路,突然就跌倒了,别人一眼能看到的东西,她却看不到。

妈妈带她到医院检查,初次检查,视力仅0.15。

进一步检查后,检测结果成了1.0,在正常范围内,而她的眼睛也没有任何器官性问题。

医生最终诊断女孩得的是“癔症性眼盲”。

原因是:

弟弟出生后,家长的注意力全都放在了弟弟身上,自己受到了忽视和冷落,这对她的心灵产生了影响,因此出现了癔症性眼盲。

听起来似乎有些荒唐,但却似乎能抿出一丝的意味。

我们常以为孩子还小,什么都不懂。

可实际上,孩子都很敏感,父母的所作所为全都看在了眼里。

尤其是二胎家庭中的“老大”,爸爸妈妈到底重不重视我、甚至他们还爱不爱我,在他们的内心中,早已打上了一个大大的问号。

 

在这些关键时期,请家长放下私事与孩子好好相处

无论是独生家庭的缺爱、还是二胎家庭的被忽视,错的从来都不是孩子,而是那个不肯空出时间陪伴孩子的家长。

哈佛心理学家建议在以下这些关键时间,父母要放下私事,与孩子好好相处:

如果家长工作非常繁忙,也请保证每天全身心地陪伴孩子2~3个关键时间。

1、在去学校的路上,帮助孩子放松

大多数孩子在上学路上都会有一定的焦虑状态:

不想上学,上学太累了,想回家玩;

老师会不会突击检查我的作业,好紧张…

这时候,请放下你的手机,可以多和孩子聊聊天,帮助他缓解焦虑的心情。

2、接孩子放学的时候,要认真倾听

孩子放学时是最为“啰嗦”的时间。

学校发生的所有开心的、难过的、有趣的,统统都急迫地想要和爸妈娓娓道来。

因此,放学接孩子的路上,请认真倾听孩子所说的话,把这段或抱怨、或分享的小时光留给他们。

3、当孩子从学校回到家的时候,请和他一起出去玩

孩子回到家后先吃点零食,然后家长陪着孩子去外面玩,是非常高质量的陪伴。

如果时间允许,请家长们珍惜这段时光。

傍晚时分,和孩子一起打羽毛球、或是带着他去玩轮滑,都是很好的互动式陪伴。

4、当家长下班回到家时,请给孩子一个拥抱

关于这一点,尤其希望所有的爸爸们能做到。

在大多数家庭中,给予孩子陪伴更多的始终都是妈妈。

作为父亲如果没办法给到孩子足够多的陪伴,那就在下班回家时给孩子一个大大的拥抱吧。

这个拥抱,弥补了长期以来没办法陪伴他的遗憾,同时也向孩子发出爱的信号:

无论我有多忙碌,爸爸都愿意每天给你一个拥抱,因为我爱你。

5、晚饭时间,和孩子分享有趣的事

如今,许多家庭的晚饭时间人人都当“低头族”,家里安静得只能听到碗筷之间碰撞的声音。

这会让孩子感到压抑和害怕,有话他也不敢讲。

和孩子共进晚餐,应该是充满欢声笑语的时光。

孩子可以分享学校里的趣事,大人也一样,今天在办公室、在超市、在路上看到了哪些有意思的事,统统都是值得分享的。

6、睡前时间,陪孩子阅读

有心理学家做过统计分析:

孩子在夜晚入睡前,对父母会有一种天然的需求,利用好这个时间段,亲子感情质量倍增。

那么,陪着孩子阅读,就是夜晚入睡前培养亲子感情的最佳方式。

无论是绘本故事、还是儿童小说、甚至是读一首诗歌,孩子都会感受到爸妈对自己的爱。

伴着爸妈熟悉而又安全的声音入眠,真的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了。

有一位台湾作家曾说过这样一句话:

父母的陪伴是有有效期的,错过了有效期,再怎么努力也难有效。

对于这一辈子只有一次的经历,父母应该珍惜。

从今天开始,请所有的父母,无论今天有多忙,都至少保证有2~3个关键时刻陪伴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