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教育】让孩子更聪明,比阅读更有效的是做这件事 -MamaClub

这是一则真实新闻:

49岁,非专业出身,非本职工作,却靠着8个月的刻苦自学,通过了难度超高的国家司法考试。

这是一位怎样的励志前辈?

原来,他叫朱腾强,是一位大学女学生的爸爸。

他的女儿是个学霸,大学读的是法律专业。

据了解,朱爸爸决心挑战法考,是为了跟女儿有更多的共同话题,以便在聊天时沟通更加顺畅。

而他的这一决定,也得到了女儿的大力支持。

备考过程中,父女俩的交流明显增多,感情也更加深厚了。

新闻一出,网友们纷纷为这位爸爸点赞。

大家都说,难怪孩子这么厉害,原来家长也超厉害。

其实,朱爸爸的做法中,还藏着家庭教育里一个总会被忽视的成功奥秘:

父母始终不忘与孩子保持高质量的沟通与交流。

据朱爸爸的女儿介绍,自己现在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成就,离不开父母的教育和家庭氛围。

从小到大,全家人最喜欢的就是聚在一起聊天。

而这一次,父亲通过司法考试,无疑会让他们的聊天内容更加同频。

能说话的家长不稀奇,会聊天的父母却很难得。

原来,善交流、会聊天,竟是成就孩子出色与否的秘密武器。

 

父母越会聊天,孩子越聪明

诺贝尔物理奖得主理查德·费曼曾在自传《你好,我是费曼》中提到,他的成功离不开父亲的影响。

费曼的父亲很擅长教育启蒙,在费曼小的时候,便每天都会跟他展开形式多样的聊天。

比如,父亲在和他一起看《大英百科全书》,读到关于恐龙的部分时,书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它(恐龙)有 25 英尺高,脑袋有 6 英尺宽。”

于是,父亲便会停下来,开启“话唠”模式:

“让我们看看那意味着什么?那意味着,如果它站在我们家前院,它就高到足以把头伸进窗户里来。

不过呢,它也可能遇到点麻烦,因为头有点过宽了,会挤碎玻璃…”

充满趣味性和启发性的对话里,一个新奇的世界在年幼的费曼面前展现。

他的心里从此埋下了好奇心和创造力的种子,为此后成为伟大的科学家奠定了基础。

费曼曾说:“当我还是个小孩的时候,我很喜欢父亲给我讲东西。”

可见,会聊天的父母,会充分运用语言的魔力,把身边一切美好而未知的事物掰开了、揉碎了,重组成孩子最能接受的形式,一点一点灌输给他们。

去年八月,著名科学杂志《Psychological Science》发表的重磅科研论文,证实了父母会聊天对孩子的影响。

科学家们经研究发现:

影响孩子大脑发育的,不是阅读或全脑课程,而是父母与孩子的交流互动方式。

孩子与父母每天聊天的频率越高,大脑皮层就越发活跃,他们在语言、语法、理解力等测试中的得分也越高。

而这与家庭经济条件、父母受教育程度等因素却没有太大的关联。

孩子越交流,就越聪明,亲子间多聊天,能够促进孩子的大脑发育和认知发展,从而助力他们赢在起跑线上。

 

父母越会聊天,亲子关系越融洽

当然,聊天对孩子的好处,远不止启智那么一项,它同样是增进亲子间感情的好方法。

这里有位妈妈的儿子,不仅颜值高、性格好,还是邻居们公认的小暖男,而且出生在一个超级有爱的家庭。

经大家的观察才发现,原来如此和谐的亲子关系,正是靠聊天“聊”出来的。

无论什么时候、在哪里,爸爸妈妈总能跟儿子有说不完的话。

再一次对话中,爸爸与儿子聊起了妈妈的喜好。

爸爸:“如果我们都爱妈妈,我们要怎么对待她?”

儿子:“我们要给她买花,钻石,项链,口红,漂亮鞋子。”

……

而妈妈也会毫不吝啬地对儿子表达爱意。

儿子:“我有一个问题,你为什么一直喜欢跟我说你喜欢我?告诉我。”

妈妈:“因为我时常会被你一直吸引,怎么看都看不够。你不在我身边的时候满脑子都是你,闭上眼睛眼前是你,睁开眼睛也希望是你,所以我喜欢你。那你闭上眼睛是谁啊?”

儿子:“妈妈~”

……

这一家人甚至会一起规划长大后的生活——

妈妈:“你女朋友第一还是妈妈第一?”

儿子:“妈妈第一。”

妈妈:“那你女朋友呢?”

儿子:“第二。”

妈妈:“那你爸排第几啊?”

儿子:“嗯 …你和爸爸都是第一!”

……

这位妈妈透露,平日里她和老公会经常跟儿子谈心,一起分享生活中的点滴。

正是这高频率的沟通交流,让他们一家人的心紧紧贴在一起,收获了最融洽美满的家庭关系。

聊天,是性价比最高的育儿技巧,无论是开心的、难过的、还是看似波澜不惊的日常,都能在这一字一句中,变得摇曳生姿、活色生香。

由此,情感在流淌,孩子的情绪被接纳、想法被理解,他们将拥抱着这份温馨,明确自己被深爱。

 

不会聊天的父母,与孩子渐行渐远

然而,这个世界上,并非所有的父母都会聊天。

曾经有一个实验,找来了几对父子,并安排了一个密室独处的环节——所有孩子都会跟自己的爸爸待在一个空荡荡的房间里,单独相处1小时。

当时,有很多爸爸全程一直盯着手机,完全无视了孩子。

父子俩的零互动让空气安静到尴尬,百无聊赖的孩子只能靠自言自语来打发时间。

可见沉默的家长,是教育的黑洞,不仅亲手阻断了亲子沟通的渠道,也使得孩子的心门被牢牢锁上,与父母的距离越来越远。

曾经有位作家形容自己是“心理层面上无父母的人”。

因为在他小的时候,父母忙于工作,跟他见面的机会极少,每次等到父母回家时已经是凌晨了。

从小父母之爱的缺失,让他完全不知道如何与他们交流。

他曾自曝:“我跟我妈30年没好好说话了,我们一说话就会争吵。”

缺乏沟通,导致亲子关系剑拔弩张,也让他对亲情极度怀疑。

哪怕日后他在文学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就,这始终是横在他心里的一道坎,让他纠结了一生。

沟通的力量超乎想象,一个家如果缺乏了欢声笑语,每个人都不能畅所欲言,将会多么乏味无趣啊。

这就好比河流失去了波澜,羽翼失掉了光泽,创作没有了灵魂。

长此以往,生活不再有活力,孩子的身心也终将会受到伤害。

 

孩子的健康成长,需要正确交流

一个语料丰富的家庭语言环境对儿童是至关重要的。

那么,应该如何提高与孩子之间的聊天质量,让每一次交流都能成为孩子成长的契机呢?

1、把主动权交给孩子

曾有机构针对3~6年级的小学生开展过一项关于亲子聊天的问卷调查。

结果显示,父母与孩子交流的首要话题是学习,比例高达67.86%,而这也恰恰是孩子最反感的聊天话题之一。

亲子沟通,主角永远应该是孩子。

平日里,家长不妨把主动权交给孩子,多聊一聊他们感兴趣的内容;交流时多等一等,鼓励他们把话说完。

由此,才能让孩子打开话匣子,真正激发出他们的沟通兴趣和表达欲,从而真正爱上与父母聊天的感觉。

2、在交流中引发思考

犹太民族是世界公认最聪明的民族之一,涌现了无数优秀的人才。

在回顾这些精英的家庭教育时,人们发现,他们都得益于一种很相似的亲子聊天方式——海沃塔(Havruta)。

这种聊天模式的最大特点之一,便在于家长会在此过程中,不断引导孩子思考。

比如,通过疑问抛出问题:

“为什么会这样呢?”

“对此,你准备怎么办?”

有意识地增加交流的回合:

“我的看法是这样,你觉得呢?”

“我觉得你说的很好,但还有补充吗?”

每一次的聊天,都是思维和灵感的碰撞。

孩子将在这个过程中锻炼思辨能力、拓展知识面、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3、聊天时全情投入

有位网友分享说:

有天晚上,女儿兴致勃勃拉着我,要跟我讲一件趣事。

可当时我正忙着处理工作上的事,因此边聊边看了好几次手机。

没想到,这个举动惹得孩子大发脾气,她哭着问我:“妈妈,你为什么跟我说话时总看手机?”

孩子的话,让我无地自容。

这种场景大家是不是很熟悉?

很多时候,我们都在跟孩子进行着敷衍而无效的交流,聊天时心不在焉。

但沟通是相互的,当我们无法全身心享受与孩子的聊天、无法深刻共情孩子的喜怒哀乐时。

又谈什么走进他们心里,又有何理由抱怨自己跟孩子聊不下去呢?

4、利用碎片时间,将聊天常态化

有位著名人物曾透露,自己无论有多忙,每天一定会和孩子在一起吃晚餐,因为这是他与孩子沟通交流的好机会。

而美国前第一夫人米歇尔则跟两个女儿有一个专门的“促膝时间”,每天晚上临睡前,母女三人经常躺在床上聊天。

亲子间的聊天应该是轻松而活泼的,任何时候都可以进行。

我们可以利用每天的碎片时间,将聊天常态化,让孩子随时随地都能够享受交流带来的快乐。

 

回到文章开头

其实,像朱爸爸那样的父母是有大智慧的。

他们懂得与孩子共同进步,时刻不忘成为更好的家长,以便跟上子女腾飞的步伐。

赋予孩子一个明朗的前途,是为人父母者最大的心愿。

而这其中,任何教育方面的琐事,都如同骨牌中的一环,看似微不足道,实际对最终的结局影响巨大,在那容易被忽视的沟通交流里,却有着不动声色的力量。

如何保持与时俱进,始终与孩子有话可聊?

如何通过交流走进孩子心里?

如何让孩子在每一次的对话中有所收获?

这些都是养育孩子时关系到他们一生的课题,需要我们用心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