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教育】那个平凡的孩子,更值得我们去爱 -MamaClub

每个班,都有这样的孩子:

他们每天认认真真听课,老师给的作业也一定会按时完成,周末永远在补习,但一考试成绩却不理想。

在一部台剧《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里的男主角阿衍,就是这样一个孩子。

阿衍很努力,每天都读书到凌晨。

为了让阿衍成绩赶上去,阿衍妈妈给他报了无数的补习班,请了一对一家教,甚至还把儿子送去以体罚为主的军事化辅导机构…

可即便这样,儿子的成绩依然不行。

而且因为长期熬夜,原本成绩中下游的阿衍发挥得更差了,还考了全班倒数第一。

这一次,妈妈爆发了,她把生活的不幸全都归结于儿子的成绩:

“如果你有满级分,爸爸就会让我养猫!”

“如果你靠自己的能力拼上满级分,我就有钱请一个好一点的师傅,赶快把屋顶修好,爸爸就会回来吃晚餐了!”

其实,阿衍爸爸不回家是因为已经出轨了

一向孝顺阿衍不忍看妈妈流眼泪,于是,他开始虐杀动物。

原来,阿衍意外发现了平行时空。

原本善良、温和、孝顺的阿衍,开始变得残忍、暴戾、冷漠。

可周围人仿佛看不见一般为阿衍庆祝,只因为阿衍终于成了“学霸”。

这荒诞的场景,看得人心生寒意。

但扪心自问:

什么时候起,成绩成了衡量一个孩子好坏的唯一标准?

哪怕一个孩子手段残忍、心理扭曲,但只要他学习好,是不是就都可以被原谅?

 

“学渣”的悲剧,源自于平凡教育的缺位

不久前有个国际新闻:有一位女律师张灵离世了。

律师的女儿瑶瑶今年15岁,正要上高中,她向警方承认:

自己星期五就想杀死妈妈,于是星期六晚上说要给妈妈按摩,从背后把妈妈用绳子勒死,装进了行李箱…

媒体采访了张灵生前的好友后得知,造成这场悲剧的根源,很可能是孩子的学习成绩。

原来张灵对女儿的要求一直是前5名,最好前3名。

同时,好友还透露,生活中张灵是一个很要强的人,事业心强,业务能力也很优秀。

希望女儿大学毕业后能读研或者出国,总之就是要出人头地,比自己强。

但女儿瑶瑶上了初中后,却开始抵触学习,有时候还会不做作业,就在家玩游戏。

“学霸”妈妈遇上了“学渣”女儿,于是,悲剧发生了。

曾经很长一段时间内,家长群里都流传着一句话:学霸孩子都是来报恩的,学渣都是来报仇的。

可是,事实真的如此吗?

所有的父母都期待孩子能成功,希望孩子能进入更广阔的世界,拥有更美好的生活。

可现实是,第一名只有一个,绝大多数人都注定平凡。

自从孩子上学以后,父母总是焦虑地把自家的孩子同别人家孩子进行对比,习惯性地用成绩去衡量一个孩子的好坏。

这样的标准,让孩子理所当然地以为学习好就有了一切。

学习不好的孩子,则注定是老师眼里的麻烦,同学眼里的废物和父母眼里的耻辱。

这其实是不对的。

 

父母成熟的标志,是承认孩子不是世界的中心

有人说:

“人生有三次成长:

第一次是发现自己是普通人的时候;第二次是发现父母是普通人的时候;第三次是发现孩子是普通人的时候。”

可很多时候,父母总是很难承认孩子的不完美,特别是小有成就的父母。

曾经有一部电视剧,里头的“虎妈”数落儿子的时候,这样说道:

“你说你对得起我吗?妈妈高三那年,物理93,数学92,化学91,除了英语一般般,其他的都特别棒。”

但什么都“特别棒”的妈妈,偏偏就有个经常考倒数第一的儿子。

不禁想起,网上曾有过一项调查。

有人根据真实数据,分析出了父母教育程度和子女教育程度之间的关系。

得出的结论是:

如果父母考试方面很厉害,位于前3%~1%的话,那么80%甚至90%的情况下,自家孩子都会比自己差。

一开始,我们或许会羞于承认孩子的平凡。

也许会说“你不是学不好,你就是不努力”,或是“只要你用心,肯定能考个好成绩”,甚至想方设法去掩盖孩子的普通。

托人把孩子送去最好的学校,给孩子报各种各样的补习班,让孩子完成大量的作业…

可现实却一次次戳痛我们:孩子的成绩依然不好。

只有当我们发现并接受“我的孩子是普通人”的那一刻,我们才是真正成熟的父母。

我们不应该鄙视平凡,相反应该欣然接纳平凡,为人父母一生最重要的事,就是承认孩子是个普通人。

 

请相信,“学渣”孩子也是来报恩的

有位作家写了一个故事《坐在路边鼓掌的人》。

作家的女儿每次考试都考第23名,所以同学们都叫她“23号”。

相比其他孩子想要当钢琴家、企业家、主持人的梦想,23号的第一志愿是当幼儿园老师,每天带着孩子们唱歌跳舞,第二志愿是当妈妈,天天给孩子做好吃的。

作者自己都觉得女儿太“没出息”。

可有一次期中考试后,班主任却打电话给她说了这样一件事:

华文试卷里,有一道附加题:“你最欣赏哪位同学,并说明理由”。

除了女儿自己,所有同学都无一例外写了“23号”。

原因五花八门:因为23号幽默、守信用、心地善良、愿意帮助同学…

作者对女儿说:“你快要成为英雄了。”

没想到女儿却轻轻摇了摇头:

“老师说:‘当英雄路过的时候,总要有人坐在路边鼓掌。’妈妈,我不想当英雄,我想成为坐在路边鼓掌的人。”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里的阿衍,原本也是这样一个孩子:

他善良,看见天台上被人遗弃的小猫,会小心翼翼把他们带回家,好好照顾;

他有礼貌,对老师、同学、亲戚永远彬彬有礼;

他懂事,看见妈妈被打了,会主动提出陪妈妈验伤,会安慰妈妈“你离婚了还有我啊”,把妈妈的付出和辛苦都看在眼里…

但好在最后,妈妈还是接纳了阿衍的平凡。

阿衍不再读书,而是选择跟着舅舅学修理电器,自食其力。

中午的时候,妈妈会给他送上爱心便当。

他不再伪装成“学霸”,只是安心做好一个负责的员工,一个贴心的儿子。

这样的人生,又何尝不是另一种成功?

其实,这个世界从不缺少优秀的人才。

很多时候,缺少的正是能从容面对人生的普通人。

接受平凡,向阳而生,才是一个人这辈子做的最不平凡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