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教育】“脏话”连篇的孩子,内心到底想说什么? -MamaClub

带孩子出门,很多妈妈头疼的是管不住孩子的嘴,总是看到什么就说什么,口无遮拦。

孩子天真无邪,没想大人那么多,可有时会让别人听到不舒服。

曾经有一位妈妈说孩子有一次见到同楼栋年龄比自己大一岁,却个子比较矮的孩子,就大声问:“妈妈,为什么他上二年级了,比我还要矮啊!”

刚好她跟那个孩子的妈妈聊得正开心。

这问题飞过去,瞬间哑口无言,竟无言以对。

但这位妈妈透露其实这还算好的,因为他这次至少没有说“脏话”骂人。

说起这事,真是一件让无数妈妈伤透脑筋的事。

特别是家有男孩,更加严重。

就有一个4岁的男孩在家里就经常说脏话,甚至诅咒人。

温和一点的时候会说屎尿屁,说臭妈妈,或者笨弟弟,这些还尚且能接受。

但有些时候就让人觉得很不舒服,比如经常跟奶奶说“你个傻逼”、跟弟弟说“你怎么不去死”、跟爸爸玩得好好的,说“我要掐死你”

……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是你的话会不会揍他一顿,让他下次再也不敢这样说了?

 

这里建议不要“理“他,先冷处理看看。

至少不要把这件事突出,天天跟他念,因为你越这样做,会发现情况更糟糕。

我们可以观察孩子们都喜欢怎么做?

你会发现,孩子们会特别喜欢跟对他的玩笑反应大的人开玩笑;如果你没有反应,他们是不会找你的。

比如家里有一条玩具仿真眼镜蛇,挺吓人的,因为孩子知道爸爸怕蛇,所以孩子不会用它来吓妈妈,只会来吓爸爸。

所以孩子会趁爸爸不小心,把它丢在爸爸的旁边。

如果吓到了,就哈哈大笑,为自己的恶作剧感到开心。

而妈妈不会有任何的反应啊,就好像一件平常的玩具,说不定还要他捡起来,不要乱丢东西。

这样的话,他就不会跟你玩这个,而是会找另外一个能“刺激”到你的方式跟你玩。

这样他们会觉得好玩,互动性更强,关注度更高,孩子们就喜欢这样。

语言也是如此,孩子会发现原来有些字眼特别不同,这些特殊的字说出来好像很有力量,一旦用的时候,大人们给出的反应也会很有趣。

有时让大人紧张,还能让其他的伙伴模仿自己,感觉酷酷的,所以他们觉得这些词汇用起来让自己占据了心理优势,看上去像一个大人。

就好比有的孩子偷偷学抽烟,其实并不是因为烟比糖好吃,而是那样做,让自己看起来酷酷的,像大人一样。

如果明白了这一点,当孩子在你面前“飙脏话“的时候,就不要那么火急火燎了。

你可以试着冷淡他,好像没听见,没人理会,他们就会觉得说起来没意思,反而不会继续这样去做。

 

当然,还有孩子会变着法子,换着各种各样的方式来继续说,如果父母放任不管,肯定也不行。

经过一段时间的冷处理之后,如果还不行,那就看看孩子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有时可能仅仅是一个正常的心理发育表现。

心理学上定义的诅咒敏感期,指儿童在学习语言的初期(一般在3到5岁左右)在接触到一些脏话或者带有诅咒的话后,喜欢不分场合地使用,越是被制止就越喜欢使用。

而一旦过了这个阶段又恢复正常,儿童这个时期的语言习惯称之为诅咒敏感期。

这也可以理解为一个孩子突然发现了语言的力量,但又不知道如何去使用这种而已。

因为年龄的缘故,有些句子他们说出来,其实都不知道会不会伤害到人。

针对这种情况,父母先理解孩子的这种心理,然后平时在孩子没有说的时候,跟孩子聊聊他说的那些“字眼”,告诉他妈妈听了是什么样的感觉。

这样平静的聊天,会让孩子更容易接受,远比气急败坏地责备他或者警告一番要管用。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孩子说脏话是一个信号,告诉你孩子在寻求你的关注。

你会发现,叽叽喳喳的孩子,不停地说着话。

有时他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说了些什么,他只是想吸引父母的注意力。

如果爸爸妈妈一回家就玩手机,不理会孩子,这个问题就会变得严重。

他们会故意跟你顶嘴,说那些脏话来表达自己的不满,其实深层的心理是在寻求关注。

 

所以,要记住最重要的一件事:每天多陪陪孩子,跟孩子多说说话。

这样做,可不止一点点好处。

孩子们早期的词汇积累,完全就是靠跟父母的交流,父母可以说是孩子的第一任语言启蒙老师。

美国有两位教授进行了一项以《儿童早期的语言能力》为课题的研究。

他们用两年半的时间,录下了42个家庭(包括13个高社会经济水平家庭,23个中低水平家庭,及6个依赖社会福利生存的家庭)中父母与孩子互动的音频,从孩子开始学习说话,直到他们三岁,每个家庭每月录一个小时的音。

最后发现到孩子4岁的时候,高社会经济水平家庭的父母已经对孩子说了4千5百万字,而来自低社会经济水平的家庭的孩子只从父母那里得到了1千3百万字的语言体验。

有爸妈会问,什么时候是最好的聊天时间?

在上学的路上,回家的路上,等电梯时,吃饭时,睡前的故事时间,其实任何时间都是聊天的好时机。

那跟孩子聊点什么呢?

也没有什么限制,聊孩子在学校的生活,饭菜的味道,自己的见闻,书里的故事,最近的新闻……无所不谈。

这样总比都盯着电子屏幕要强得多。

当我们带着孩子的时候,当孩子在观察的时候,我们等他们细心地观察完后,就能跟他们多说说话。

可以提问他们,“你刚刚看到了什么呀?”或者也可以引起孩子的兴趣,“你仔细看看这个。”

千万不要只会拿着一个手机,盯着屏幕。

想想看,每天跟孩子聊天1小时,要说多少个字,输出多少的信息和词汇,而孩子也要接收、思考,然后反馈,跟你聊下去。

长期来看,一年两年下来,孩子间的差距就出现了。

当然,也有父母会说孩子可以跟智能语音机器人聊天,或者听APP上的音频故事。

但再好的机器人能替代父母吗?他们能了解孩子吗?而且机器人也没有表情和情感的语调。

听故事倒是有了丰富的情感语调,可这是单向地输出,孩子并不能与机器人来个真正的互动,所以电子产品还是不能替代父母。

父母跟孩子的交流时,孩子会学会表达,理解不同的词汇,了解在不同情景下该如何说。

而很多的词语,就是通过父母说的话来接触的。

所以能在交流中跟孩子谈谈这些用词,什么样的话是讽刺的,什么样的话是伤人的,这样他们就会自己明白有些“脏话”并不合适讲。

这样远比父母的指责和数落有效。

解铃还须系铃人,所以关于说话的问题,还是得在说话中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