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教育】父母的嘴,能决定孩子未来要走的路 -MamaClub

周末有位妈妈到闺蜜家小聚。

聊兴正浓时,闺蜜儿子打球回来了。

从孩子进门的那一刻,闺蜜的眼睛和嘴巴,都没从儿子身上挪开过。

她跟在孩子身后,不停地指责:

“脱下来的臭袜子又乱扔?天天给你洗给你收拾,我就活该吗?”

“英语作业做了没有,其他同学早就做完了,你什么时候对作业也有点上进心?”

“今天教练传来的小视频里,你又是候补。那么多钱满足你的爱好,你这表现对得起我吗?”

“这么大孩子了,一点都不让我省心,太失望了。”

那个9岁多的男孩站在那里,低着头一脸闷闷不乐。

闺蜜又坐下向朋友抱怨:

“为他付出那么多,却一点回报也没有。

不但成绩没变好,人也越来越疏离,一个个的白眼狼。”

闺蜜在儿子一年级时,专心做起了全职太太,相夫教子。

本以为,孩子在妈妈的全情陪伴下会更快乐地成长,不想孩子却越来越沉默,还不时来点小叛逆。

起初朋友以为是闺蜜的儿子太小不懂事,可几次来她家做客,朋友慢慢看出了端倪:

不是孩子不懂事,而是闺蜜太多的抱怨,像一块大石头,压得孩子喘不过气来。

一份网络研究调查表明,在爱抱怨和诉苦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往往有着这些表现:

 会察言观色、敏感、容易自卑、很多事不敢跟父母说,选择默默承受,怕麻烦别人,再好的天赋再多的想法也不愿表达…

父母对孩子的态度,就是孩子看世界的角度。

拥有一对阳光快乐、积极向上的父母,孩子就像每天置身于鸟语花香中;

反之,父母爱抱怨、负能量满满,孩子的心里,就被种下了灰色的种子。

 

现代诗人林徽因,在建筑、文学等领域都有很高的建树。

可她却从内心,深深地不接纳自己。

林徽因曾多次说自己“有病”,而这个病,是童年种下的。

她的母亲何雪媛,不被丈夫重视,受时代和自身条件局限,无法脱离家庭。

林徽因父亲再娶后,林徽因和母亲就搬到了后院。

母亲整天抱怨,抱怨自己命不好,抱怨丈夫欺负她。

她不允许林徽因到前院跟弟弟妹妹玩,对林徽因同父异母的弟弟妹妹,也总是心怀恨意,是个十足怨妇。

在母亲阴影下长大的林徽因很受影响,对童年总是三缄其口。

有一次提起母亲,林徽因说:

“我自己的妈妈把我赶进了地狱,这搞得我筋疲力尽并深受伤害。

那早年的争斗对我的伤害是如此持久,它的任何部分只要重现,我就只能沉溺在过去的不幸之中。”

童年时母亲的抱怨,竟像噩梦一样,久久困扰着林徽因,即使她已经功成名就,也总会沉溺于过去的不幸福中。

父母的情绪,不仅决定着孩子此刻快乐与否,还深深影响着孩子成年后的人格基调。

父母这种有意无意地抱怨和指责,会让孩子的负疚越来越沉重,不敢做自己,甚至丧失幸福。

心灵导师曾在演讲《幸福为什么那么难》中提出一个深刻的问题:

“当你的母亲一辈子都生活在哀伤中,你,敢快乐吗?”

每个孩子都无条件地爱着父母,父母不快乐、不开心,孩子的快乐,就如同鱼刺在喉,如同背叛,短暂的放松里,烙着深深的罪恶感。

心灵导师还说:

“我们根本无法忍受这样的罪恶感。所以,我们宁愿陪尽了自己的幸福,也不敢快乐。”

父母的脸色,就是孩子情绪的晴雨表。

而父母消极看问题的态度,无论是对孩子的指责,还是对家务、生活的抱怨,都让孩子精神无法真正放松,始终背负压力前行,找不到真正的幸福和快乐。

 

斯坦福大学教授认为,人的思维方式分为两种:一种是成长型思维,一种是固定型思维。

拥有“成长型思维”的孩子,遇到困难和挑战,会很自信,拥有克服困难、越战越勇的底气,最终走向成功。

而“固定型思维”的孩子,常常会束手无策,认为自己能力、实力不足,最终放弃努力,走上平庸之路。

有位妈妈的儿子生病了,在医院修养,也因此认识了隔壁病床一家。

隔壁床的小女孩从小体弱多病,这次住院是因为咽峡疱疹,几天治疗后,孩子终于好转,可就在出院前一天,孩子又发烧并拉肚子,检查出轮状病毒。

孩子频繁闹病,换做别的家父母,早就唉声叹气了。

可女孩的父母,却始终笑呵呵的。

无论对人,还是对事,女孩的父母从没有一句抱怨。

那么有感染力的乐观,让我们感到他们夫妻深深热爱着生活。

而父母这样的态度,让女孩也显得与众不同。

一次打针的时候,护士三次都没找对位置。

女孩不但忍着不哭,还安慰护士:

“阿姨别急,我相信你,再试一次。”

同病房的孩子哭闹,吵得女孩没法休息,她不急也不恼,主动给小弟弟讲故事。

有人问她,手上那么多打针留下的伤疤,去幼儿园被小朋友笑怎么办?

女孩认真地说:

“这记录的是我和朋友们分开的日子啊。”

这么可爱的女孩,让医生和护士都格外照顾。

有人说:

“父母自身的行为对孩子有重大影响。

不要以为只有你们与孩子谈话和教导孩子、吩咐孩子的时候,才是在教育孩子。

你生活的每一瞬间,甚至当你不在家的时候,都是在教育孩子。”

父母乐观,孩子就阳光;父母肯定孩子,孩子就对生活充满希望;父母对生活友善,孩子思维方式就会积极。

自信从容、气定神闲、正能量满满的孩子,不是天生的,而是父母积极、正能量的言行,潜移默化塑造了他们正向的“思维模式”。

而这样的精神养料,才是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

 

生活中的很多事或冲突,总会让我们不由自主觉得原因不在自己,而在于别人。

爱抱怨的父母,往往认为,自己人生的不够完整,不够好,原因都在于生活的负重或孩子的不懂事。

可父母的幸福感,不应该全部来自子女或对生活的付出。

网红Papi酱曾在一次采访中说:

“我们这代孩子,从小听得最多的就是:

‘我一切都是为了你而活’;‘爸爸妈妈倾家荡产也要如何如何’;‘如果当初不是为了你,我们会怎样怎样’…”

Papi酱坦言:

“虽然知道父母初衷是为了激励我,但我只有负罪感。

我会认为,父母人生中最糟糕的部分,都是我造成。”

父母好好爱自己,有自己的生活和人生追求,孩子才会没有负担,心无旁骛地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

德国哲学家说:

“教育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而养儿育女,不是负担,更不是一种爱的单向倾斜,而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灌溉和滋养。”

那个越来越沉默,越来越畏缩,越来越不快乐的孩子,是从他成为父母口中的“抱怨”开始的。

爱孩子,就要让他知道:

他,不是父母包袱,而是父母的更好生活的动力。

不抱怨,心怀美好,去努力,去追求,孩子才会更优秀,生活才会真的变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