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教育】孩子间发生冲突,正确的做法是什么? -MamaClub

有位学生,上小学一年级第一周被请了两次家长,都是因为与小朋友冲突。

其父母说他自小脾气就大,等不得,稍不顺就急;几句话没说完就大声吵吵,似狮子老虎般咆哮,要不就动手打人,在幼儿园时三天两头就会把别的小朋友打哭,曾多次把别人的鼻子打出血。

最后老师不得不采取“一下课就到老师办公室报到”的方法,限制其课间的自由活动,班上从来不会有小朋友去主动与他交往,他成了典型的“边缘人”。

冲突是幼儿阶段交往活动中一种常见的现象。

作为生活的一部分,冲突与幼儿的成长相伴随,是幼儿的交往能力之一。

我们要做的就是不断提供支持和条件,让幼儿逐步形成适合自己的应对冲突的策略和方式。

培养幼儿化解冲突的技巧,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在幼儿教育中都具有重要意义。

有研究表明,儿童在幼儿时期就开始学习暴力行为,如果不进行调解训练的话,其暴力性倾向会逐步加强而难以改变。

因此调解及干预程序应当及早开始。

那么应当怎样做幼儿阶段的冲突处理能力的培养呢?

 

尊重儿童,积极预防

教育孩子,首先要尊重孩子。

爱默生曾说过:“教育最大的成功在于尊重孩子!”

因为只有尊重孩子,才能走进孩子的心灵,才能有愉快的沟通。

得到尊重和信任的孩子会展现出更多的潜能;同时,孩子也会依照成人对待他的方式对待他人和世界,不被尊重的孩子往往很难学会尊重他人。

大班幼儿经过两年的同伴交往,有了一定的明辨是非能力,虽不是很强,但也有他们独特的思维方式。他们每做一件事,都有其自己的理由和想法。

因此作为教师,要给孩子倾诉的机会,让孩子宣泄心中积郁的情感,这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是非常重要的。

 

加强教师干预引导,传授相关技巧

教师干预是冲突解决的关键。

通过教师的干预,使幼儿对冲突事件进行重新整理、分析和理解,并根据教师的提示或指引,再结合自己的想法和意愿,找到令双方都满意的解决冲突的方法和途径。

在幼儿中心阶段,教师可以协助幼儿建立冲突协调模板和引导幼儿使用同伴协调等方法,进行冲突问题的处理。

 

认识冲突的意义,成人建立三原则

人们常以负面的眼光看待“冲突”,他们不太知道“冲突”其实有其积极正面的意义;在许多方面,冲突是幼儿成长必经的历程。

从长期观察幼儿活动的过程中,我们发现:

幼儿与人争吵,常是幼儿大声对外界说“不”,是幼儿“自我主张”的开始;

幼儿与人“争抢”玩具,或打人或被打,是为了“自我主张”,也是为了“自我保护”;

幼儿从一次次冲突中,一次次练习“人际关系”的规则与技巧。

平时孩子们在一起玩的时候发生冲突在所难免,作为成人应该就孩子们的冲突把握好三个原则:

1. 尽量不干涉孩子们的冲突世界

孩子们的世界就是这么简单,孩子们的游戏有着属于孩子的规律。

让他们在冲突处理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在问题解决中不断成长。

2. 针对幼儿一日活动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在孩子打打闹闹的时候,你可能会发现,有的孩子相对内向,处境往往比较被动;有的孩子会讲道理,对冲突能起到缓和作用;而也有个别孩子从小深受家人溺爱,有一定攻击性。

有时,孩子间的冲突也会“升级”,这时大人就不得不干涉了。

首先要了解情况;其次具体分析;最后给孩子讲道理。

最不可取的是父母为了面子,不由分说拉来孩子或批评或打骂。

这样容易伤害他们的自尊心,也会破坏大家的好心情。

3. 生活中言行的榜样教育

对于成长中的孩子来说,父母的言行举止会有较大的影响力。

有的家长平时不注意,在外“做一套”,在家“说一套”,当冲突发生时,碍于面子表现得相当得体,孩子听了也明理。

但一回到家里,或会因为自己孩子表现不佳而“秋后算账”。

如果父母前后言行不一致,就容易让孩子混淆是非,从而缺失正确的判断力。

 

教孩子学会如何与人交往

爱孩子,就应该让其明事理,让他学会如何与别人交往。

所以,无论是日常的正确导向教育,还是家长的榜样作用都很重要。

其实,只要我们变换一下角色,就可以把冲突变成孩子学习为人处世的绝好机会,让他们通过解决冲突获得成长。

与和成人交往相比,孩子们与同伴交往的时候,更有机会看到别人的视角,了解彼此之间观点的差异,进而学会站在别人的立场看问题,理解别人的感受。

他由此学到的不仅是一种解决冲突的积极方式,还有一种公正、负责、关怀他人的态度。

在这个基础上做出的决定,常常能顾及别人的利益和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