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教育】小学阶段,拉低成绩的5个坏习惯,很多孩子天天在重复 -MamaClub

很多父母都有这样的疑问:同样的班级,同样的老师,为什么有些孩子名列前茅,有些孩子成绩却不尽如人意?

出现这样的情况,除了每个孩子学习能力有差异之外,学习习惯也很容易拉开孩子间的差距。

良好的习惯受用一辈子,如果学习习惯不好,再聪明的孩子也会经常遭遇困难。

下面这5个坏习惯,看似不起眼,实则非常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

 

没有独立思考的习惯

表现:过于依赖家长指导,遇到不会的题目,马上询问父母标准答案;大人不在他身边盯岗,他马上就开始三心二意。

我们都知道,对于低年级孩子,陪写是有必要的,这个时期的孩子还是一张白纸,趁这段时间培养好习惯,往往最简单。

但问题是,很多孩子在父母的辅导中养成了依赖的坏习惯,没有独立学习的自主性。

一位妈妈曾经抱怨道:

“小学前三年,我为孩子的学习付出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但孩子的成绩一直平平。”

她甚至怀疑,孩子是不是没有学习的天赋。

孩子正在读三年级,写作业遇到难题不会自行思考或者翻书查阅,第一反应就是问妈妈,如果妈妈不在,他就自己使用搜题软件搜索答案。

孩子常常以为自己听懂了、学会了,可真到了考试的时候又做不来题。

思维上的懒惰,造成了孩子学习上的落后,省去了思考的过程,对知识永远都只是一知半解,这样的孩子并非不聪明,只是懒得学习、思考。

大脑总是越用越灵活的,如果小学阶段就懒于思考,当懒惰成了思维定势,后面的学习只会越来越吃力。

一位教育家曾说:

“即刻的帮助,等于贬低了孩子的智慧。”

这句话对家长有警示作用,我们辅导作业一定要找准自己的位置,不要第一时间直接给孩子答案,要有留白时间,利用启发式提问,鼓励孩子自己去解决。

当孩子体会到靠自己战胜困难的成就感,学习自信心也会大大提升。

 

学习时间不固定

表现:没有固定的学习时间,什么时候写作业,全靠父母的催促和自己心情,总是以各种借口磨洋工和拖延,迟迟不愿意动笔。

孩子学习拖拉磨蹭是很多家长最为头疼的问题之一。

导致孩子拖拉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孩子对时间的认识不够,在任务面前的紧迫感不足。

想要在孩子作业问题上少操点心,我们就需要为孩子设置一段时间,专门用来完成学校布置的作业和任务。

设置的内容大致分为两部分:

【第一,什么时候开始写作业?】

很多家长常问:放学后,先玩还是先写作业?

对于自控力有限的低年级孩子,建议大家养成放学回家先完成作业再做其他事的习惯,毕竟放学后,在校的学习状态还在,写起作业来效率也会更高。

在孩子回家后,稍作休息之后,就让他在一个固定的地方、固定的时间做作业。

做完作业之后的时间,就让孩子自己安排,当孩子早早地体会到完成作业的游刃有余,他对写作业这件事才不会排斥。

这个习惯一旦养成,孩子自律、自主学习的能力也会提高。

【第二,写作业需要多长时间?】

孩子作业时间过长,并不是一件好事,这意味着孩子的效率低下。

我们可以根据作业量,制定出一个明确的时间期限,比如:

“这一页的数学练习,你需要在15分钟内做完。”

并为孩子设置好闹钟。

这种提醒的方式看似简单,其实也最有效。

当任务有了截止时间,这本身就是一种督促。

孩子在做作业有一种紧迫感,既能提高速度,也克服了拖延。

 

做完作业不检查

表现:作业马虎对付,做完就扔在一边,从不认真检查和修改错误,或者依赖父母的检查。

做作业时一般是整体知觉在发挥作用,不少孩子只顾赶进度、出思路,很少顾及一些细节问题,导致作业中常常出现差错,不是写了错别字,就是看错了运算符号或者少做了习题。

因此,做完作业之后,家长应该教孩子及时从整体知觉调整到部分知觉,从细微处检查是否有漏洞,使孩子养成细心检查作业的习惯。

家长最好教会孩子检查的方法,如看看是否漏题、漏答案、漏单位,怎样验算等,至于错误,尽量让孩子自己找出来并改正。

有位妈妈曾经提及这样一件小事:孩子的数学作业因为少了一个小数点而得了98分,回到家后对妈妈发脾气,指责她没有替他检查出来。

检查孩子的作业,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变成了家长的任务。

虽然家长检查过的作业往往十分完美,但是孩子却无法看到自己学习上的漏洞,也让他们失去了对学习的责任心,这无疑是我们不愿看到的。

所以对于检查作业,我们还是要把责任还给孩子,培养孩子自主检查的习惯。

 

没有整理错题的习惯

表现:作业本发到手上,只看分数便扔到一边,从不认真分析原因、检查和修改错误。

对错题不够重视的孩子,下次考试遇到同样类型的题目,依然会做错,正如老师们常说:在同一个地方,跌倒很多次。

孩子们常常把这种现象归结成自己的粗心,其实问题的根本还是在于没有真正地吃透知识点。

学习,不怕孩子犯错,这对孩子而言都是宝贵的经验,怕就怕孩子不能认真对待自己的错误。

恩格斯曾说:“无论从哪方面学习,都不如从自己所犯错误的后果中学习来得快。”

整理错题就是在错误中总结和学习。

整理错题并不是简单地对做错的题目进行摘抄,而是对错题进行归纳、分析和反思。

合格的错题本,孩子需要在错题旁边写上出错的原因,比如审题错误、概念错误、思路错误、知识点掌握不牢等等,方便孩子看出自己的薄弱点在哪,从而有针对性地加强训练。

平时也要经常翻阅错题本,直到对错题完全理解,考试前再翻翻,马上就能清楚自己接下来应注意什么。

这还不是结束,隔一周或两周,让孩子重新做错过的题目,看看自己走没走出以前的误区。

如此一来,孩子不仅能认识和改正错误,而且能真正地掌握知识点。

整理错题,看似花时间、花心思,但是坚持下来,效果也是非常显著的。

 

没有复习的习惯

表现:不重视预习、复习,上课似乎都能听懂,课后练习基本都会做,但一到大考,分数却没有那么理想,知识点把握不牢的问题马上就暴露了。

知识很容易被遗忘,一个孩子上完课,从来不复习,那么可能一周之后,孩子可能就想不起来自己学了什么。

这不是智商问题,这是记忆的规律。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发现,信息输入大脑后,遗忘也就随之开始了。

人类大脑对新知识的遗忘是有规律的,且遗忘率随时间的流逝,先快后慢。

对抗大脑的遗忘规律,复习就是最直接的方法。

预习——学习——复习 ,这是一个系统的学习循环,而复习的作用一直被家长和孩子小觑了。

日本作家池谷裕二曾在《考试脑科学》中提到:“孩子学习的重点原本就应该放在“复习”上”。

他甚至认为:预习、学习、复习的比例在1/4︰1︰4 左右比较妥当。

换句话说,复习的作用远远大于预习、甚至是课堂学习的作用。

至于间隔多久进行复习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呢?

《考试脑科学》一书中结合海马体的性质,给出了以下建议:

第 1 次复习:学习后的第 2 天

第 2 次复习:第 1 次复习 1 周后

第 3 次复习:第 2 次复习 2 周后

第 4 次复习:第 3 次复习 1 个月后

图片来源:《考试脑科学:脑科学中的高效记忆法》

作者:[日] 池谷裕二

在孩子学习新的知识之后,间隔一段时间就进行复习,一个知识点翻来覆去地去看、去练,熟读于心,才能综合运用。

大部分考试得高分的孩子,都是在课后做到了对课堂学到的知识进行及时的重复巩固,大脑才没那么容易忘。

所以复习的习惯,家长们要重视,从小帮孩子培养这个习惯,未来的学习之路才会走得更加轻松。


✅ 加入【Group – Telegram】
https://bit.ly/MamaClub-Telegram

✅ 加入【Group – 好康群】
https://bit.ly/MamaClub-Promotion

✅ 加入【Group – 心声群】
https://bit.ly/MamaClub-Group

✅ 订阅【Youtube – MamaClub TV】
https://bit.ly/MamaClubTV-Youtube

✅ 关注【Instagram – MamaClub】
https://bit.ly/MamaClub-Insta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