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教育】“再这样,妈妈就生气了”,你还在用情绪操控孩子吗? -MamaClub

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家长对孩子说:“快回家吧,要不妈妈生气了!”“你再不好好吃饭,奶奶生气了!”等等。

大人们似乎认为,只要让孩子意识到家长生气了就会乖乖地听话。

事实上,家长总是对孩子说“我生气了”,就是企图在用自己的情绪操控孩子,很容易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

有心理研究显示,对6岁前孩子经常性生气,会让他形成消极的负面人格,产生自卑、内向、忧郁的心理,而且害怕与人相处。

久而久之,为了不惹别人生气,为别人而活成了他不得不接受的现实。

这样的孩子长大成人后会活得很累,也难得开心。

一方面,他需要刻意去讨好周围的每个人来认可自身的价值,另一方面,他自己的需求也在蠢蠢欲动,这就很容易导致他陷入一种矛盾的境地。

不迎合别人,他会觉得自己不好,有一种罪恶感、恐慌感,就好比当年惹妈妈奶奶生气的感觉。

 

教育家说过,家庭教育是教育的第一篇章,而在家庭中,家长是最细致、最有才干的雕塑家。

社会对“熊孩子”的容忍度越来越低,家长们也纷纷在起跑线上摩拳擦掌,急于把孩子雕琢出乖巧懂事的小大人模样。

但有时候,孩子的乖巧懂事背后,仍然是错误的价值导向。

前段时间,一位网友讲述了一段自己在巴士上的经历:

巴士上,一个6岁左右的小朋友总是拿脚用力踢前排椅子,网友回头跟孩子妈妈说,能不能请您让孩子别踢我椅子了?

他妈妈说:“别踢了,阿姨生气了。”

网友表示,在这种教育下,小孩没有机会建立自己的是非观,加上父母的教训总是把矛头引向别人,小孩自然就学会了,把能赖在别人身上的都赖在别人身上,包括也能把矛头指向教他这样做的父母。

许多家长在评论区表示共鸣:父母的待人接物、三观水平都隐形地传递给后代了。

那么做父母前,请做好自己。

但也有家长认为,带好孩子已经是件不容易的事,既然孩子安静下来,那么管教的目的就已经完成。

但实际上,把责任归咎于他人,本身就是一种偷懒且不负责任的教育。

 

还记得第一季《爸爸去哪儿》开播时,五对父子/女刚进组,孩子们不适应简陋的乡村环境,又哭又闹。

在其他爸爸耐心劝慰孩子,向孩子解释时,田亮第一时间采取的做法是抱着森碟往外走:

“你是来这里表演哭的吗”

“弟弟妹妹都不哭,你还闹”

“你不要再哭了好不好”

面对孩子的不安,田亮首先摆出了一副手足无措和不耐烦的态度,一心只想快点让孩子不哭,却不想告诉孩子“为什么不要哭”,没有选择试图理解孩子的想法,和她好好沟通。

岂止工作繁忙聚少离多的明星,对孩子缺乏必要的了解,就是朝夕相处的普通家庭,也常常充斥着这样“以终为始”、结果导向的教育。

“你看其他的小朋友都没哭,所以你也不能哭”

“你再这样妈妈要生气了”

“都怪这个护士姐姐,把我的宝宝扎痛了!打她打她”

把道德规则具体化,用“其他人的评价”表现出来。

这种方式,在缺乏理解能力的幼儿阶段尚屡试不爽。

家长总觉得孩子还没长大,但其实,幼儿大脑发育却远比想象的要迅速。

脑科学相关研究表明,3-7岁的孩子理解能力已经逐步成型,可以很清楚掌握对错概念。

儿童对世界的认识,是从父母开始的。

他首先认识的是,妈妈怎样跟自己说话,爸爸怎样对待妈妈。

由此而生成了关于善恶最初的概念和理解。

同时,孩子的大脑又没有那么灵光,只有简单的应激反应功能,只能记住直接推导出来的结论。

如果告诉孩子“再吵妈妈就生气了”,孩子直接推出来结论会是“妈妈不生气的话我吵闹就无所谓”,而不会意识到“我这样做是错的”。

遗憾的是,许多父母为了“省事”,表面上是培养出来了听话的孩子,实际却有意或无意地跳过了真正的价值观形成环节。

 

小时候,我妈经常会吓唬我,再不听话,警察叔叔就要来把你抓走喔。

恰好我有个叔叔真的是警察,每次他来我家做客我都表现得特别乖,因为总联想到穿着制服来把我抓走的样子。

一度让我对家里来访的亲戚十分恐惧。

后来长大了上了网,才知道这种恐吓普遍存在于幼儿世界,还有不同的职业版本:

再不听话,医生就要来给你打针喔。

再不听话,就要去扫大街喔。

……

且不说这样的恐吓对职业本身的冒犯,且不说会使孩子在需要帮助的时候不信任警察、不信任医院,就单单是这种归因本身,也存在很大的问题。

“警察叔叔把你抓走”,是利用孩子对陌生人的恐惧心理;“别闹了你看前面的阿姨都生气了”,是利用孩子对负面评价的回避心理。

实际上都是在借用他人的权威为孩子树立道德标准。

在幼儿小小的心里,对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还充满困惑。

错误的归因不但不能帮助理解,还容易让孩子形成性格极端:

一个极端就是患得患失,永远生活在别人的眼光里。

时常有网友留言,我特别羡慕自信的孩子,因为他们就算是错的,也有勇气坚持自己的观点,而我就算是对的,也没有勇气坚持下去。因为我怕我真的错了。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建立孩子内心的秩序,建立善恶是非的标准,而不是为了培养出听话却麻木、隐忍的“懂事”小大人。

再说了,孩子的懂事,从来不是为了家长的省事。


✅ 加入【Group – Telegram】
https://bit.ly/MamaClub-Telegram

✅ 加入【Group – 好康群】
https://bit.ly/MamaClub-Promotion

✅ 加入【Group – 心声群】
https://bit.ly/MamaClub-Group

✅ 订阅【Youtube – MamaClub TV】
https://bit.ly/MamaClubTV-Youtube

✅ 关注【Instagram – MamaClub】
https://bit.ly/MamaClub-Insta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