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教育】自律、自觉的孩子,原来都是这样培养出来的 -MamaClub

前段时间,看到这样一则新闻:

8岁的小男孩迪迪,喜欢阅读课外书,每天六点半左右自然醒,洗漱后便开始大声朗读十多分钟。

这个习惯,迪迪已经坚持了400多天。

每当看到这样的新闻,作为父母,我们忍不住就开始羡慕:

“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可以这么自觉省心?

自家孩子能主动写作业已经是感天动地!”

不自觉的孩子最让父母头疼,在生活和学习上,他们的主动性和其他孩子差得不是一星半点。

自觉的孩子,往往知道自己在什么时间该做什么,不需要父母过多的提醒。

起床吃饭不用跟在后面催,玩手机、玩电脑不用想方设法地禁止,作业也不用天天盯…

而不自觉的孩子,需要父母每天不停的催促和唠叨,大人怒气冲冲,孩子变得不耐烦,家里鸡犬不宁。

孩子之间出现这些差距,其实就是父母在教育方法上的差距。

 

孩子的自觉
前期离不开父母的监督

迪迪不是天生就自觉的孩子,每天晨起朗读,是很难坚持的一件事。

迪迪和其他小朋友一样,也喜欢看电视,一开始,每天晨读让他也有了畏难情绪。

幸运的是,妈妈每天提醒、督促他,自己甚至也拿起书看,给他做榜样。

渐渐地,迪迪发现了阅读的乐趣,不仅可以跟着故事里的主人公体验喜怒哀乐,而且每天读一读、喊一喊,特别有精气神,家里的电视机就这样“闲置”一边。

他甚至还会拿着书本追着妈妈说:

“这本书特别好看,妈妈你也看看呀。”

晨读变成了迪迪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可以说,在养成主动晨读的习惯之初,妈妈的监督,帮助他成功地坚持了下来。

这就是培养孩子自觉性的第一步:父母适时管教和监督。

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认知误区:自觉都是靠孩子自己,如果孩子不自觉,是他自己不争气。

其实惰性才是人的本性,电视、手机、玩游戏、零食、偷懒…

大人都很难抵挡住的诱惑,更何况孩子。

如果你看到别人家孩子非常自觉,不用父母操心,那说明在早期,父母的教育帮孩子养成了习惯,端正了态度,后面的路才看起来好走很多。

儿童的自律不是天生的,生命早期的儿童,内心里不可能存有一个自我评价系统。

所有那些温暖的自信、自我价值感、良性的自我评价、对行为结果的评估和抉择…

这些内在的东西,都必须靠一个外在的评价系统植入到孩子的意识中去。

作为父母,在培养孩子良好习惯之初,就要把这些意识通过规则、监督传递给孩子。

有一位妈妈,竟然随身带着家里电视机的遥控器。

一问之下才知道,孩子看电视没有节制,现在在家赶作业,她怕孩子忍不住看电视,干脆把遥控器带出来!

听起来很夸张,但确实是父母的一片苦心。

在孩子的学习习惯和态度尚未定型之前,需要大人用规则、监督,帮助孩子学会克服自己懒惰和散漫。

 

孩子的自觉
后期靠的是孩子的内驱力

培养一个自觉的孩子,早期父母的监督很重要。

然而,这种监督的作用也是有时效的。

很多孩子到了高年级,大人监督的作用逐渐变小,孩子就像脱了缰的野马疯玩,成绩一落千丈。

所以家长在早期督促孩子学习时,一定要注意去激发和唤醒孩子的内驱力。

什么是内驱力?

它是指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内部唤醒状态或紧张状态,表现为推动有机体活动以达到满足需要的内部动力。

简单理解就是孩子发自内心地去做一些事情,并会因此获得满足。

与内驱力相反的是外驱力,孩子做某件事常常带着功利的目的,或者是被逼无奈、不得不做。

比如你想给孩子报毛笔课,孩子心里不乐意去,但为了避免你的批评,还是选择去上课,这就是一种外驱力。

但是如果是他最喜欢的轮滑课,不用你催,他跑得比兔子还快,这就是内驱力的表现。

当孩子拥有内驱力的时候,学习就成了自己的兴趣,在学习中获得快乐和满足激发他们主动去学。

前文说到的迪迪,当他体会到了阅读的乐趣,后期不用妈妈耳提面命,他就能主动地去读书。

这是孩子最好的学习状态,学习不是因为父母逼着学,而是自己想学,不需要诱惑、哄骗或者奖励,就能主动并持续性地学习。

内驱力是培养孩子自觉性的关键。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就要注意保护和唤醒孩子的内驱力。

虽然学习是一件听上去不太快乐事情,但是我们要尽量让孩子的学习体验感变得不那么糟糕。

【第一】

多让孩子体验学习的成就感。

现在很多小孩,学习之所以不积极,是因为学习给了他们太多负面的感受,与父母的关系也不如小时候融洽,最后厌倦甚至痛恨学习。

家长要做得,是要重视孩子的学习感受,多鼓励、少打击。

即使孩子现阶段的成绩不够乐观,也要给足耐心,辅导孩子时,可以把难度降低,任务分解,让孩子够一够就能解决,建立孩子的学习自信心。

只有孩子对学习慢慢有了信心和成就感,他才能越来越主动积极地看待这件事。

【第二】

给孩子一定的自主权。

虽然在孩子习惯养成的早期,要给孩子适时地督促,但是随着孩子的成长,我们要逐渐给孩子学习的自主权,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有时候少管一点,效果会更好。

因为过度干预会导致孩子的依赖,不利于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家长要做得是抓大放小,把握方向,虽然原则上的事情没有商量,但是在一定的范围内,孩子是有自主选择权的。

比如制定学习计划,只要无害且能完成学习任务,都可以多参考孩子自己的意愿,这样实行起来孩子也会比较主动。

当孩子对学习有了掌控感,他才会把学习当成自己的责任。

 

孩子的自觉
离不开好的家庭环境

自觉性的建立是个漫长的过程,孩子身处的环境发挥着重要的影响。

有的家里,比起孩子,父母更爱看电视、玩手机、打麻将,闹得孩子每次在房间写作业都不安份。

孩子怎么想呢?

大人自己都不看书,凭什么要我看书;要求我看书,还要把电视、手机打开诱惑我?

大人自己都管不住自己,怎么能指望孩子自觉呢?

还有的家庭,孩子所处的环境非常脏乱。

如果学习环境过于嘈杂,孩子经常会被各种事情打断,找橡皮都有可能耽误几分钟,学习还没开始,已经屡屡碰壁,不仅严重影响孩子学习的主动性,也会造成孩子专注力的降低。

孩子生活和学习的环境,越是脏乱、无序,越容易在这样的环境之中磨蹭、拖延。

《断舍离》中有一句话:

“本来能在干净的溪流潇洒畅游的香鱼,逐渐变成了水槽淤泥口边困顿窘迫的鲇鱼。”

没有好的学习环境,孩子就像一只窘迫的鲇鱼,想主动都脱不开身。

育儿本身就是一件很累的事情,不一定要求每位父母都能自律、自觉地养成各种各样的好习惯。

但是至少有一点,那些我们不想让孩子染上的恶习,比如沉迷手机、沉迷游戏、沉迷电视、熬夜等这些坏习惯,你不希望孩子去做,那么自己也应该主动规避。

想要养出一个自觉的孩子,父母就要创造一个相对安静、整洁有序的环境,做好榜样,孩子才不容易被外界干扰,能够专注而用心地学习、生活。


关注 MamaClub
PageGroupTelegramGoodyInsta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