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教育】最伤孩子的3件事,不注意会毁掉孩子一生 -MamaClub

我们常常以为,自己对孩子足够好了,愿意为他付出一切,甚至是生命。可是,为什么随着孩子的长大,他和我们的心理距离会越来越远呢?

其实,我们习以为常的一些小事,总是在不经意中伤害了孩子,给他带来一生的阴影,也破坏了我们和孩子的亲密关系。

 

很多家长没有意识到,自己总是习惯在孩子的伤口上“撒盐”。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一个正在学步的小男孩。他可能是刚体会到了直立行走的快乐,尽管脚步还不稳,却总是飞速地向前奔跑。他的妈妈追在后面,一直喊着“慢点,别摔了”。

突然,小男孩脚下一滑,扑倒在地,大哭起来。他的妈妈一边把他扶起来,一边厉声说“叫你慢一点,不听话,非要跑!这下摔了吧!”

小男孩一听,哭得更厉害了。原本,孩子摔疼了,想得到的是妈妈的拥抱和抚慰。可是,妈妈却在他的伤口上“撒了一把盐”,让孩子感觉更痛了。

而这样的行为,似乎是多数父母的通病!

孩子考试没考好,心情沉重,父母来一句“叫你好好学习,你偏不听,怎么可能考得好”;

孩子早上赖床,上学快迟到了,急得直哭,父母奚落他说“叫你快点起床,非要赖床,待会儿要被老师批评了吧”……

一直以来,父母总是吝啬给孩子情感支持,甚至在孩子情感最脆弱的时候雪上加霜。育儿的本质是建立亲密关系,而协调关系最好的方式是情感支持。

当孩子受挫时,他需要的不是父母的风凉话、大道理,而是获得情感上的支持,感觉到父母是他永远的后盾。

父母可以教育孩子,但是一定要等孩子的情绪平复了,再进行教导。

否则,孩子对父母的情感依赖,会在这些点滴小事里,被一点点地消耗掉!孩子的内心,也会变得冷漠、坚硬,在别人受到伤害时,表现得麻木不仁,甚至是幸灾乐祸。

 

有一次,小丽和她表嫂一起带孩子到游乐园玩。到了吃晚饭的时候,表嫂的女儿露露却没有玩够,死活不肯走,还哭闹了起来。

旁边的人纷纷看向我们。表嫂急了,指着露露的脸说:

“你这个小孩,怎么老是这么自私,就想着自己玩,一点都不考虑别人!你看人家妹妹多好,叫她走就走了,不像你,这么大了还总是胡闹!”

说完,表嫂硬是要拽露露走。露露不停地蹬腿、哭喊,像个浑身带刺的刺猬,但最后,还是被表嫂拖走了。

那天晚上,露露一直不高兴,甚至都不愿意和豆芽玩。其实,每个人都是有自尊心的,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不愿意被当众批评,小孩子也不例外。

然而,父母往往非常重视自己的脸面,却不注意给孩子留面子。当孩子在公众场合做错了事,父母辱骂孩子“笨蛋”、“胆小”、“不懂事”等等,似乎是一种常态。

父母们希望通过羞耻心教育,让孩子听话,或是达到激励孩子的目的。可事实往往与此相反。当众羞辱孩子,只会让孩子感到难堪、自卑和愤怒,甚至导致孩子叛逆、产生攻击性、自甘堕落。

英国教育家洛克说过:

“父母不宣扬子女的过错,则子女对自己的名誉就愈看重,更会小心地去维持别人对自己的好评。

若是你当众宣布他们的过失,使其无地自容,他们便会失望,觉得自己的名誉已经受了打击,设法维持别人的好评的心思也就愈加淡薄。”

对孩子不良行为的教育方式有很多种,可以把孩子拉到一边,悄悄地指出他的错误行为,并和他讨论解决的方案。而当众羞辱永远是最糟糕的解决办法。

 

阿楠,30多岁了还没有结婚。她的个人条件不错,但就是喜欢把自己封闭起来,不谈恋爱,更不想结婚。

阿楠的父母性格都比较强势,从小,就会经常当着阿楠的面吵架。有时候,父母吵完架,妈妈会看着阿楠叹气,说“如果不是你,我早就跟你爸离婚了。”

阿楠一直很自卑,她觉得自己的存在就是一个错误,让父母不得不凑合在一起。后来,她恨不得父母早点离婚,自己的耳根也能清净一些。

这几年,虽然父母年纪大了,关系缓和了许多。但是,幼时的经历,带给她的阴影,一直挥之不去。父母们往往不知道,总是当着孩子的面吵架,会给他造成多大的伤害!

人在吵架的时候,常常控制不住自己,会说狠话,会面目狰狞,甚至会动手打架。而在一旁的孩子,就像看恐怖片一样,吓得心惊肉跳。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便是他的天和地。

如果父母常常当着孩子的面吵架,会让孩子怀疑自己是不是做错了事情,产生恐惧、焦虑、沮丧等负面心理,导致孩子情绪不稳,长大后甚至会对婚姻产生恐惧。

夫妻吵架是在所难免的事,但是,遇到问题时,请先冷静下来,私下里找机会好好谈一谈,千万不要当着孩子的面爆发。

再好的夫妻,都会有100次想掐死对方的冲动。不要委屈了自己,把问题憋在心里,但是也要努力求同存异,接纳对方的不完美,给孩子一个和谐、有爱的家庭氛围。

家庭安定、团结了,孩子的心里才会有满满的安全感。陪孩子成长,就像牵一只蜗牛去散步,你催促他、吓唬他、责备他,蜗牛流着汗、喘着气,拼命往前爬,却依然赶不上你的进度。

放慢脚步,你会触到风的温柔,闻到花的芬芳,看到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向我们展示了生命中最初、最美好的一面。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