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教育】这两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千万不能打,再生气也别动手 -MamaClub

常常遇到很多父母,在自己火急火燎赶时间或是赶着做某件事时,孩子还赖着不听话,火气上来就对自家孩子动了手。

打完又后悔,觉得不该打孩子,但偏偏自己当下忍不住。在这里要提醒各位父母,以下这两个年龄段的孩子,再生气也不能打。

3岁以前的孩子心智发展不成熟,还没有对规则形成意识,这个阶段孩子的活动是无意识的,不受外界的影响和支配。

他们不明白为什么有的事情不能做,在他们看来,这只是他们对外界的一种探索行为。

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家长打了孩子,孩子也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也不明白为什么要被爸妈打,或许他们下次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但这只是一种条件反射。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这个阶段的孩子处于一种自主性跟疑虑之间的摇摆阶段,在这一阶段体罚孩子,会影响他们做出正常的生理与心理反应,导致孩子身心的不健康。

而且,3岁以内的孩子身体还非常娇嫩,稍有不慎,就会对孩子的身体造成伤害,尤其是有的时候家长气急了还会打孩子的头。

要知道头是一个人最重要的身体部位,力度稍微大一点,就有可能造成脑部损害,影响大脑发育。

6岁以后的孩子已经有了较强的自我意识,而且自尊心也越来越强,他开始迫切的希望在众人面前展示自己,想让他人认可自己。

这个阶段采取提防方式,只会激起孩子逆反心理,根本达不到教育目的,伤害孩子自尊还造成阴影。特别是当众教育,更是伤害孩子最严重的行为之一。

不要以为孩子小就没有自尊可言,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越是年龄小的孩子,越是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

这个阶段的孩子正是塑造人生观、价值观跟世界观的关键时刻,父母的打骂在孩子看来是一种武力上强有力的压制,会让孩子产生一种错觉:“谁的力气大,谁就是老大。”

这种错觉会让孩子有样学样,认可暴力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慢慢成长为脾气暴躁的人。同样这也会让孩子疏远家长,不利于亲子关系的发展。

6岁以后,孩子会慢慢从少年向青春期过渡,青春期的孩子逆反心理会更严重,你越打,孩子越要跟你反着来。

 

让我们想想,孩子在被打的时候第一反应是什么?

有不少孩子会喊:“妈妈我错了,别打了,我真的错了!”但你停下来问孩子“你错在哪里?”,他们又支支吾吾说不出来。

这是因为孩子根本就不知道挨打的原因,他们只是觉得这么说可以让家长停下来不打人,可以让自己逃脱这个挨打的环境。

你以为孩子是因为“打”才知道错在哪儿,其实孩子只是一心迎合父母的情绪,好让自己赶紧摆脱这顿挨打而已。

有些孩子还会想着逃离这个家庭、逃避现实,甚至做出更极端的行为。打孩子不仅不能解决问题,还会让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

 

首先家长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尽量控制自己不去打孩子。

三岁以前的孩子有一个情绪的意识,但他没法表达出来,这个时候家长可以对孩子说出你的情绪,让他知道你对他刚才的行为非常不满意。

比如告诉孩子:“我现在很不开心,因为你把牛奶打翻了。”、“你刚刚那样打人是一种很不礼貌的行为,我非常不满意。”、“刚才你抓了一把沙子扔别的小朋友,你的这种表现让我感到伤心。”等等。

学会描述自己的心理感受,一方面有助于家长表达自己的情绪,平复心情,另一方面能让孩子知道家长的感受,从而使得孩子自己意识到“我错了”。

其次,让孩子自己去承担后果。

孩子有的时候会一而再再而三的犯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不知道这件事做错了之后会有什么样的后果。

家长要让孩子意识到,他所做的每一件事都会有随之对应的后果,这种后果,家长不会帮他承担。

比如,孩子打翻了牛奶,家长可以平静地告诉孩子:牛奶打翻了就没有牛奶喝了,而且桌面跟地板弄脏了,你需要用小毛巾把牛奶擦干净。

这样不但让孩子明白了自己的错误可能导致什么结果,也能够让孩子在承担后果的过程当中产生悔改的想法,有利于避免孩子再犯同类错误。

第三,让孩子明白为什么这件事是错的。

6岁以后的孩子已经开始懂道理了,这个时候如果孩子犯错,家长首先要给孩子解释的机会,先弄明白孩子为什么会这么做。

然后找出错误关键点,指正孩子的行为,过程一定要“快狠准”,不要长篇大论,喋喋不休的唠叨只会让孩子心生厌烦,产生逆反心理。

要记住,家长在指正孩子行为的时候应做到“对事不对人”,千万不要人身攻击上,指责孩子人品或者是素质有问题,因为我们针对的只是孩子错误的言行,而不是孩子这个人。

最后,告诉孩子,我们还是爱你的,虽然这件事你做错了,爸妈教训你了,父母的教训只是为了让你今后不再犯同样的错误。

稳定的情绪,亲密的关系及和谐的家庭才能给孩子安全感,才能让孩子快乐成长、身心健康、人格健全。

道理说来浅显,做起来却绝非易事。希望大家在为人父母的自我成长中,积累的更多是经验,而不是教训。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