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教育】当孩子咬人、打人时,父母应该怎么办? -MamaClub

有天妈妈在厨房做饭,突然听到老公一声尖叫“啊…”,吓得她丢下东西就往外跑。

老公摸着自己鼻子:“儿子…居然咬我。”

仔细一看,老公鼻头上确实有牙痕,而十个月的儿子也被爸爸这一声叫喊吓到了,瞪着一双无辜的眼睛,嘴巴撇着,好像要哭的样子。

“孩子爱咬人”应该是养孩子的人都遇到过的问题。

《儿童微行为心理学》一书中提到:儿童每个行为的背后,都有心理学解释。

我们只有读懂孩子的心理,摸透孩子咬人行为背后的原因,才能找出更科学的应对策略。

 

【孩子爱咬人的原因】

1、“口欲期”探索性的咬

一岁以内的宝宝,获得各种欲望满足的主要途径就是口,像吸吮、吃喝、啃咬。文章开头儿子咬爸爸鼻子的事件,其实就是一种口欲期的咬。

口欲期的宝宝,一旦有东西蹭到嘴边,他就会去咬。比如趴在我们肩头时冷不丁咬一下;有时抓着我们的手突然啃起来;还有哺乳时,宝宝咬奶头,疼得妈妈直叫。

孩子就是这样用嘴在探索世界,咬是一种生理反应,从吃手,到啃脚趾,再到什么都咬。

2、长牙期不舒服会咬

孩子在6个月左右会开始长牙,长牙会刺激牙龈上的神经末梢,导致流口水、牙龈红肿、发痒,非常不舒服。这个时候,孩子也会咬人,以缓解不适感。

3、模仿性地咬着玩

有些妈妈看到自己的孩子胖嘟嘟的,特别可爱,就喜欢亲昵地咬咬孩子小胳膊或小脚丫玩。孩子就会因此模仿到妈妈,才会出现咬人的情况。

不过,大人知道掌握一个轻重,不会咬疼,但是孩子还不懂拿捏,有时就会把妈妈咬疼了。

4、“物权敏感期”情急咬人

相信大家都听过“可怕的两岁”一说,这个年龄段,孩子自我意识萌芽,进入物权意识敏感期,特别护东西,自己的东西谁都不让碰。

国外教育专家常说,两岁左右孩子的哲理就是“我的我的,什么都是我的”。

看到别人靠近自己的东西,就会很敏感,而他的语言表达能力又不够,不知道怎么去阻止,情急之下就用咬来表达拒绝。

5、对恐惧的应急反应

听一位妈妈说过,她女儿特别怕打针,每次打针时就恐慌地乱咬人,有一次还把护士的手咬伤了。

另外,有的孩子对某件事、陌生环境,陌生人产生一定的恐惧感,出于自我保护,孩子就会本能反应地咬人。

 

【怎么应对爱咬人的孩子呢?】

1、为孩子提供磨牙食品和玩具

对于“口欲期”爱乱咬和长牙期牙龈不适的孩子,我们可以提供一些磨牙食品,如磨牙饼干、咬咬乐之类的,供孩子咬食。

给孩子提供的咬咬玩具,购买时要买安全无毒,品质有保障的;使用过程也要经常清洁消毒。

一般情况下,孩子到一岁半会度过“口欲期”。但如果孩子在这个时期的咬咬行为得不到满足,“口欲期”就有可能延长,更爱乱咬,这就是心理学上的“过度补偿”。

也就是说,孩子可能到两岁甚至更大,还喜欢吃手或咬物咬人,而且比之前咬得更频繁更上隐。

所以,在这个阶段,一定要为孩子提供方便,让他“咬个够”。

2、让孩子知道被他咬了会疼

当孩子模仿大人咬着玩时,我们就要注意一下跟孩子的互动方式,不要把咬孩子玩当做亲昵方式。

当孩子咬疼爸爸妈妈时,可以做出夸张而严肃的表情,或者假装哭,说:“宝宝把我咬疼了,呜呜…”

用略带痛苦的表情来表现自己的不适,孩子能更直观地意识到他咬人是不好的,孩子理解了这点,就不会轻易咬人了。

3、传授孩子细节性的交际技巧

当他因护东西、争东西、和同伴发生矛盾时咬人,我们可以告诉他怎么说,比如:

  • 不想给别人玩玩具,不用咬人,可以大声说“不”来拒绝;
  • 想玩别人玩具时,就问“我能玩玩吗?”或者先递上自己的玩具说“我们交换着玩吧”。

孩子的口头语言丰富了,就不会借助肢体语言表情达意了。

在《从咬到拥抱》一书中,也讲到孩子的情绪及社交问题:

第一步:先要让孩子理清双方的情绪,比如别人抢你玩具,你咬了人家,就要让孩子明白你自己很“生气”,而对方很“伤心”;

第二步:再让孩子们提出解决方案,父母可从旁提供建议;

第三步:鼓励孩子自己去修复矛盾关系。达到“从咬到拥抱”的一个和好过程。

4、及时给予情绪安抚

当我们知道孩子即将面对某种恐惧的事情时,提前安抚孩子的恐惧情绪,把孩子搂在怀里,抚摸他的头,拍拍他的背,告诉孩子:“别怕,妈妈在这。”让孩子在妈妈怀里渐渐平静下来。

妈妈的亲亲和抱抱,是抚慰孩子恐惧情绪最好的安定剂。

 

【孩子打人怎么办?】

有的孩子不只是咬人,还喜欢打人。

如果是一岁前的孩子打人,他们一般并无恶意。可能是我们被打到时夸张的反应让孩子误以为是在逗他玩。

而对于1~3岁,甚至再大点的孩子打人,那就要合理引导了。

1、不发火,不过多指责

有一次,有一对小兄弟发生了矛盾,抢着做蛋糕的时候,弟弟先动手打哥哥。弟弟用巴掌来发泄对哥哥的不满;而哥哥则回以拳头表达自己内心的委屈。

这时,妈妈上场了。她并没有发火,也没有过多指责,而是先把他们拉开。然后一边安慰哥哥,一边任弟弟抱着她的大腿撒娇。

这样一来,既避免了矛盾的升级,又平息了两人的情绪。不久之后,兄弟俩就和好了,笑着拉起了手。

面对孩子失控的情绪,妈妈先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才能控制好局面。

2、用游戏代替枯燥的说教

《超级育儿师》这个节目里,小男孩章章一不如意就打人咬人。育儿师就设计了一张卡通图板,把枯燥的说教,变成了游戏式的禁止标志。

比如圆圈里画个挥手踢腿打人的卡通小孩,被划上禁止的斜杠,章章就记下了这是不能打人。

他记住这点后,育儿师就用小拇指拉勾的标志来和孩子约定,提醒他要说到做到。

孩子打人咬人,大人讲再多遍枯燥的道理往往孩子都是听不进去的。但是换个更直观、更有趣的方式,孩子就乐于接受了。

3、给予足够的关注和爱

孩子感到受冷落,想引起父母关注时,也爱打人。

女星贾静雯哄小女儿波妞玩,还编着歌唱波妞的可爱:“我有一个可爱的妹妹,叫做小波妞。”波妞贴在妈妈身边拽她的项链玩,母女俩很亲昵。

一旁,受“冷落”的姐姐咘咘明显吃醋了,她抿着嘴,羡慕地看着。突然受不了了,就伸出双手一下推倒了波妞。

当妈妈问她为何推倒妹妹时,咘咘不说话,反倒扑到妈妈怀里撒娇求关爱。

贾静雯立马明白了,咘咘是见她只哄波妞玩忽略了她,为引起妈妈关注得到妈妈的爱,才故意对妹妹动手。

于是,贾静雯替咘咘说出了心声:“妈妈知道,你们都想让妈妈抱是吧?” 她心疼地搂着咘咘,咘咘瞬间变得温顺可人。

正如贾静雯说的:“小孩子闹,你用大吼大叫,没有用。你越跟她吼她就越大声。大人一定要先沉住气。”

第一句话去共情孩子,让孩子知道我们懂他的心,弥补给孩子充足的关注和爱。特别是二胎家庭,聪明的父母要懂得“护大”。

很多时候孩子并不是真的想打人,而是用巴掌表达心里诉求。越是得到父母充足关爱的孩子,越是宽容乖巧,言行温柔。

 

【当孩子咬人、打人时,父母的第一句话很重要】

心理学家说:“孩子需要爱,特别是当孩子不值得爱的时候。”

  • 当孩子因委屈咬人打人时,说一句:“我知道你受委屈了。”
  • 当孩子因生气咬人打人时,说一句:“你很生气对不对?”
  • 当孩子因恐惧咬人打人时,说一句:“别怕,我陪着你。”
  • 当孩子因无助咬人打人时,说一句:“没事,我来教你。”
  • 当孩子被冷落咬人打人时,说一句:“来,妈妈抱抱。”

其实那个爱咬人、打人的小孩,更渴望父母的怀抱和疼爱。所以,对孩子以爱治暴,永远都是最管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