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教育】亲爱的父母,别再催促慢吞吞的孩子了 -MamaClub

作家龙应台曾在《孩子,你慢慢来》一书中写道:

我,坐在斜阳浅照的台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

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5岁的手指。

孩子,慢慢来,慢慢来…

这段话,有种岁月静好的感觉。然而现实生活中,这种慢悠悠的等待,是磨人心的。

焦虑的时代,很难像龙应台书里写的这么心平静和,伴随我们和孩子更多的,可能是催促和怒吼。

新学期家长会,有位妈妈说,每天早上起床和晚上催睡觉,都要经历一场怒吼。还有人说,不督促孩子,孩子就无法好好吃饭。

在座的父母都表示感同身受。环顾自己的生活,似乎也存在不少“催促孩子”的声音。

有位妈妈莉莉,她的女儿跟她打小报告,说爷爷早晨送她去幼儿园时,喜欢催她,让她觉得很烦。

看吧,哪里有岁月静好。大人忍受不了孩子慢,孩子厌烦大人催促,亲子关系相爱又相杀罢了。

 

估计很多大人心里都有疑问,为什么孩子总要拖拉?是啊,为什么孩子出门总是慢吞吞,收拾玩具、洗澡睡觉爱拖拉。

既然搞不明白孩子为什么要磨蹭,不如我们先想想自己为什么要催促孩子吧。如果此时让你回想催促孩子的事,原因都会是什么呢?

1、赶时间

比如早上要出门,担心时间不够怕上学迟到,上班迟到。比如晚上已经很晚了,想让孩子赶快睡觉。

2、见不得孩子慢吞吞,忍不住想提醒

比如孩子吃一口饭,要在嘴里嚼很久。

3、喊不动孩子

比如叫孩子穿衣洗刷,喊了半天没动静。

随便一件事,都会让大人忍不住要吼一句“快点快点”。

可真的是孩子很慢吗?好像也不是。 一直以来我们都以为,孩子只有催促才能快速完成,然而事实并不是。

有没有发现,当我们越催孩子快点时,孩子做的越慢。就譬如催孩子穿衣刷牙,我们可能喊了七八遍“快点快点”,孩子依然丝毫不动,甚至还要闹情绪。

而面对这个场景时,通常我们很容易发怒。为什么我们会发怒?

因为时间来不及了,因为孩子当我们的催促是耳旁风。孩子打乱了我们的时间节奏,没有按照我们计划的10分钟内准时出门。

这就是我们忍不住催促孩子的原因和真实感受。

 

而孩子的感受是什么呢?我们可能并没有去捕捉过。

妈妈莉莉问过女儿,既然不喜欢爷爷催促,为什么不自己动作快一点?女儿的回答是“我已经很快了”。

对于这个回答,妈妈有去观察,发现女儿说的是真实感受。

妈妈注意到,女儿早上洗刷完毕后,出门的时候,爷爷会开始催促她:“快点快点,走了”、“走了走了要迟到啦”、“快穿鞋子”、“快点快点电梯要来了”,这时候她的情绪就有些烦躁。

妈妈还注意到,在爷爷催促女儿穿鞋、出门时,其实她有在做这些事,只是动作很慢。

比如穿鞋,她穿一只鞋是先拿一只,蹲下来慢慢穿。穿好之后再拿另一只。这个过程大概需要1分钟。

用1分钟来穿鞋子,对于一个大人来说是非常慢了,一般来说,大概也就是10秒以内就能穿好了。

应该绝大部分的成人是忍受不了花1分钟来穿鞋的,尤其是早上要赶着出门的时候。

但是,对于孩子来说呢,1分钟的穿鞋速度已经很快了,她们手脚的灵活度赶不上成人。

孩子和成人做事的节奏是不一样的,不论是从生理差别还是智力认知上,都有一定的差距。孩子很难像成人一样,控制住时间的分配和做事情的节奏。

比如说早上,成人听到闹钟可以马上起床,而孩子可能需要先从熟睡中慢慢适应,才开始慢悠悠地起来。

如果用成人的做事标准衡量孩子,他们基本上很难达到我们的期望。

 

应该十个孩子里,有九个孩子不喜欢被催促吧。

有一位爸爸说自己小时候,大概五六岁时跟爷爷学做饭。他印象中小时候的米粒里有很多小石子,他就想着把米粒里的小石子都挑掉再洗。

但他的爷爷一直在他的旁边催“快一点,你能不能快一点?你这么慢,我们都要饿死了…”。

洗米时也不停地催“快一点快一点”,生火时也是一声声催”快一点快一点”。

结果因为过于着急,他不仅把碗打破了,自己的手指也烧伤了。

从那以后,他对做饭这件事就很抗拒了。他说:“老被催促,是一件很沮丧的事情,那一声声催促,总让我想到了自己的无能。”

是的,孩子在被催促时,不同性格的人有不同反应。有些孩子感受到的是沮丧、有些孩子感受到的是愤怒、有些孩子感受到的是麻木。

无论是哪种反应,被催促带给孩子的感受都是不舒服的。

网上还有一份曾经对1300名学生的调查,让孩子们说出最厌恶父母身上的6件事,其中一件就是:父母催促跟唠叨让自己不胜烦恼。

这份调查大概也解释了,孩子为什么越催越慢,越催越容易闹情绪的原因吧。

 

如果不催孩子,那要怎么办呢?6岁之前的孩子,想让他们按照成人的节奏行事是有困难的,只能说尽量去调整各自的节奏吧。

比如孩子早起有赖床的习惯,那我们就需要把控好时间,给孩子留出赖床的时间;比如孩子喊不动,我们就需要主动去帮忙,带动他一起完成。

拿妈妈莉莉的女儿早上起床来说,最初妈妈的做法是闹钟响了以后,就会开始叫女儿起床。

可她不会那么乖顺,能马上起来,这时妈妈会进行第二遍第三遍的催促。催着催着女儿就非常生气,尽管她已经起来了,但情绪也跟着来了。

后来妈妈调整了方法,闹钟响后,也不去叫女儿,因为她知道女儿已经被闹钟吵醒了,只是不想起来。所以大概过个两三分钟后,妈妈就开始给女儿脱睡裤换校服。

一般呢,在换完校服时,女儿就完全清醒了。接下来就会顺利地刷牙洗漱梳头发,情绪很平稳。

调整方法后,女儿早上起床基本没有再闹过情绪,虽然偶尔几次还是会有起床气,但都不是特别严重的那种。

只不过在出门时总被爷爷催促,还是会让她感觉很抵触。 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应该要把握好时间,保证在不催促的情况下也能顺利按时出门。

如果我们自己清楚知道,时间来得及,我们状态也不会表现的急躁,对孩子也不会一直的催促了。

另外,我们需要有意识的把“快点快点”换成告诉孩子具体怎么做。

很多时候,我们会不自觉地催孩子,觉得只要我们催的急一点,孩子就能马上去做。其实不然,可能我们一声声的“快点快点”,正在掀起一场孩子的情绪风波。

我们希望孩子快点完成什么事,就直接告诉他。比如穿衣穿鞋,我们就直接把衣服鞋子递给他们,“来,穿鞋和衣服了”。

不催,直奔主题才是最快的,说十句“快点快点”,都不如你直接过去告诉他做什么,怎么做。这不是越俎代庖替孩子穿,是在指导他快速自己完成穿戴。

如前所说,孩子喜欢拖拉是因为时间节奏认知不一样。对于时间的认识,我们也需要让孩子学会,至少学会认识时针和分针。

他知道了大概的时间概念,才能跟上我们的节奏,知道我们口中说的时间紧迫。当我们温和而不是一味地催促孩子的时候,只要孩子有能力,他们都是乐意配合的。

如果没有,那一定是他没有能力完成那件事。若是这样,催促并不能使得孩子快一点,不妨就留出一些时间给他吧,等他能力足够时自然就快了。

实在不行,那就让孩子尝试一次自然结果,感受下迟到的滋味吧。这也好过我们不尽的催促,让孩子每天过在火急火燎的时间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