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教育】毁掉一个孩子,不停给他讲道理就够了 -MamaClub

有一天,一位妈妈和闺蜜带着孩子小聚。

刚一见面,妈妈就开始抱怨,说女儿越来越不听话,每次自己都强压怒火讲道理,结果她越讲女儿越不愿意听。

还没吐槽完,她女儿妞妞就过来说:

“妈妈我想吃冰淇淋。”

虽然餐厅里有各种冷饮供应,但妈妈还是一口拒绝了女儿的要求:

“天冷不能吃冰淇淋,对身体不好,妈妈也是为你好,你可以喝热牛奶。”

妞妞并不“买账”,不依不饶地和妈妈僵持着。

眼看妈妈就要发火,闺蜜赶紧对小女孩说:

“妞妞,阿姨先问你个问题,你有没有拉肚子的时候?”

小女孩的注意力一下子被转移,懵懂地朝阿姨点点头。

“那你还记不记得,拉肚子既难受,又不能吃好吃的?”阿姨继续问道。

“对,我上次都哭了。”妞妞显然心有余悸。

阿姨接着说:

“妈妈不让你吃冰淇淋,就是怕你又像上次那样难受呀。”

妞妞这才恍然大悟,痛快接受了阿姨的建议,把冰淇淋换成了热饮料。

闺蜜惊讶地看完全过程,念叨着自家孩子怎么突然这么听话。阿姨笑着对她说:

“你老是说大道理,孩子当然不听了。”

很多人总是抱怨孩子不听话,却没有意识到:聪明的爸妈,从来不和孩子讲道理。

 

你的道理孩子听懂了吗?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场景:家里来客人了,孩子害羞不敢打招呼,家长催促道:

“快和叔叔阿姨问好,好孩子要有礼貌。”

孩子晚上闹着不肯睡觉,家长半是威胁半是劝诫:

“早睡早起身体好,小孩子晚睡要长不高的。”

饭桌上孩子吃几口就不吃了,家长拉着孩子说: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别浪费粮食。”

爸妈们脱口而出的大道理,真的能收到预料之中的效果吗?

教育家卢梭在《爱弥儿》中提到,世上最没用的三种教育方法就是:讲道理,发脾气,刻意感动。

多少父母无意之中已经把这三个“不应该”做了个遍。

从成年人的角度来看,冬天吃冷饮对身体不好、与陌生长辈要及时问好、要珍惜粮食不要浪费,这些是人人皆知的道理。

但在孩子眼中,他们不会在乎爸妈举动背后的深意,只会记得:

“妈妈不让我吃我爱吃的冰淇淋”

“我明明不认识那些叔叔阿姨,爸爸硬要我打招呼”

“我肚子一点都不饿,爸妈却逼着我吃饭”

为什么这种“讲道理”对孩子很难起作用?因为孩子的认知水平与成人存在很大差异。

心理学家皮亚杰曾经提出一个理论,儿童是以自我为中心的。

在他们的认知方式中,往往只能从自身出发看世界,在这个阶段,孩子常常以为他人眼中的世界和自己所看到的是一样的。

所以,不是孩子不讲道理,而是以他们的心智成长程度,还不能适应“讲道理”这种说服方式,甚至根本听不懂。

与父母经过社会驯化的思维方式不同,孩子的思维方式是发散的、创造性的,强行将孩子的思维装进成年人的壳子中,只会扼杀孩子的天性。

 

别让讲道理把孩子越推越远

思想家荀子把教育分为“君子之学”和“小人之学”。

“君子之学”是从耳朵进来,进入心中,传遍全身,影响到行为;而“小人之学”则是从耳朵进来,从嘴巴出去,只走了四寸,所以难以影响到整个人。

每一段健康的亲子关系中,都少不了双方沟通和互动,在众多教育方式中,单方面的“讲道理”就像是“小人之学”,父母全力说理,孩子无动于衷。

小S在录制综艺《我们是真正的朋友》时,就上演了“给女儿讲道理”的一幕。

当时,女儿艾莉打来电话,大意是看上了一件心仪的外套。没想到小S一接电话就是一通教训。

她一边告诫女儿以后不要随便上网,“知不知道你看上的这个牌子非常有名,而且非常贵”,一边很不客气地说“你要搞清楚,你才十三岁,没必要穿那么贵的衣服”。

作为旁观者的大S打断了她的话,让艾莉拍一张照片给自己看,看过之后,还非常捧场地说“这个衣服很好看,而且可以穿很久”。

小S依然没有松口,坚持“超过一千块的不能买”,大S打圆场说,正好艾莉舞蹈比赛得了冠军,这件衣服就作为自己送她的礼物。

几经周折,小S被说服了,发讯息告诉女儿这个好消息。结果她一边说,一边还不忘教育女儿“你还是要保持节俭”、“没有必要买那么贵的衣服”。

最后就连在一边的大S都听不下去了。从头到尾,电话那头的小S女儿都没有出现,但我们不难想象这个13岁少女的心情。

从最初的期待,到中间的失望,再到最后心愿得偿却不得不听母亲“长篇大论”的无奈。

难怪教育专家尹建莉老师曾说:唠叨是把小刀子。

要成为一个成功的父母,一定要谨记五个字:别讲大道理。

 

最好的教育,是从对方的角度说话

对孩子来说,最好的沟通方式,是共情。当成年人从孩子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有些难题自然会迎刃而解。

孙俪曾在微博中分享道:当孩子有不满、愤怒、悲伤的情绪发生,他需要的只是你的一个拥抱,不要说教,站在他的角度理解他、支持他、鼓励他,那些大道理等他们情绪好的时候再去说吧。

她的想法与现代心理学的实践结果不谋而合。

研究表明,想要孩子接受一个观点,从情绪上入手最容易,调动孩子主动思考,让孩子有机会体验,这样比强行灌输道理有效得多。

前段时间,微博上一则国外搞笑视频,就把“共情沟通”展现得淋漓尽致。家有14岁女儿想穿超短裤上学,这让爱女心切的老爸操碎了心。

一味阻止孩子穿超短裤,显然没用;要想讲些大道理,正值青春期的女儿也听不进去。

最后,老父亲灵机一动,直接套上了同款超短裤,还特地到女儿面前秀起了身材。

正当女儿疯狂大笑时,老父亲说出了自己的建议,并且强调,如果女儿不改变主意,自己就干脆穿着超短裤去接她放学。

女儿笑着接受了父亲的建议,一次沟通危机就这样在欢声笑语中解决了。

网友纷纷留言:

“这样的老爸也太可爱了!”

“想到家里那位只会板着脸说大道理的老爸,就觉得心塞。”

他没用滔滔不绝的大道理,也没一味指责、强行干涉,而是让女儿从旁观者的角度看到“穿超短裤”的样子,意识到自身做法的不妥。

这种“攻心为上”的亲子沟通,既让家长实现了初衷,也让孩子感觉被尊重,是实实在在的“双赢”。

爱孩子是父母的天性,这份爱不仅要有理智与规则,也要有保护与温情。为人父母,生怕孩子行差踏错的心情可以理解,但呈现的方式更重要。

把话说到孩子心坎里,才是家长最想看到的结果。

教育家杜威曾说:教育并不是一件“告知”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个主动的和建设性的过程。

这就是说,要让孩子明白道理,不是单单从口头上“讲述”就有用的。教条不重要,教养才重要。

一个理想的教育方式是什么样的?

家长口头少讲道理,行为符合道理,孩子明白道理。教育是一门需要终身修习的课程。一个温暖的家庭,在表达与沟通上一定也是温暖的。

希望父母能少一些冷冰冰的“讲道理”,多一些温情脉脉的共情与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