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绞痛】宝宝半夜总哭闹?儿科医生教你正确应对婴儿肠绞痛 -MamaClub

面对哭闹不安的宝宝,父母可以做些什么?

据统计全球约5%~20%的宝宝有肠绞痛。

宝宝固定于夜间的某一段时间哭闹,发作时肚子鼓鼓的,好赖都哄不下,搞得年轻父母手足无措、焦头烂额。

下面让我们一起了解婴儿肠绞痛的那些事。

 

一项纳入2879例0-6个月宝宝的流行病学研究,调查了各型功能性胃肠病发生率,显示54.9%的宝宝被确诊过一项及以上的功能性胃肠病。

 

功能性胃肠病,是一组消化道症状或症状群,患者常无生化学及结构性异常,普通人群中患病率高(因此消耗了大量医疗资源)。

其常见症状包括总体消化不适、溢奶或吐奶、腹绞痛、便秘、腹泻等。

功能性胃肠病的宝宝有哪些特点?

• 一般生长发育正常;

• 不能用结构或生化异常来解释;

• 出生后1-2个月即开始出现,6个月以后发生频率和程度有所降低,1岁后逐渐消失;

• 有时是对内部/外部刺激适应不良的行为反应。

 

婴儿肠绞痛,是指宝宝早期出现的长时间哭闹和难以安抚的一种行为综合征。

它主要发病表现为:

• 难以安抚、过分哭闹、痛苦状皱眉、脸红、膝盖蜷曲至胸部、声音尖锐、握紧拳头、过分排气;

• 下午/晚上加重(但可发生于任何时间);

• 男女发病率相等;

• 与喂养方式(母乳喂养与奶瓶喂养)、胎龄或社会经济状况无关。

婴儿肠绞痛除了宝宝痛苦,父母也焦头烂额,除此之外,还有哪些危害?

一项前瞻性研究发现,婴儿期肠绞痛患儿在10年后发展成经常性腹痛的风险较无肠绞痛者增加11倍,发生过敏性疾病和心理障碍的风险也增高。

此外,婴儿肠绞痛也增加照料者心理困扰和抑郁症的发生风险,阻碍母婴关系的良好发展,并能导致宝宝受意外伤害。

 

肠绞痛的发病机制复杂:

• 不仅是消化问题,也与多种心理因素有关;

• 胃肠动力异常和内脏高敏感性是主要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 黏膜免疫、炎症功能及肠道菌群改变和肠神经系统调节改变、心理和社会文化因素、遗传因素均参与了其病理过程。

但没有一个强大到足以完全描述目前情况的机制。

无论从病因还是治疗上,小儿肠绞痛都是临床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遇到哭闹不安的患儿应该从哪些方面评估?

评估哭闹的宝宝时,医生应进行彻底的病史和身体检查,以评估潜在医学疾病并确定是否需要进一步检查;

根据临床症状选择必要的检查,如血常规、便常规、B超,必要时完善腹部X线、内分泌或内镜检查。

临床上根据哪些症状判断肠绞痛?

• 婴儿肠绞痛的特点是基于宝宝哭闹行为的特点:突发的、无法安慰的哭闹;

• 常伴有肢体语言,即膝盖弯曲、握紧拳头及面部扭曲(常常通红),表现出痛苦的体态;

• 诊断婴儿肠绞痛时,如果表现有警示症状或体征应先排除器质性疾病。

罗马Ⅳ婴儿肠绞痛的诊断标准中,以临床为目的,判断肠绞痛必须包括以下所有条件:

• 症状开始和停止时小于5月龄;

• 无明显诱因反复出现的长时间哭闹、烦躁或易激惹,看护人无法预防或安抚宝宝;

• 无生长发育受限、发热或其他疾病的依据。

需要警惕的危险信号:

• 频繁溢奶、呕吐/吐血

• 发热

• 便血

• 发作性咳嗽

• 表情痛苦/异常姿势

• 生长不良

 

肠绞痛患儿的父母常常身心疲惫,对父母进行适当的心理疏导是目前管理的第一道防线。

父母一定要知道:

婴儿肠绞痛是一种良性、自限性的表现,并非由于某些疾病或父母忽视引起。

同时,由于婴儿肠绞痛机制不明,目前处理主要是改进护理和喂养,药物、益生菌及其他治疗的效果有待观察研究。

护理:

• 宝宝按摩可明显改善母婴间的互动,并能减少宝宝哭闹;

• 肠绞痛抱(即在宝宝腹部施加一定的压力);

• 给予宝宝更适当的护理,包括减少过度刺激,增加更有效的抚慰。

喂养:

• 继续母乳喂养,母乳喂养儿可建议妈妈规避变应原饮食后继续观察;

• 人工喂养儿可更换特殊水解配方奶;

• 乳糖不耐受的患儿使用去乳糖配方奶,但乳糖的影响值得质疑;

• 不建议通过改用大豆配方奶来缓解婴儿肠绞痛。

婴儿肠绞痛是一种自限性疾病,生后6周为发作高峰期,12周后发作减少,大多数宝宝可在5月龄完全恢复。

但婴儿期患儿肠绞痛的宝宝在学龄前和学龄期更易表现出情绪和行为问题、注意力缺陷与多动冲动、认知功能障碍以及精细运动和大运动发育落后。


关注 MamaClub
PageGroupTelegramMumsGoodyInsta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