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教育】长大后最吃亏的,往往是这三种孩子 -MamaClub

日本心理学家加滕谛三说:人类在幼年时期一旦选定了某种行为模式,即使是成年后也不能改变。

孩子童年时期的很多行为习惯,都会深深影响成年后的生活,甚至是会吃大亏。

 

太过懒惰

有人说:“越努力越进步越开心越自信,越懒惰越迷茫越焦虑越自卑。”

懒惰给孩子带来的是糟糕的生活状态:

工作上的任务,永远是拖到deadline来临时才交;
懒得买菜、洗碗,餐餐吃外卖,影响健康;
房间脏乱不堪,东西东拿西放,四处乱扔又懒得收拾……

懒惰的孩子,常常在享乐上浪费大量时间,在学习、工作、运动、家务上迟迟不愿意主动,对生活越来越懈怠,很可能走向平庸。

认识一位家长,孩子在家几乎什么都不用干,嫌弃孩子懒,可她又舍不得让孩子干活。

去年孩子毕业出去找工作,没一年换了几个公司,每次离职的原因都是嫌弃工作太累了。

懒惰的背后,常常是孩子自制力不足,管不住自己,而这一点其实是可以引导的。

给家长的建议:

父母少做点,给点机会让孩子去劳动,比如家务,大人“懒”了,孩子就勤快了。

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帮助孩子做好时间规划。

让孩子承担懒散的后果。比如当孩子因懒散起床晚了、上学迟到被老师批评,就让孩子承担结果,别给他找借口。

 


太过自私

朋友曾经跟我抱怨办公室有位“奇葩”同事,不招大家喜欢。

最让人受不了一点就是过于自私,不替别人着想。

有年几个同事都感冒了,公司开着空调,朋友几次想开窗通风,结果都被他强行关上。

他说:“热死了,他们感冒关我什么事啊。”

这种从不替别人着想的性格,让整个办公室的人对他避之唯恐不及。

人可以自私,但不可以太冷漠。

太自私的人,很难交到朋友,也很难被爱。

自私的形成,很有可能是童年时期父母过分溺爱娇纵的结果,比如特殊待遇、轻易满足孩子的要求、经常当面袒护孩子、过多的包办代替等等。

毕淑敏曾经在文章中写道:

“天下的父母,如果你爱孩子,一定让他从力所能及的时候,开始爱你和周围的人。

这绝非成人的自私,而是为孩子一世着想的远见。

不要抱怨孩子天生无爱,爱与被爱是铁杵成针百年树人的本领,就像走路一样,需反复练习,才会举步如飞。”

是啊,世间没有那种能力是与生俱来的,爱的能力亦是如此,爱孩子,也要教他给身边人关怀。

6岁前的孩子,有“自私”的行为是天性,是孩子进入物权敏感期的表现。

但6岁后,如果家里继续对他们的自私任性无限纵容,孩子会越来越冷漠,父母越来越心寒。

给父母的建议:

取消孩子在家中特殊地位。

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比如家务,这是培养孩子家庭责任感的绝佳时机。

当孩子想帮助你的时候,不要打击他的积极性;也可以多制造一些机会,主动寻求孩子的帮助。

 

内心过于脆弱

《圆桌派》中,马未都先生提到了一个很多人共有的问题,叫做“禁不起别人说”:现代每个人都有这个问题,就是经不得别人说,一定要练习钝感力。

钝感力来自渡边淳一同名书籍:“钝感虽然有时给人以迟钝,木讷的负面印象,但钝感力却是我们赢得美好生活的手段和智慧。”

一个有钝感力的孩子,面对失败,依然有乐观向上的心态,面对流言蜚语,也能坚定内心。

没有钝感力的孩子,常常会因为一点困难而变得手足无措,紧张甚至焦虑。

去年高考,有名考生将数学试卷打开10分钟后,因为压力太大从考场跑出来,就此弃考,十分令人惋惜。

这个新闻在提醒家长,学习再重要,平时也要注意培养孩子的钝感力和抗挫能力。

正如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说:父母不仅要教育孩子读书、写字和计算,还得为孩子以后的成长打下一个适宜的心理基础。

人生路上,难度最大的不是试题,还会遇到很多糟心事和挫折。

父母不能帮助孩子预知困难,却可以帮助孩子从小调整面对困难的心态。

建议:

让孩子正确认识失败,多强调努力的过程,而不要太过在乎结果。

用鼓励代替表扬。鼓励是一种支持和信任,针对的是过程和态度,而表扬通常是针对结果,鼓励更容易帮助孩子形成“成长型思维”。

孩子遇到挫折,父母也必须在情感上给予支持,不要总是打击否定。

养育孩子这件事,过程错了,结果就一定错。

所以父母在教育孩子时,从小就要正确引导,切不可溺爱包办,该走的路,让孩子自己走。

父母爱子,当为之计深远。

想要孩子有更广阔的未来,有幸福的生活,就要正确教育孩子。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的教育方式决定孩子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