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教育】“妈妈,我再玩五分钟”,聪明父母3招培养孩子时间观念 -MamaClub

当孩子正沉浸在卡通的可爱中,又或是正陶醉在乐高搭建的奇妙世界中…

“还剩十分钟!”

按照事先说好的约定,大人们发出了将要离开的信号。

但说完这句话后,却收到了和预想不一样的场面:

孩子一脸震惊或疑惑:“妈妈你说什么呢?”接着抬头撒娇:“妈妈, 我再玩十分钟好不好?”

几个循环之后,一忍再忍的大人吼出了那句:“不是都说好了吗,再玩十分钟嘛,怎么这么不听话?”

为什么明明我们已经作出退让却不没什么用呢?

为什么“还剩十分钟”、“再玩五分钟”这几个字总能同时激怒大人和小孩?小孩子到底是真不懂,还是装不懂在耍赖?

实话说,还真是听不懂。

两岁时不懂,四岁时,很大程度上也不懂。

今天来和大家讲讲三岁左右孩子的时间管理。

 

大人们用“还剩十分钟”、“再看五分钟”这样的语句,是因为成人熟悉。

熟悉十分钟是什么,熟悉十分钟有多长,熟悉十分钟如何流逝,这些对于成年人,都是拥有支配权的。

但是对于小孩来说,无论是时间点的理解,还是时间长短的预估,都非常陌生、并且无法理解。

心理学院的研究者们对儿童的时间理解、钟表认识进行了研究。

研究人员邀请了89名4~6岁的儿童,回答了一些与时间相关的问题。

问题一:你们几点开始上学?

四岁:9% 答对。

六岁:98% 答对。

问题二:看钟表并指出正确的整点时间。

四岁:几乎都不能。

六岁:几乎都可以。

即使已经4岁了,仍然连时间点都没有足够的了解和概念,更别提让孩子理解“几分钟”、“还剩几分钟”这些概念了。

 

即使孩子已经学习和了解了时间的概念,但个头小小的孩子们,对于时间长短的感知和大人们是不太一样的。

简单来说,大人的十分钟,可能并不是孩子们的十分钟。

2016 年,《科学美国人》上发表了一篇《Why does time seem to speed up with age》(为什么时间好像随着年龄的增长加速了?)。

研究认为:

我们的大脑会对新的经历进行加工,并保存到我们的记忆中,而那些熟悉的经历却不会。时间加速,源于需要加工的内容变少。

当我们还是一个孩子时,遇到的事情都是全新的,童年的每个年龄段都会带来无数次的初体验。

这时候,大脑会不断对这些新鲜的体验经历进行编码和存储。

而我们对时间的判断,就是基于在一段特定时间内,可以创造多少新的记忆。

简单来说:新的记忆、经历越多,时间越长。

所以,拥有很多初体验的孩子,他们的时间流逝要比大人慢一些,毕竟对于小孩来说,每天看的动画片,都是全新的一集。

 

华盛顿大学曾收集了28组幼儿园家庭对电子产品使用情况,并通过对父母的采访和行为收集,总结了三种让孩子暂停手中使用电子产品的方式:

方法一:每天设定好的使用时间,比如早餐前是看iPad的时间。

方法二:通过自然的方式断网或者断电,比如电池没电了。

方法三:通过口头提醒终止,如“还剩两分钟”。

结果显示,前两种方式都可以比较顺利的帮助孩子和电子产品说拜拜。

但对于“还剩两分钟”,孩子听了之后不但不能接受,还会发脾气、闹情绪。

通常在3岁左右,孩子的自我发展已经进入了新的阶段,“我”的概念充满了他们小小的世界。

他们迅速成长,不仅知道了“我”,甚至还认为“我就是全世界”。

在这个阶段,孩子们自由意识开始发生变化,变得复杂起来,主要体现在对语言、记忆的控制力上,他们开始自主思考,给自己设定目标。

但他们又缺少自我调节能力和与人谈判的语言技巧。

当父母们发出“还剩十分钟”的指令时,不理解时间的孩子们很想让父母听自己的,想要讨价还价。

可是他们又不懂得如何去表达,再加上他们似乎发现,自己和爸爸妈妈关于“还剩五分钟”的理解是不一样的。

于是他们便会用孩子们的方式 ——哭,进行权力抗争,同时也悄悄试探着父母的底线。

毕竟面对孩子的撒娇和讨价还价,不少家长最终都会选择,妥协。

 

如果孩子既听不懂,又总在试图反抗,父母们应该怎么做呢?

用道具。

孩子对时间的感知和对空间的感知是分不开的:更长的时间就等同于更远的距离。

有研究人员曾做过一个实验:

参与者是144名来自幼儿园小班、一年级和三年级的小朋友,他们要在不同的实验情境下对其中出现的时长进行比较。

静止时间组:比较两个玩具娃娃的睡眠时长。

旋转时间组:比较两个人形玩偶的旋转时长。

直线实践组:比较两辆小车的行驶时长。

结果显示,无论问题的难度如何,所有年龄段的小朋友对于直线实验组的回答正确率都是最低的,因为直线实验组中出现了距离等因素的干扰。

也就是说,小朋友在感知看不见摸不着的时间时,他们会根据看得见的速度和距离来判断他们心中的时间长短。

所以用小朋友们“看得见”并且“看得懂”的辅助道具,可以帮助他们更好的理解时间,预估时间。

1、提供时间参照物

比起理解时间点、时间长短,小孩子能更好的理解“之前”和“之后”的概念,也就是说要给出一些参照物。

我们可以跟他们说“爸爸回家后”或者“妈妈热完牛奶后”。

虽然孩子不认识时间,但是钟表仍然可以成为一个工具,我们可以告诉孩子:当长针指到数字6的时候,就到了洗澡的时间。

2、运用更可视化的计时工具

“两分钟”、“五分钟”对于三岁左右的孩子来说,实在太抽象了。

一个“看得见”的计时工具,可以帮助小朋友把抽象概念转为具体的形象,还能为家庭生活塑造一些仪式感。

我们可以利用沙漏,告诉孩子“沙子漏完,就到了关电视的时间”,或者设定家庭专属的音乐闹钟,再给孩子一首歌的时间“等音乐响起,我们就出门哦”。

3、设定家庭时间表

在日常生活中,帮助孩子建立有序的生活习惯,也非常重要。

尤其是对于即将上幼儿园,或者正在念幼儿园的小朋友,可以从每天相同的作息时间表中,建立习惯,获得安全感。

因为他们明白起床后的活动就是吃早餐,吃完早餐就是读绘本的时间,读完绘本后是玩乐高的时间…

每天稳定有规律的活动,就能更好地帮助孩子建立自己的时间系统。

有了规律的时间表,大人再同时搭配可视化的计时工具、时间参照物,通过日常的培养和练习,自然就可以让孩子更容易、更乐意进行时间管理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