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教育】你以为你在安慰孩子,其实你在伤害他 -MamaClub

如果说孩子有两大问题比较棘手,第一就是孩子的课业问题,第二就是孩子的情绪问题。

孩子闹情绪,比成年人有过之而无不及,内向敏感的孩子哭个昏天黑地,外向直爽的孩子在地打滚、倒地不起。

面对这些闹情绪的孩子,家长的内心是崩溃的,言辞凛厉制止他,会显得做家长的不仁义;温柔劝慰,又没什么效果,孩子越闹越厉害。

可是你知道吗,有时你自以为在安慰孩子,其实是在伤害他。

 

1、否定孩子的感受

某天在一个餐厅里,有个孩子一边吃饭一边摆弄饮料上的吸管,结果一不小心把那杯饮料推倒了,饮料撒了一地。

孩子大哭起来,妈妈在旁边安慰他说:“别哭了,不就还剩那么一点吗,不要哭!”

结果那孩子哭得更加厉害了,还尖叫了起来,妈妈继续说:“别哭啦,这么多人看着你,丢不丢脸,一杯饮料而已!”

妈妈的话看似有道理,但其实是否认了孩子的感受。

孩子的饮料撒了,他就是会很难过,你却说这“没什么大不了的”。

那么此时,他所有想表达的情绪和感受就被你的理智活生生地堵回去了。

孩子的世界和我们不一样,我们觉得一杯饮料不过是几块钱的事,但是在孩子眼里,就是大事,我们不能站在自己的角度上去评论孩子的世界。

与处于痛苦中的孩子说一切其实没那么糟,相当于是在贬低和轻视他的真实感受。

而且孩子和孩子也不一样,发生同样的事情,有的孩子完全不走心、无挂碍,有的孩子就特别走心,深感沉重。

所谓接纳,其实就是允许任何一个孩子以他们特有的方式存在。

所以如果我们否定了孩子的真实感受,那么看似在安慰,但是孩子根本不会买你的账。

2、给对方讲道理

同样是上面的场景,有的父母不会否定孩子的感受,他们的确肯定孩子,但他们是这样说的:

“喝不到了吧,活该,刚才告诉你别玩杯子你不听,我就知道你的杯子迟早会掉,我早就跟你说过,吃东西就安静吃,不要乱动,你就是不听,现在开心了吧?”

身为父母的你们肯定不知道这番话的影响力,但这番话孩子听了,情绪不但得不到缓解,肯定还会更严重。

其实,这些道理我们不讲,孩子自己也是能体会到的,他知道是自己搞砸了事情,他也很后悔,道理人人都懂。

此刻孩子最需要的,并非有人帮他分析事情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他们需要的是情感上的支撑。

3、过早地“共情”

有一些教育书籍上说,要善于与孩子共情,所以很多家长为了表示自己“理解孩子”、“懂孩子”,就会在孩子哭闹的第一时间说:“你现在很生气对不对?”、“你很难过对不对?”

说实话,这样的套路并不是每个情况都适合用,而且还要适时地用。

因为我们就算再了解孩子,也不是孩子本人,我们无法替孩子精准的表达他的感受,就算是一个“难过”也会有无数种根源和理由,我们又怎能说:“我完全理解你呢?”

在你没有理解孩子的时候,就轻易说出这句话,孩子也未必能得到太多的安慰,反而会觉得无力,因为他明明白白的知道,你并不理解他。

 

1、倾听他

刚才我们说不能过早的“共情”,怎样算“过早”呢?

就是还没等孩子表达,我们就替他发声,这个顺序是错的。

如果要达到共情,我们必须先倾听孩子,让他把委屈、气愤的事自己说出来。

无论我们觉得孩子说的事情多么幼稚、多么荒诞,多么可笑,都不要打断他,不要用自己的价值观评价他。

听他说,让他把话说完,我们只需要看着他,适当地回应他,肯定他的情绪发生是正常的,就可以了。

这种不加批判的回应,会让孩子感觉到他情绪输出的管道是畅通的,他处在一个安全、自由、充满爱的倾诉环境中,他的痛苦在自然的倾诉后就会得到缓解。

2、抱着他

肢体语言有时候比话语更有力量,在允许孩子倾诉的同时,我们还可以抱着他,轻轻抚摸他的后背,让他感觉自己是被支持的、鼓励的。

什么都不用说,我们温暖的拥抱和抚摸,其实已经可以说明一切了。

孩子会在我们的怀里慢慢安静下来。

 

孩子闹情绪的时候,不需要被教育,只需要被看见,当一个人被看见的时候,他的情绪就好了一大半了。

孩子有情绪不可怕,重要的是,我们如何面对孩子的情绪,如果我们能恰到好处的面对孩子的情绪,慢慢的,孩子也会学会了如何处理自己的情绪。

一个内在平和的人,一定是可以和自己的任何情绪和平相处的人。

所以,别担心孩子闹情绪,这是多么好的让孩子认识自己,学会处理自己情绪的契机,我们要学会一起面对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