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教育】放手孩子,又怕孩子控制不住 -MamaClub

前两天,在育儿群里,一位妈妈向大家求助:“怎么样才能培养孩子的自控力?”

一石激起千层浪,家长们你一言我一语的吐糟孩子的“自控力”:

孩子不上学,一分钟不盯,他就拿手机玩游戏;

指望孩子自控,简直是白日做梦;

孩子哪里有什么自控力,还不是靠我们家长管着…

彼时,求助的妈妈像被人说中了心中隐痛一般,连发了好几个点头的表情,并说:

“差不多一个月了,每天让儿子自己安排上网课、做功课、休息和娱乐,晚上再提醒一次功课有没有做,得到的答案,总是做了。

然而,上周老师亲自打电话给我,问家里最近是不是出了什么事,说儿子的功课好多天没交,偶尔有交的,也是错得一塌糊涂。”

结果,这位妈妈被一致批评:真是心太大。

其实,随着科学育儿理念的普及,对于孩子是否接触电子产品等方面,都已经有了全新的认识。

也不再像以前那样,把孩子管到滴水不漏,愿意尝试放手,给予孩子一定的自由空间,希望他们能自由成长。

然而,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许多父母的反馈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一做功课屎尿屁,课桌前坐上一小时,其中发呆有五十分钟;

说好的玩手机20分钟,结果1小时过去了,始终舍不得放手。

所以,许多家长开始疑惑:希望对孩子放手,但是又担心无法自控。

特别理解家长们的担心,毕竟,每个人的成长只有一次,最好的学习时机错了,未来再想学习就难上加难;

小时候没有培养出来的自控力,长大了又怎么能自律?

那么,到底要不要对孩子放手呢?

 

越是不放手,越是容易失控

当成年人之间,出现了感情问题后,人们总会劝说:

“沙子捏得太紧了,也会从指缝中溜走,更何况人,别管那么多,要懂得适当放手。”

事实上,在对待孩子时,也是同样的道理,往往是越不放手,越容易失控。

电影《天才少女》中,女孩玛丽的妈妈黛安是个数学天才,为了发挥她的数学天赋,她妈妈伊芙琳剥夺了她所有的童年,控制了她的生活和交友。

最后,在黛安离成功只有一步之遥远时,却选择了自杀。

而目睹这一切的黛安的弟弟,弗兰克同样深受妈妈的控制,在姐姐自杀后,便带着姐姐唯一的女儿玛丽,离开妈妈,他时刻都想逃离妈妈的控制。

事实上,黛安和弗兰克都是有一定自控力的孩子,却硬生生被妈妈管得透不过气。

心理学家说过:

“想要有更强的自控力,就得有更多的自我意识。只有能意识到自己在做什么,才有可能会停下来。”

人天生渴望自由,没有谁愿意活在他人的控制之下,包括亲生父母也不行。

事实上,父母对孩子的管教、控制,往往来源自己内心的焦虑,以及对孩子的不信任。

在这样的心态下,即便有心想对孩子放手,也不过是停留在表面上而已,内心对孩子的怀疑,则会在无形中表现出来,孩子却能感受到的。

久而久之,就变成了亲子之间的彼此试探:

父母在测试孩子是否真的自控,其实是在检验内心的想法:你看,相信孩子能自控,简直见了鬼。

而孩子,也在试探父母,他们的底线在哪里,他们是否爱我胜过学习,不听他们的话,是否就不爱我。

之前,有个全国家庭教育状况调查活动,统计了孩子“最讨厌爸妈做的事情”,结果显示:

说好让孩子自己动手做的事情,因为嫌弃孩子做不好而插一脚;

答应奖励给孩子的钱,又因为担心孩子乱用而不给等等。

反复之下,亲子之间的信任,慢慢被吞噬,孩子便会越发抗拒,不愿意信任父母。

也就是,越不放手,越控制,越失控。

 

真正的自控力,应该由心而生

在《自控力》一书中,作者指出“自控力”包括3大力量:

“我要做”:坚持去做该做的事情;

“我不要”:不做不该做的事情;

“我想要”:有清晰而明确的目标。

从这3大力量中,不难看出,“我”是一个人能否自控的核心。

当他愿意为之自控时,一切都不难,当“我”提出反对时,哪怕再有道理、再有益的事,也变得难以做到。

所以说,想让孩子“自控”,父母给予的“他律”能够起到的作用非常有限,最重要的,是要唤醒孩子内心的渴望。

疫情之间,有个10岁的男孩,爸爸是警察,妈妈是护士,都奔赴在抗疫一线,家里只有他一个人。

然而,令人超乎想像的,才10岁的他,居然自己煮饭、做功课、上网课,甚至家中缺东西时,还自己戴上口罩和护目镜,独自去购物,将自己照顾得很好。

在父母为了工作,把他一个人留在家时,他不仅没有表现出任何沮丧和不满,还说:

“我每天最开心的时候,就是吃午饭的时候,可以和爸妈视频通话,他们的工作是为了人民,我觉得爸爸妈妈是我学习的榜样。”

一个10岁的孩子,能有这样的“自控力”,离不开父母榜样的力量,但是追其根源,与父母平常真诚的信任和培养也是分不开。

他懂得安排自己的作息时间、会做饭保证自己的温饱,还会查看日常所需物品,能自觉做好防护工作。

这些与成年人无异的自理能力,并非一日之功,需要父母长期敢于对孩子放手,信任他能够把一切都安排好、把自己照顾好。

其实,要检验一种教育方法是否有效,只需要想一想,等到十几年后,这个方法是否还有可行性。

很明显,等孩子大了,我们能否要求不愿意完成工作的孩子,好好工作;又是否能管教一个手机成瘾的成年人?

 

放手和管教,是平衡的艺术

电影《面纱》里有句台词:当爱和责任合二为一,恩典,便与你同在。

爱孩子是每个父母的本能,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积极的人生态度,是父母的责任。

想让孩子拥有一个自由自在的童年,是爱的本能;渴望给孩子一个平步青云的未来,管教又是父母的首选。

两者都没有错,但要懂得两者之间平衡的艺术。

第一:良好的亲子关系,是优质亲子教育的前提

亲子教育专家都说,关系大于教育。

没有良好的亲子关系,父母的教育无法影响到孩子。

再多的“为孩子好”的教育,也比不上一个把父母视为“重要他人”的孩子把父母的一言一行都看在眼里,学在心里。

好的亲子关系里,父母说一句话孩子都视为标准,愿意一点一点去达到。

人是情绪动物。

其实无论孩子也好,成年人也罢,在面对一个自己惧怕、厌恶,或是情感复杂的人时,哪怕再对的事,也都很难心甘情愿配合。

而正确的爱,是维系亲子关系始终不变的核心。

爱不是控制和索取,爱是接纳和尊重。

所以说,在与孩子相处过程中,要时刻提醒自己,接纳和尊重孩子,把自我学习、反思、改正的权利,留给孩子自己,即便有一些出入或不满意的地方,也要告诉孩子:“我相信你,你可以。”

父母要有允许孩子走走弯路,用接纳和爱给孩子更多的力量去自控。

第二:培养孩子的自控力,越早越好

美国心理学家认为:

自我控制,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结构,反映的是个体调节自己的行为,使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相协调的能力。

也就说,在没有外力监督的情况下,也能约束自己的行为,达到预期的目标。

实际上,自控力是潜藏在人身体里的本能,这在孩子1岁左右,就会初现端倪,比如,当孩子吃饱后,他会明显的表现出不想吃了。

因为只有能自控,才会感受到安全。

引导孩子拥有自控力,需要落实到生活的每个细节,从保护他们的专注力开始,再通过适当的延迟满足、时间管理等方面的训练,加上父母的以身作则,控制好自己的行为、情绪,逐渐引导孩子自我控制。

同时,放手只是放开手,并不是放开对孩子的关注,父母的关注和爱始终应该在。

人生路终究要自己走,我们都过不好别人的人生,那就陪孩子一起走好每一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