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教育】为什么越讲道理,孩子越不听话?主要是家长的方法错了 -MamaClub

知乎上有人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孩子不听话怎么办?

有的时候已经把道理讲的很清楚,并且心平气和,语重心长,为什么孩子还是不听呢?

说实话,这样的困扰相信大部分父母真是感同身受。

自从宝宝出生,立志做个教科书似的妈妈,不急不吼,一定要温柔地讲道理。

“宝宝,挑食要长不高哦,要乖乖吃青菜。”

“宝宝,要好好刷牙,不然要长蛀虫的。”

“宝宝,家里有一模一样的娃娃,不能再买了”

这样的话说了无处遍,却依然抵不过孩子的我行我素。

只要是做父母的,就明白无数次尝试和孩子讲道理却依然没用有多挫败。

说好的不急不吼,正面管教,最后也慢慢全变成了“暴力执法”。

做父母的,总是想用讲道理的方式,让孩子明白什么该做,什么又是不能做的。

然而,孩子却越来越不听话,自己也越来越不耐烦,最后往往是母慈子孝变成了鸡飞狗跳。

 

你讲的道理,孩子可能根本没听懂

曾经,有位自认为是最讲道理的妈妈,每天对孩子耳提面命:

见到人要主动打招呼,礼多人不怪;

吃饭的时候,不要吧唧嘴,会显得很没教养;

要早睡早起,不能躺在床上看书;

写作业的时候,不要把书全部都摊在桌面上,没有条理性的人,生活也会一团糟;

手机是21世纪的“毒品”,一定要远离它…

眼看快12点了,孩子还抱一本书,在床上东倒西歪的看着;每次做功课,就像被书本掩埋的孩子。

而手机,更是比老妈更重要,每次为了玩手机,都要大吵一架。

有一次,这位妈妈和朋友抱怨,现在的孩子真是太难养了。

朋友丢给她一句话:大道理都懂,小情绪难自控。

并告诉她:你明知道熬夜不好,为什么过了十二点,还要发朋友圈。

就像人人都知道,吸烟有害健康,香烟的销量却一直居高不下。

彼时,犹如当头棒喝。

一位网友说过:父母只知道,自己说得有道理,却从来没有自省过,自己做得有没有道理。

很多时候,我们在教育孩子时,会出现一个矛盾:

常常把教育看成一件简单的事,以为告诉孩子,那些前人总结出来的道理,孩子就一定会、必须会照着这些道理去做人和成长。

然而,在实践中,又常常感觉到,那么好的“道理”,竟然是非常“无力”的。

卢梭曾说过:讲道理、发脾气、刻意感动,是最没用的三种教育方法。

教育从来都不是一件“你告诉我,我来接受”就行了的事,而是需要主动性和示范性的过程。

把教育孩子,单纯的寄托在“说教”上,是一种偷懒式教育。

 

不讲道理的孩子,其实渴望被“看见”

有位妈妈一直为孩子不肯乖乖刷牙而苦恼。

道理讲过很多遍,但每每要孩子刷牙,都要经过一番追逐,最后以孩子被“扣押”着的方式结束任务。

听说了这件事,朋友问她:

“或者不肯刷牙,是不是因为在他眼中,和你追着跑是他跟你互动的一种方式,他也许觉得就是在和你玩呢?

在孩子眼中,不刷牙成了一件有趣的事情,而这种乐趣就是父母的关注。”

这位妈妈听到这,回忆起有时她不追着孩子刷牙,儿子似乎反而有点失落。

于是,她回到家问儿子:“你跑来跑去不肯刷牙,是不是觉得妈妈在和你玩?”孩子果然点了点头。

我们在给孩子讲道理时, 认为这是平等的沟通方式,然而在潜意识里,我们已经预设了自己绝对正确的立场, 而忽略了孩子的感受。

心理学上有个“情绪耐受窗”理论:只有当我们情绪在承受范围之内,才能维持理性思考。

也就是说,孩子还处在情绪的黑洞里,却要接受来自父母的一通大道理,怎么可能会听呢?

分享一个令人称赞的育儿观:

“当孩子有不满、愤怒、悲伤的情绪发生,他需要的只是你的一个拥抱。

不要说教,站在他的角度理解他,支持他,鼓励他,那些大道理等他们情绪好的时候再去说吧。”

对于孩子来说,他的感受是放在第一位的,道理是排在感受之后的。

要想孩子听话,就不能忽略他的感受来和他谈道理。

换位思考一下, 当你在公司受了委屈,回家和老公抱怨时,是希望先得到安慰还是听老公给你分析一通“职场厚黑学”呢?

孩子也是一样的,他们希望自己的感受被“看见”和理解,如果从父母这里感受不到,即使他们听懂了,也不愿意听话。

 

讲道理,不是为了赢孩子

不知道各位父母有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和孩子讲道理的时候,暗藏着一种“孩子不听,就是我输了”的微妙心态,这也是很多父母会犯的一个错误。

讲道理,成了一场输赢之争,只有你听我的话,我才能保持父母的权威感。

那些执着于对孩子讲道理的父母,传递给孩子的信息是:你知道什么?我比你懂,我没有错,听我的…

看过一项调查:“最让你反感父母的是什么行为?”

“很多话讲一遍就足够了,虽然知道父母是为了自己好,但说的次数多了,心里不知不觉就烦…”

“父母说多了,自己会产生逆反情绪。天天怀疑我早恋,后来我故意早恋,就是为了气他们…”

反复地讲道理,就成了令人反感的说教,在孩子眼中, 变成了父母的控制欲作祟。

这时候,别说孩子了,大人也会产生逆反情绪。

心理学上有个词语叫“超限效应”,当父母对一件事情,做出多次同样的批评,孩子会越来越不耐烦,听不进去任何道理。

一旦孩子拒绝和你沟通交流,那么再多的道理也显得苍白无力,这就陷入了沟通的停滞区。

我们要跟孩子讲道理,而不是为了要赢过孩子。

孩子那么小,成人那么大,欺负一个小孩,把小孩制服了,有什么可光荣的?

在这种关系中,不要去试图谁赢谁输,就试图去理解孩子,解决孩子眼前的问题,就好了。

父母与孩子之间,不是争输赢的关系,否则,就真的像下面这段话一样:

“世界上最无效的努力,就是对孩子掏心掏肺讲道理。你讲的道理越多,孩子越反感,更不愿意和你沟通。”

 

讲道理,是一门留白的艺术

在《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箴言》这本书中提到:

“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者的意图,他的教育效果越大。”

最好的教育一定是“润物细无声”的。

小S曾倾诉自己在教育女儿上的烦恼:

“我女儿现在还会觉得,明星的工作真的好好当,又可以赚钱,她说她好想跟我一样。

我就说不是这样,拍戏也很辛苦吧啦吧啦…

可这么一说,又好像变成我在教训她,父母一旦用教训的口吻,小孩就听不下去。”

其他人听了,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这种事其实要小S的父母告诉孩子,妈妈在外面工作很辛苦,然后小S回家的时候再告诉她,没关系,让孩子觉得小S很坚强,当明星并不是很轻松。”

这两种教育的区别在于,小S是直接把孩子的想法推翻,把道理灌输在孩子脑中。

而另一种做法则是引导孩子通过亲眼看着妈妈的辛苦,从而理解当明星确实是不容易的一件事。

孩子是通过感受来认知的,切断孩子的感受直接给孩子讲道理,即使把道理讲一万遍,孩子也听不进去。

道理不是讲明白的,而是让孩子通过自己的感受去体会理解的。

那些冷冰冰的道理,说得再生动,也只是说给父母自己听的。

忽略了孩子感受的沟通,终究只是父母的一场个人脱口秀而已。

聪明的父母,从不讲道理,他们所做的更多是在接纳孩子感受的基础上,引导孩子去思考,自我觉知。

除此之外,还给他们提供机会体验和实践,从经验中获得道理。

国外有一位爸爸收到了女儿学校发的校车拒载的通知,原因是女儿在车上霸凌同学,不能再搭载校车。

这位爸爸并没有对女儿进行长篇大论的讲道理,而是让女儿徒步去8公里外的学校。

他用这种在错误中体验后果的办法,让女儿能通过这次的教训,明白自己行为的错误。

听过一句话:我们听过无数的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这是因为道理与实际行动之间隔着一道深深的鸿沟。

我们能做的,不过是陪伴在孩子身边, 从他们的眼中去看这个世界,用他们能理解的方式引导,陪伴他们一起成长,在教与学中成为更好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