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教育】好孩子是家长一起教出来的,而不是凶出来的 -MamaClub

有个七岁的小男孩哭诉:妈妈经常叫我白痴。

小男孩成绩不好,经常在做功课的时候被妈妈凶。

做功课的时间太长,妈妈就经常训斥他,脾气上来了之后,还会说一些令他很伤心的话。

小男孩告诉身边的师长:“我会很努力,希望妈妈多给我机会,不要再骂我了!”

小男孩一边说,一边哭,仿佛把压抑了很久的情绪都释放了出来。

看得出,小男孩是真的伤心了 。

他的妈妈这样说:“我只是有时候没有控制住,没想到让孩子这么伤心。”

是啊!很多父母都没有想到,自己正在一点一点地伤害孩子。

我们随口说出的话,随意爆发的脾气,却给孩子带来不可逆转的伤害。

父母对孩子越凶,越会让孩子感觉到害怕,这是最无用的一种教育方式。

 

多少父母在以“爱”之名伤害孩子

“一言不合就开吼,骂完就后悔”这是很多父母的常态,也成了很多家庭教育的恶性循环。

有的父母觉得,孩子不听话,吼两声就可以了,但是这样的教育方式却存在很多弊端。

有一位博士研究发现:

情绪受损和身体疼痛在人体大脑反应极为相似。

如果一个人伤心到“心碎”,那么他的神经系统可能真的感受到“心碎”级别的疼痛。

每一次,父母肆无忌惮地吼孩子,都会让孩子内心感受到恐惧和害怕,这种感觉会伴随着孩子成长。

心理学上有个现象叫“超限效应”指的是:

因为刺激过多,过强或者作用时间久而引起心里不耐烦或逆反的现象。

表面上孩子不会反抗,也保持沉默,但其实心里面会有抵触心理,逆反的情绪。

情节较轻时,孩子会出现叛逆,与父母对着干,怕的是,许多孩子将自己的情绪调成静音。

父母如果经常用激烈的言语吼孩子,事后的安抚不会让孩子消除负面情绪,而是永远存留在大脑里。

作家Diane Dweller在她的自传《妈妈,狂躁与我》中,回忆她的童年生活:

她的妈妈非常暴躁,会毫无理由地对她和姐姐发脾气,大吼大叫更是常见。

在家庭中她拼命地降低自己的存在感,毫无底线地满足母亲的要求,无论她做得有多好,母亲总是数落她和挑剔她。

从小到大,她一直活在自我否定的阴影之中。

也因此,她变成了一个讨好别人的人。

她结了婚,面对丈夫的责骂,她总是时刻讨好他,一味地满足丈夫,只会在自己身上找原因。

这种周而复始的悲剧,会因为父母而延续,也不会随着孩子长大而改变。

所有成年人的伤,都是童年时期留下来的。

孩子幼小的心灵极易受到挫伤,任何粗暴武断的教育方式都是不合时宜的。

 

好孩子是教出来的不是凶出来的

网上有一个热门的话题:你见过哪些父母惊艳到你的教育方式?

下方很多个回答,每一个人都在讲自己的故事。

有个网友分享了自己的故事:

父母从十岁以后,就没有打骂过他,因为要保护他的自尊心。

取而代之的是他每一次犯了错误,就要写检讨。

十岁的他,被父母要求写800字的检讨,写不完不能出去,写的不好还必须要重写。

不仅如此,每次写完之后,爸爸都要给他改错别字,还会和他讨论检讨书中的错误。

那时候的他为了不重写,每一次都会总结经验,以便下一次写的时候更好脱身。

没想到,父母这样的教育方式竟然将他培养成了一个文学奇才。

随着父母的检讨书字数不断增加,他的写作水平也不断提升。

到了大学,已经获得了人生中的不少文学大奖,也成了学校的风云人物。

真正高情商的父母,一定是在孩子的错误中寻找到真正教育孩子的一种方式。

只要是孩子,都会犯错。

有些父母认为,孩子犯错凶他一顿就好了。

但其实,那些被父母吼骂的孩子,除了会对父母产生恐惧以外,并没有任何改变。

还会因为父母的过度谴责,感受到亲情的淡漠。

孩子的教育,拼的是父母的格局。

格局小的父母,才会用凶狠吼骂的方式教育孩子,真正高智商的父母都懂得好孩子是教出来的,不是凶出来的。

 

真正爱的教育,需要克制

真正的教育,不在于“凶孩子”而在于“教孩子”。

吼叫是一种放肆,但爱的教育需要克制。

真正有远见的父母,一定懂得这样“教”孩子。

 1、放低声音 

一位大学教授曾指出:“责备孩子的声音越小,孩子听得就越认真,教育效果也就越好。”

有时候,我们扯开嗓子大声凶孩子,还不如在教育孩子面前,将声音放低,冷静下来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位叫芭芭拉的妈妈,她实在不知道,该怎样放低声音,不吼不叫地教育孩子,于是她去咨询了育儿师。

育儿师给了她一个建议:

“让她在孩子犯错误的时候,不要着急吼孩子。”

先把吼孩子的话做一个加工,用平和的语气说出来:“不,停下来,不要这样做。”

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训练,孩子从原来的不愿意理她,变成瞪大眼睛和她说话;从前对她大吼大叫,变得与她低声开始交流。

父母放低声音,孩子才不会出现逆反心理,与此同时,孩子就能明白自己所犯的错误,获得一次又一次成长的机会。

真正的教育应该是“放低声音,走进孩子心里去。”

 2、多看看孩子的优点 

曾有一项关于“父母如何对待孩子在学校的表现”的调查,发现西方家长对孩子的评价都比较好,而亚洲父母往往看到的是孩子不好的方面,父母常常喜欢放大孩子的不足。

如果我们能换一个角度,忽略孩子的不足,而多看看孩子的优点,我们会发现孩子便会朝着我们期待的方向发展。

一位育儿专家讲过一个故事:

儿子三岁时,尝试自己扣衣服,结果衣服歪歪扭扭,但他期待妈妈的表扬。

这时候,她没有批评孩子,而是这样说“宝宝真棒,最后一颗扣子特别好,我们试着往上扣,看会发生什么。”

最后,在妈妈的帮助下,孩子把所的扣子都扣好了 还学会了穿衣服。

我们不要总是抓着孩子的错误,而要多看看孩子做的好的地方,给孩子一点鼓励,给他发现孩子真的会越来越优秀。

 3、就事论事,让孩子为行为后果负责 

很多父母吼孩子,是为了让他长记性。

但是拉高分贝的教育,是最无用的,因为没有说到点上。

《小孩不笨》里有一段话:

“大人常常以为和我们说很多话就是沟通了,其实他们是在自己讲,自己爽。”

其实,在孩子犯错之后,我们不要翻旧账。

而是将孩子所犯的错误,拎清告诉孩子事情的严重性,并让孩子承担相应的后果,这些比任何吼叫的方式效果好很多。

有位妈妈说她以前也经常吼孩子,那时候孩子根本不会听。

后来,她不再对孩子大吼大叫。

每次回家,看见儿子把玩具扔得满屋子都是,她会很有耐心地告诉儿子:

“玩具是用来玩的,不能乱扔,每次玩了以后要放回玩具筐。”

每一次她让孩子把玩具都归位,孩子都能听话照做。

时间长了,孩子也养成了爱收拾的好习惯。

告诉孩子,你犯了错误,要自己承担责任;而不是一边吼,一边帮孩子解决问题。

真正有远见的父母,一定不会是情绪的产物,他们会懂得教育孩子的真正意义在于,轻轻地和孩子好好说。

一句怒吼,可能让彼此之间的关系越来越远;但一声鼓励,就能打开孩子成功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