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教育】孩子开始说谎了!不用紧张,这是进入新阶段的标志 -MamaClub

先前,网上有一段视频,网友们都被逗乐了。

4、5岁的小姐姐大声哭个不停,一旁的弟弟忙上前去询问:“怎么了,怎么了?”

姐姐抽泣着说:“刚才舅舅拿杯弄姐姐。”

弟弟一听,立马就怒了,要去替姐姐伸张正义:“你说什么,我去打他。”

结果是,弟弟站起身来,冲着舅舅的方向“嗷~”了一声,就立马闪人,跑回来了。

紧接着,弟弟对姐姐说:“好了好了,不哭了,打过他了。”

这招果然管用,小姐姐立马不哭了。

孩子世界里的小谎言,让人忍俊不禁又心头一暖。

但有些时候,孩子的说谎就没那么可爱了。

某天下班回到家,看见窗台边一盆花倒在地上,花盆里的土撒在外面,还明显被拨拉了几下。

妈妈问孩子:“这是谁弄的啊?”

孩子眼睛都没眨的告诉妈妈:“爸爸弄的。”

妈妈转头问老公:“是你弄的吗?”“不是”,老公回了一句话。

妈妈盯着孩子看,孩子改口说:“是弟弟弄的。”

妈妈又求证了一番,自然印证了还是谎话,这时孩子才承认:“是我不小心,我不是故意弄的。”

这种场景,相信很多家长都经历过。

看吧,有些小孩子说起谎来还面不改色的。

 

孩子说谎了,我们该如何应对呢?

前些天,在育儿群里,一位妈妈提问:“孩子才3岁多就说谎了,我需要纠正吗?”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起来,一位妈妈的看法很有代表性:

“越早纠正越好,要不然越来越放肆。”

很多时候,我们把说谎定义为品德问题,还常常把它和另一个品德问题的孪生兄弟“偷东西”相提并论。

“小时候偷针,长大了偷金。”

我们生怕孩子的说谎行为也是如此,从小不纠正,长大后就会谎话连篇,失去真诚,成为大的德行问题。

事情是否果真如此呢?

多伦多大学人类发展与应用心理学系教授和他的团队,用了20年时间研究孩子说谎这件事,并给出了出人意料的答案。

孩子说谎的早与晚,与孩子的性格、道德观念、家庭教育方式通通没有关系。

教授研究发现:“孩子在2岁时,30%会说谎;3岁时,50%会说谎;4岁时,80%以上会说谎;再往后,几乎所有的孩子都会说谎。”

那么究竟是什么决定了孩子早说谎还是晚说谎呢?

答案让人震惊:“越早说谎的孩子,情商越高,自我控制能力越强。”

因为说谎的前提是了解对方的心理和情绪,所以情商很重要。

另一方面,说谎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姿态和语言内容,所以一定要有较好的自我控制能力。

因此,当我们发现两三岁的宝宝竟然开始说谎时,大可不必紧张,这正是孩子的能力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的标志。

 

我们可以理性地看待孩子的说谎行为,但这并不意味着,孩子说谎不需要进行引导。

这需要我们首先对孩子的谎言进行区分。

先从“无意识”的谎言说起。

在心理学家皮亚杰的理论中,0-6岁的幼儿具有“泛灵论”的思维特点,他们认为所有的事物,都是有生命的。

幼儿相比成人常常分不清想象与现实的区别,他们常常把自己想象的、渴望的事情,当做真实发生的事情。

对于这种谎言,我们无需忧心,反而可以和孩子一起“说谎”。

有位妈妈说,儿子经常会告诉她,自己做了一个梦。

这些梦的内容常常很夸张,有时候是变成消防员去扑灭了一场大火,有时候是一个人吃了8个苹果……

关键是,这些梦儿子一天能做好几个,也经常是她提到了一个场景,孩子就说起做了一个类似的梦。

还有时候,孩子会告诉她:“我看到了有小朋友掉井盖里了”或者“小朋友被坏人抱走了。”

这些当然都不是事实,而是在妈妈告诉他:“不要靠近井盖”,或者“在外面要跟紧妈妈”之后,他自己进行的想象。

在这些情况下,孩子的“谎言”,是混淆了想象与现实的表现。

我们更好地回应,是配合孩子一起“说谎”,积极地回应孩子:“是吗?那后来呢?原来是这样!”

在倾听孩子的过程中,也引导孩子把想象力扩展得更加丰富具体。

 

真正让我们担心的,是“有意识的”谎言。

这种谎言通常是为了满足自私的欲望,使孩子能获得更多的好处。

此时,谎言成为了一种“捷径”,才对孩子产生诱惑力,容易导致以后重复出现。

至于如何避免小孩子经常说谎,教授研究了各种各样的方法,结果发现:

“打骂会使孩子的说谎水平越来越高,讲道理也完全没用,白费口舌。

给孩子讲《狼来了》和《匹诺曹》的故事,同样没用。”

那么,纠正孩子的说谎,就不能单从表面现象着手,而必须找到诱使孩子说谎的深层次原因。

心理学研究发现,有意识的谎言,一般基于三种成因:

1、错误的榜样示范和强化

一般来说,是在家庭环境中,父母不经意间的“说谎”,被孩子模仿了。

比如:在乘车或者吃自助餐时,谎报孩子的身高;或者是用谎话吓唬孩子:“再不听话就被妖怪抓走。”

或者是向孩子做出承诺,却没有做到,也会被孩子视作谎言并逐渐开始模仿。

2、逃避惩罚的目的

当孩子明知道做错了事,即将接受惩罚,感到恐惧时,他们会倾向于说谎。

3、试图维持好的自我形象

还有一些情况,是坦白现实会让孩子产生挫败感。

比如不承认一些不够好的作品是自己做的,谎称在幼儿园里获得了表扬等等。

基于以上三种成因,我们可以有的放矢的对孩子进行引导:

1、建立“诚实”的家庭环境

孩子问:“妈妈你能不能不要去工作?”

妈妈告诉孩子:

“妈妈去工作是因为妈妈答应了别人要去工作,跟别人有个约定,所以跟别人约定好了的事情,就要完成自己的诺言。

比如说我答应你去游乐场,那我就会实现自己的诺言,妈妈答应别人的事情就一定会完成。”

“诚实”的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在真实的环境中,谎言自然也没有了生根之处。

2、以“承担”,代替“惩罚”

当孩子做错了事,如果我们需要“惩罚”孩子,那么必须遵守一个原则,就是“关联”。

也就是说,孩子获得的惩罚,一定要与错误的行为本身有关系,因此更好的方法,是让孩子自己“善后”。

用“承担”代替“惩罚”,比如孩子打翻了花盆,就让他自己收拾好;孩子弄湿了地面,就让他自己抹干净…

在这样的过程中,孩子明白了自己行为带来的结果,也在承担的过程中培养了自信心和责任感。

3、“过度表扬”与“过度贬低”同样不可取

父母经常贬低孩子,给孩子贴上坏的标签,会激发孩子的逆反行为,孩子容易为了证明自己而说谎。

而另一种值得警惕的情形是,父母的“过度表扬”也容易诱导孩子说谎。

如果表扬被滥用,孩子很容易因为一次不完美的表现而说谎,或者谎称自己做了哪些厉害的事。

比如谎称自己会算数,夸大自己的能力等等,或者搞砸了事情,却不肯承认。

对于幼儿来说,“说谎”有着特定的积极意义,是孩子情商和认知发展的必经之路。

即使是孩子有意识的说谎,我们也无需把说谎定义为“道德问题”严防死守。

规避了说谎的“诱发因素”,孩子自然会在一个“说谎阶段”度过之后,更乐于进行真诚地表达。

毕竟,“说谎”和“圆谎”实在太累了,而说真话,才是人类的本能。

面对孩子的“谎言”,不要一概而论全都是不好的,需要我们仔细辨认,慢慢去引导。

童言无忌,有时候孩子一些无伤大雅的谎言还是蛮可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