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教育】这几句比吼叫更具杀伤力的话,你对孩子说了多少次? -MamaClub

我们每天和孩子相处,做得最多的一件事就是“说话”。

无论是讲道理、鼓励、批评还是生气,我们都会通过“说”这个方式去沟通。

很明显的责骂我们往往有所察觉,但一些看似不痛不痒的话,实则更具杀伤力,因为伤害并非“立竿见影”,所以很容易被忽略。

但正是这些软刀子,更容易根深蒂固在孩子的心里。

比如在家里一团乱的时候脱口而出说了孩子:

“家里已经这么忙乱了,我已经因为你们累的饭吃不下,觉睡不好了,还不能听点话吗?”

其实言外之意就是在说孩子不懂事,忙中添乱,甚至在打亲情牌让她为了我而去做什么或不做什么。

这些话往往不会让孩子马上崩溃,却可以在孩子的心里产生一个“疙瘩”,并随着越说越多、而越长越大。

软刀子也是刀子,温水煮青蛙般的划在孩子身上,终有一日也会伤害亲子关系。

今天来为这类话进行了统一梳理,我们一起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吧。

 

再这么做,我就生气了/不喜欢你了!

日常生活中,每每管教无力时,我们总会放出一句杀手锏:再不听话我就生气了/不喜欢你了!

实际上,这句话并不能提醒孩子自己犯错了,更不会让他们去反思到底错在哪里,他们收到的信息只有一个:

妈妈要生气了,我不能这么做了,否则就要挨骂或挨打了。

这其实是一种“隐形威胁”。

表面上看效果立竿见影,能马上制止孩子,但其实无异于饮鸠止渴,无法让孩子真正认识到错误本身,只不过是在恐惧中屈服而已。

久而久之孩子就容易形成看脸色行事、讨好型人格,他们根本不会管这件事是否对,只在乎对方是否喜欢或高兴。

不仅难以形成正确的是非观,还容易在出现问题时推卸责任。

而且,时间一长,孩子还会习得这种处理问题的方式,也会遇事情绪化,在社交中威胁他人。

所以,下次不妨直接了当说原因,就算是一样会生气,也请让孩子明白为什么生气,不要再让孩子把“妈妈生气”当成做错事的原因了。

 

我这么辛苦这么累,都是为了/因为你

从有孩子的那一天起我们就为孩子做了太多太多,也牺牲了太多太多。

虽然这是事实,但奉劝大家,不要把它挂在嘴边,甚至从来都不要告诉孩子,因为这是一种赤裸裸的“情感绑架”。

我每天这么累为的什么,不就是为了多赚点钱,让你吃好用好学好吗,你还不听话,太让我伤心了!

要不是因为你,我能吃不好睡不好,每天忙到半夜吗?

如果不是因为有你,我早离婚了/升职了/有钱了,你还天天气我,想气死我吗!

这种话最容易在我们觉得委屈、辛苦、甚至崩溃的时候说出来。

但话说回来,这能怪孩子吗?

或许我们只是在抱怨现状、发泄情绪,但小孩子并不明白。

他真的会认为自己的出生、存在,是个负担、甚至是个错误,如果没有自己,妈妈就可以生活的更好。

这是一种很可怕的潜意识,会让孩子觉得自己不仅没有存在价值反而会带来麻烦,一旦成为固定的自我认知,这种深深的无力感和愧疚感,会让孩子长大后有很高的抑郁倾向。

所以,无论再苦再累都请忍住,不要让孩子成为我们坏情绪的消化器。

 

哭哭哭,就知道哭,哭有什么用?!

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觉得哭有用吗?

回答一定是肯定的,有用。

尤其女性可能更有感触,有时候事情并没有解决,但哭过之后的确感觉好些了。

这就是哭的作用,它是宣泄情绪非常好的一种方式,甚至有可以令人从情绪巅峰冷静下来的功效。

孩子们经常因为不被允许或自己做不成某事而大哭大闹。

家长们也常常因此而感到烦躁,我们非常希望能够通过一些方法让孩子快速停止哭泣。

一旦没有顺利实现,就转变攻略,改为训斥:哭哭哭,就知道哭,哭有用吗,能解决问题吗?

但其实这样说有非常明显的两个问题。

否定哭的作用。

孩子发泄情绪的方式本来就少,加之表达能力有限,哭可以说是他们最好的选择,如果连哭都不被允许,那情绪就真的只能被压抑起来了。

我们也并不是真的想解决问题,不过是想让他停止哭而已。

为什么他们一哭我们就生气,因为我们对哭闹有误会。

孩子一哭,就认为“有问题了”,问题是谁造成的呢,谁要为这个“错误”承担责任呢?

很简单,不是父母,就是孩子。

孩子小的时候我们往往会反思是自己的问题,没吃饱?拉尿了没清理?冷了热了生病了?没照顾好?

随着孩子年龄越来越大,哭的原因也越来越多,大人止哭的能力越来越有限,觉得无能为力时,则会将责任推给孩子:太不懂事了!太不听话了!说了也不听,太不小心了!

于是他越哭你越生气,他越哭你越想说他,越想揍他。

但实际上我们从一开始就错了:哭,根本就没问题。

我们不能满足孩子的无理要求,没有错,制止不了的哭闹,不代表着父母的无能。

孩子无法马上停止哭,同样也没有错,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不代表孩子故意找茬。

既然都没有错,我们为什么要急于制止,又为什么一定要找出“罪魁祸首”?

遇上爱哭的孩子,就让他哭一会儿吧,哭一哭真的能好一些,情绪稳定了再来解决问题,反而会更有效,不是吗?

 

我以后再也不会相信你了

这句话一般是在我们发现孩子说谎或者屡教不改之后说的。

先说撒谎。

3岁以下的孩子,根本不会撒谎。

看起来他们在说谎,其实是因为他们没办法区分想象和现实的区别。

所以根本不需要说“我以后再也不相信你了”,不但不能解决问题,还有可能影响孩子的安全感,甚至变得内向敏感、自我怀疑,因为此时的父母救是他们的全世界。

最好的应对办法就是不要去管,只要轻轻纠正他们的表述,帮助他们学会区分幻想与现实,可以套用这个句式:

“妈妈知道你不想刷牙,不过,你确实还没刷。”

4岁以上孩子就开始真正撒谎了,如果孩子明知道撒谎是不好的行为,却还是选择撒谎,从根本上来说,源自我们不恰当的应对——比如过于严厉的管教,让孩子不敢说实话。

而我们的进一步威胁,只会让他们去撒更高级的谎,简单的一句“我以后再也不会相信你了”只会让问题越演越烈…

再说屡教不改。

屡次说话不算话也令许多父母不能忍。

孩子明明都答应了,事到临头,说话不算话,你责备,他还胡搅蛮缠的哭闹。

我们气急败坏的控诉:

(再一次打了人)我再也不相信你了,以后我就不带你去游乐场玩。

(偏要多吃一根冰淇淋)我再也不信你了,以后一根冰淇淋都不给你买!

因为食言被父母揪住小辫子嘲讽和挖苦大做文章的孩子,都太可怜了。

你觉得是孩子太让你失望?

殊不知,他们是在用自己的自尊给父母错误的期待买单。

责备前先自问一句:你期待的自律、守诺,真的是属于合乎他年纪的期望吗?

他们原本就不必承担这个罪名,是我们过高的期待硬把他拉下水。

所以,不要对孩子的承诺太较真,更不要诱导他做任何承诺。

如果总是让孩子承诺自己做不到的事,并在事后坐实他不值得信赖,这波操作伤害性不大,侮辱性极强。

慢慢的,他也会觉得自己是一个说话不算话的人,这会让对自己产生极大的自我怀疑。

父母有别于孩子最大的优势,就是我们有能力更加理性的思考问题,而不是真的轻信未经过思虑、脑子一热下的承诺。

都说说话是一门艺术,在孩子这里更是了。

很多隐形的伤害是我们没想到的,也有一些是情绪驱使脱口而出的,但无论是哪一种,我们都需要去直面它,一下子改掉虽不容易,但可以每天进步一点点,就像孩子的成长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