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教育】小时候懂事的孩子,长大后往往最可怜 -MamaClub

懂事是个褒义词还是贬义词?关于这个问题,答案是不一的。

在父母的认知视野中,“懂事”是一个褒义词。

如果一个孩子被别人夸奖懂事,那么他的父母会很开心。

但是对于孩子来讲,超出年龄范围的“懂事”,其实并不是一件好事。

 

太过懂事会让孩子失去自我

曾经看过这样一句话:

年少轻狂的好日子,一懂事就结束。

孩童时期的好日子,无非是歌曲《童年》中所描述的那些小美好:

池塘边的榕树上,

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

操场边的秋千上,

只有蝴蝶停在上面;

黑板上老师的粉笔,

还在拼命唧唧喳喳写个不停;

等待着下课,

等待着放学,

等待游戏的童年。

年少无知,懵懂的时期,无需在意世俗的眼光,无忧无虑地做自己想做的事。

但在大多数父母眼里,乖巧听话、不哭不闹往往才是“懂事”孩子的象征。

这种象征性的懂事,对于孩子而言,其实是一种失去自我的表现。

这种懂事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可能会体现在谦让、容忍、沉默当中。

当孩子长大之后,这种懂事会变相地表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买与不买之间,选择不买;

在去与不去之间,选择不去;

在玩与不玩之间,选择不玩。

明明是年少懵懂任何事都可以撒手不管的年纪,却无意间被套上了到处弥漫着成熟味儿的枷锁。

太过懂事的孩子早已失去了天真快乐的资格。

 

会哭的孩子有糖吃,懂事的孩子让人心疼

记得有人说过:

不懂事的时候,觉得自己什么问题都没有,有问题的是这个世界;但越是成熟,便越发现很多问题都出在自己身上…

会哭的小孩,总会有人拿着糖去哄;而那些“懂事”的孩子,总是会躲在角落独自抹掉悲伤。

因为自卑,所以总是会很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

生怕说出去的话别人听到不乐意,所以总是小心翼翼谨言慎行;

从小习惯了无论遇到什么事情尽自己所能完成,所以遇事尽量不去麻烦别人。

而这一切,在所有人的眼里,仅仅只是善解人意的”懂事“。

这样的“懂事”,着实让人心疼。

韩剧《请回答1988》里面有这样一句台词:

懂事的孩子只是不会无理取闹而已,只是适应了应该表现得成熟的环境,习惯了他人充满误解的视线罢了。

剧中的女孩德善,就是一个被默认为“懂事”的孩子:

在姐姐和弟弟有鸡蛋吃的时候,德善被默认吃豆子;

在姐姐和弟弟有鸡腿吃的时候,德善被默认吃鸡翅;

家里煤气泄漏的时候,姐姐和弟弟都是被抱出家门,只有德善,是自己爬着出去的。

德善的懂事,让每一位观众都为之动容。

这种懂事之所以让人心疼,是因为在与姐姐弟弟相比时,爸爸妈妈停留在德善身上的目光减少了很多,因为懂事,所以给了所有人一种错觉——不需要被停留太多目光。

 

过度懂事的孩子,都是带着疤痕长大的

前段时间无意间看到一个网友发布的帖子:

什么样的经历才会让一个人那么懂事,懂事到让人心里说不上的滋味。

下面的主人公莉莉,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莉莉是家里的老二,从小就是所有人眼中最懂事的孩子。

她的懂事体现在:

一个蛋糕三个人分吃的情况下,她永远是吃最少的那个;

一起去商店挑选喜欢的礼物,她永远是挑价格最便宜的那个;

姐姐弟弟犯了错都不承认,她永远是被默认错误然后挨打的那个

……

在所有人眼里,莉莉从小就是那个最懂事的孩子,因此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那个。

因为懂事,所以在有任何想法、做任何决定之前总是会不自觉地考虑诸多因素,最后选择劝退自己。

以致于看到自己最喜欢的芭比娃娃时,莉莉第一眼看向的,是它的价格。

过度懂事的孩子,都是带着疤痕长大的。

因为懂事,习惯了被人忽略;因为懂事,承受了同龄人所不能承受的一切;因为懂事,在本该肆无忌惮玩耍的年纪,学会了成年人才能表现出的隐忍。

人前总是想要表现出自己最好的一面,人后却躲在角落里偷偷哭泣。

日常生活中从不敢乱发脾气,做事也总是唯唯诺诺,在别人与自己之间,从不优先考虑自己。

这些行为都是过度懂事的表现,其所形成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很难改变。

 

孩子的童年应该是天真烂漫、活泼向上的,而不是伪装成大人的模样,用成熟的口吻做着“懂事”的事。

一个孩子最好的状态应该是想哭就哭,想笑就笑,想放肆就放肆,而不是被外界因素所束缚,失去了最好的自己。

希望父母不要把“懂事”当作孩子的标配,再懂事的孩子,也只是个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