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教育】孩子缺乏安全感的表现,透过这3个故事就可明白 -MamaClub

安全感是最重要的生命质量指标,也是衡量一个人幸福程度的最大要素。

社会文化精神分析的代表霍尼认为儿童在早期有两种基本的需要。

安全的需要和满足的需要,这两种需要的满足完全依赖于父母。

当父母不能满足儿童这两种需要时,儿童就会产生焦虑。

如果父母不能满足儿童安全的需要,如父母不能向孩子提供持续的、稳定的、持之以恒、前后一致的、合理的爱,孩子就会缺乏安全感。

 

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和雷诺所做的实验也说明了这一点。

实验对象是一个叫艾伯特的4个月的男孩,起初玩白鼠时,他一点也不怕。

后来,实验者就在孩子玩白鼠的同时敲打钢棒,发出猛烈的响声。

几次以后,这个孩子只要一看到白鼠,即使没有响声伴随,也表现出极度的害怕,以后甚至还害怕与老鼠类似的物体,更不用说抚摸和认识这些动物了。

由此可见,给儿童创造一个安全轻松的认知环境是培养其积极的认知探究倾向的重要条件。

安全感是儿童心理健康的基础,有安全感的孩子才能有自信和自尊,才能与他人建立信任的人际关系,积极挖掘自身的潜能。

而缺乏安全感的孩子更多地会感知到孤独和被拒绝、对他人通常持有不信任、嫉妒、傲慢甚至仇恨和敌视的态度,行为上也更容易出现逃避、退缩或攻击性的行为,较难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孩子缺少安全感有3个表现

让我们一起透过生活中的故事来看看。

【表现一:出现“害怕”或“害羞”的情绪】

孩子园里的新生杰杰小朋友,非常开朗,活跃,和小朋友们相处得相当不错,是个适应性很强的孩子。

不过,当和老师交流时,他就完全判若两人了:

老师和他说话时,他就像做错事似的,马上将头低下来,眼睛一点也不敢看老师;小手不断地变换摆放位置,神情非常紧张的样子。

老师提问时,明明他刚才和同伴们一起已经大声把答案都说出来了,可是只要老师请他单独回答,他马上就脸涨地通红,说话也结结巴巴、一字一顿了,声音小得象蚊子。

其实他就是缺乏安全感,缺乏来自于老师的安全感。

因此,他在老师面前非常不自信,总是小心翼翼、唯唯诺诺的,生怕做错什么。

像这种情况在生活屡见不鲜,需要对孩子进行心理疏导。

比如作为老师可以:在请他回答问题时,走到他跟前去,不断地用眼神、语言、肢体动作鼓励他。

当然,这种鼓励要包含着使孩子能够感受得到的真诚,不论他讲得对或者错,老师都尽量寻找闪光点肯定他。

让他进一步体会到老师对其表扬的“真实性”。

家长来接他的时候,告诉家长他如何的棒,诸如:“杰杰非常不错”之类的话语。

【表现二:妈妈在与不在“大变样”】

我班孩子小妤,对妈妈的依赖非常严重。

在家时,和保姆阿姨在一起非常乖,一旦妈妈回来了,则粘着妈妈不放。

送入园时,保姆送来园的时候,情绪很好,但是只要是妈妈送,小妤非哭得一塌糊涂不可:

“我要妈妈,我要妈妈,妈妈不要走…”

没有妈妈的场合,小妤是懂事、讲道理的;一旦妈妈在身边,小妤则相当任性,蛮不讲理,甚至大声哭闹了。

为什么妈妈在与不在的情况下,小妤会判若两人呢?

究其原因,是孩子所获得的“母爱”不够而导致的安全感缺乏。

象小妤这一类孩子,在平常生活中大有人在。

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生活水平的提高,孩子出现这种现象的比率日益增多。

许多父母由于工作忙碌,常常把孩子交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者保姆看管。

虽然说在物质条件上,孩子们并不缺什么,但是,对于学龄前的孩子,最关键的一环”母爱”,却往往不能保证。

引导原则:充分的母爱

尽管大量的零食玩具,漂亮的衣物都被家长用来作为传达或补偿“母爱”的方式,但是,恰恰是最重要的一点被忽视了:

来自于母亲无微不至的触肤情感刺激,才是孩子安全感满足的基础;与孩子进行各种心灵的交流,才是孩子精神愉悦的先决条件。

小妤的“症状”,是明显的“母爱缺乏症”,由于缺乏最直接的亲子沟通,导致孩子情感的不满足,引发了孩子的不安全感。

致使孩子不能形成正确、正常的性格以及情绪情感,严重影响到孩子的情商发展。

给予无微不至的触肤情感刺激,是婴儿安全感满足心灵平和的基础。

同时,母亲给予婴儿所需的各种心灵交流,也是婴儿精神愉悦笑迎生活的资本。

为孩子购买一件新衣服,一个新玩具都是次要的,关键是要给孩子留下充分的时间,多与孩子游戏,交流,满足孩子情感的需要,增进亲子之间的感情,这才是至关重要的。

【表现三:外表强悍与内心脆弱】

恺恺小朋友平时非常容易和小朋友之间发生冲突。

只要未遂其意,他必定要用“拳头”来取得“胜利”,若老师指出其错误,他则常常用“仰天长啸”表示抗议或者直接“攻击”老师。

为什么小小的孩子会如此固执和偏激呢?

这一类孩子,往往家庭的氛围不和谐,或者家长的态度粗暴,教育方法不得当影响到了孩子。

使孩子对任何事物都产生了戒备,抵触的心理,从而将这种心理也反应在了行动上。

往往其外表的强悍反而更加证明了其内心的敏感与脆弱,也就造成了孩子“愤世嫉俗”的外部表象。

引导原则: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由于缺乏安全感,会导致孩子,胆怯、畏生、敏感、内向而不爱交往、偏激而固执等一系列心理问题的外部表现。

因此,对于这一类孩子,建议家长先从自身做起:

从权威型家长逐步向民主型家长转变,逐步营造一种和谐,民主,讲道理的家庭氛围,充分发挥家长本身“榜样”的作用,逐步引导孩子养成平和,友善的性格与交往习惯。

 

一般情绪较稳定,自控能力强的父母,在亲子沟通上少用威胁与回拒,通常都能培养出具有安全感的下一代。

为人父母者,问自己这个问题:“你有没有把孩子当孩子看待?”

这问题有点矛盾,但是这的确是个普遍潜在的问题,困扰着无数家长。

你会不会有这样的疑惑呢:

“我们的父母,有时把孩子当成学生一样来管,而不是把他当成孩子来教。

我觉得这样的偏差,不但会使孩子觉得你不友善,而且也会影响亲子关系,因为除了功课和成绩之外,你似乎找不到更好的话题跟孩子谈心。”

客观的分析了一下孩子缺乏安全感的主要原因:

1. 现在的社会环境,让孩子价值观变了样

现代父母所承受的压力,跟上一代父母完全不同,最关键的是社会转型,学校也转型,他们得面对生活费高涨,更棘手的亲子问题,沉重的工作负担,还有学校的压力。

另一方面,孩子的接触面更广,包括电子与媒体资讯爆棚,新一代孩子的价值观也变了样,已更懂得自己要追求的是什么,可以拒绝什么,这些东西都是让父母始料不及,甚至是冲突的源头。

现代孩子觉得爆粗口是等闲事,但是父母却无法接受。

现代孩子接触电脑、电视节目、电影等等,对说粗话习以为常。

但是,他们却没顾及说粗话所带来的不良影响,因此觉得父母反对,是不讲理的,更觉得他们是落伍的。

2. 期望跟父母有更多快乐时间

当问到孩子他们对家里(父母)有什么期望时,孩子的答案是:

能跟父母和家人有更多快乐的时间。”

这个小小而简单的心愿,却在现代生活和繁重的课业中,变得遥不可及,甚至是很奢侈的。

父母担心孩子在生命(生活)中输了人,是否能克服种种挑战,也担心他们误入歧途。

往往父母接到老师的电话,即使对方只是表达对孩子的关注之情,父母也会把它诠释为自己是个不称职、失败的父母。

因此把更多压力转嫁到孩子身上,这反而变成一种恶性循环,不利亲子关系。我们把这种父母称为‘over-parenting’!”

3. 把目标定得太远

举例一个过分为孩子操心的父母来说:

这个妈妈看到六岁的孩子仍旧绑不好鞋带,非常气愤地说:

这样将来你出国时怎么生存?

这话扯远了,父母对孩子要有目标,但是不能把目标定得那么远,孩子也承受了无谓的压力。

“当父母过分投入于解决孩子的各种问题时,将会忽略跟孩子进行有效的辅导(指导),变成让孩子感到厌恶的唠叨、爱操控的家长。

当缺乏正确的沟通时,进入少年期的孩子会变成叛逆,觉得父母只珍惜他们所取得的好表现或良好的行为。”

4. 亲子沟通少用威胁与回拒

在教养孩子的原则上,父母仍然不可以太宽待,有些父母认为跟孩子做朋友最好,但是这有时反而会失了分寸,孩子无法对父母有所敬畏。

最好是做个友善的父母,让孩子容易亲近,没有太多距离。

父母应该适当地使用其权威,让孩子更有责任感。

父母应该是家里的导航者,甚至让孩子觉得家是一个避风港,无时无刻都能找到安全感。

一般来说,情绪较稳定,意志较坚定,自控能力强的父母,在亲子沟通上少用威胁与回拒,通常都能培养出具有安全感的下一代。

 

那么父母该如何于孩子建立安全感呢?

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埃里克森在1950年曾提出,在个体发展的早期,人格发展最主要的课题是建立对世界最初的信任感。

婴儿如果能受到父母或其他看护人的良好照顾,尤其是母亲,如能够对婴儿采取慈爱的态度,并且这种慈爱是经常的、一贯的和可靠的,婴儿就会觉得舒适与满足,进而会产生最初的安全感,会对周围的世界产生信任和期待。

父母做足这3点是建立孩子安全感的标配:

1. 不要撒谎欺骗孩子

虽然大多数家长对孩子撒谎的出发点都是善意的。

但无论如何,如果家长经常使用撒谎蒙骗的方法来对待孩子,就会给孩子人格的健全发展带来损害。

孩子对世界最初的、基本的信任感主要来自对父母教养行为的感知。

如果孩子感知到身边的父母是可信任的、安全的,那么孩子就会将这种感知推及外在世界,推及他人。

如果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在焦虑恐惧的状态下(例如害怕打针的状况)发现即使是最信任的父母也会骗自己,也是不值得信任的,那么孩子对世界的基本信任感和安全感就会相应地受到损害。

2. 孩子时期父母是孩子世界中心,请全身心地关注他们的成长

有些家长认为自己一天24小时几乎都和孩子在一起,孩子就应该安全感十足了吧?

其实未必,度量孩子安全感被满足的程度不能仅仅看家长和孩子呆在一起的时间总量,更应该看家长和孩子相处的质量。

事实上,我们总能发现有些家长虽然和孩子相处的时间不多,但彼此仍能相互信赖,相处融洽。

决定家长和孩子相处质量的关键因素不是时间的长度,而是家长要全身心地关注孩子,关注孩子的每一个举动,了解这些举动后面的心理意义。

对孩子发出的每个信号都很敏感,这样的家长就会让孩子感到温暖、感到安全,亲子之间也会形成基于彼此信任的默契。

细心的母亲可以分辨出婴儿因为饥饿、困倦或疼痛所发出哭声的细微不同,进而准确地识别、满足婴儿的需要,获得婴儿对自己的信任。

而婴儿不管因何发出的哭声,在粗心的母亲耳朵里都是同一种声音,这样的母亲只能靠猜测来满足婴儿的需要,时间长了亲子之间就会缺少基于信任而形成的默契。

想要获得孩子的信任,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家长只需和孩子相处时把自己的眼睛、耳朵及其他所有的感官都用在孩子身上,全神贯注地对待孩子,就可以敏感地捕捉到孩子发出的信号。

3. 父母得脾气会引起孩子负面情绪,更不把孩子当出气筒

如埃立克森所述,孩子需要得到来自主要照料者的一贯的、可靠的爱,才会形成对外在世界的基本信任感和安全感。

但有些家长在处理孩子顽皮行为时会习惯说:

“你如果再……,我就不喜欢你了(我就不要你了)。”

这种方法的长久使用会使孩子对家长给自己的爱产生怀疑,因为担心父母真的不要、不爱自己而感到焦虑,进而引发安全感的降低。

另外,家长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因为各种各样的压力难免会积累一些负面情绪。

某些情况下,这些负面情绪就会有意无意地由家长传递给孩子。

最常见的情况就是父母在自己心情不好时,拿孩子当出气筒。

在这种情况下,孩子通常不知道自己错在什么地方,但就是惹得父母不高兴甚至还招来严厉的惩罚。

这种不确定性会让孩子茫然失措,进而损害孩子已经形成的对父母、对外在世界的基本信任感和安全感。

如果一个人在儿童时期没有获得良好的安全感,那么他有可能一辈子都摆脱不了不安全的心理阴影。

一个真正有爱的家庭,是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同时也是最重要的生命质量指标,更是衡量一个人幸福程度的最大要素。

建立与孩子的安全感,父母可以每晚给孩子一个8秒钟拥抱法,让孩子感到来自父母内心的爱。

只有孩子拥有足够的安全感,才能释放自信去探索去闯荡这个世界,那他的一生将会充满爱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