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教育】孩子稍有不顺心就扔东西发泄,应该怎么处理? -MamaClub

宝宝玩积木总是堆到两三个就掉下来,试了几次烦躁地扔掉积木。

宝宝想拧好矿泉水的瓶盖,好不容易拧上了又掉了,宝宝哭着扔掉了手上的东西……

这些情景大家可能或多或少都经历过是不是?

在生活中大家会观察到这些处理:

“宝宝不哭,奶奶来帮忙就好了,不要扔东西”(一边说一边捡),宝宝扔的更努力…

“这有什么,那么简单,弄一下就好了(大人来行动示范或者帮助解决)”,宝宝更生气,用力扔…

“宝宝,扔东西是不对的。”边说边制止,宝宝没有停下来,大人更生气了,宝宝也更生气了…

很多时候,我们越是管、越是想帮忙,好像越是麻烦。

在这些情景里面,都有一些共同的背景:

宝宝反复做、做不了就生气了。

其实宝宝是懊恼、着急,就像我们弄这个弄不了、弄那个又碰了一鼻子灰,懊恼急了的状态。

 

宝宝会出现以上的表现在所难免,这是因为:

1. 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有限

大人看起来很简单的事情,宝宝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在学习和实践。

2. 预知结果和应对问题的能力有限

对这些事情很好奇,但是不知道自己做不到,遇到麻烦不知道怎么办。

3. 情绪理解和管理的能力有限

情绪的理解和管理的能力需要有成熟的大脑来执行的,而大脑的这个能力的发育常常要到青春期晚期才能发育成熟。

所以孩子会有更多本能的反应——有些孩子会扔东西,有些孩子会躺在地上打滚…

而情绪的理解和管理是需要大人的引导并且在一次又一次的经验中反复实践才能形成的经验和行为模式。

 

因此,面对这些情况,我们可以尝试的是:

1. 最佳发展区任务

如果宝宝频繁在某些事情上受挫,而表现出有情绪的时候,我们需要考虑的是:

这个任务是不是太难了?孩子努力能不能做到?能不能在大人的帮助或者调整下,孩子可以学习到解决这个问题的能力?还是无论大人怎么帮忙,孩子都没有办法完成的?

如果一个任务,无论大人怎么帮忙都没有办法完成,那么这个任务意味着就太难了,我们可以先调整一下任务内容。

例如给两岁的孩子提供小乐高做拼拆游戏,孩子可能无法完成,因此就可能拆不下来。

但是如果变成大乐高或者积木,那么孩子有可能尝试并且做最简单的拼拆,通过调整给予的玩具的难度,孩子的情绪波动就减少了,而且会觉得自己有能力、能解决问题。

2. 脚手架式的养育

当给予孩子比较合适的任务时,给孩子提供支持和帮助,帮助孩子学习到新的技能,而不是放手不管或者直接自己做完。

2岁的孩子可能会尝试玩瓶盖,通过这个动作来学习更多的精细动作。

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情况:开始好不容易对着瓶子了,放一下又滑下来,如果反复尝试都做不到,孩子可能容易哭闹烦躁。

但是我们换一个方法,在反复做不到的地方加入一些小技巧——

妈妈来扶着矿泉水瓶子,孩子来拿瓶盖放到上面,妈妈稍微扭一扭固定瓶盖的位置、孩子再接着拧紧瓶盖,孩子可能就在这“自然而然”的游戏中学习到了拧矿泉水瓶盖了。

3. 游戏幽默的引入

另一种方式是在可能出现情绪变化的地方引入游戏的元素或者一些小幽默,帮助孩子觉得“好玩”并且更乐在其中地参与,甚至不断地尝试下去。

例如,同样是拧矿泉水瓶盖,在很可能做不到、或者不容易做到就快有情绪的时候(而不是进入情绪风暴后)引入游戏的元素或者小幽默。

比如对孩子说“小瓶子在说不要不要就不要,我不要被你抓住”,孩子很快就投入到“抓瓶盖”的游戏中,忘记自己做不到的懊恼难过了。

4. 情绪管理的学习

当我们努力地做调整,但是总有一些时候孩子是会不可避免地出现情绪和进入情绪风暴中的。

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在等待孩子平静后学习情绪安抚的办法。

方法一:

可以在家布置“放松角”,和孩子一起布置一个让自己觉得可以舒服一些、放松一些的地方,鼓励孩子下次有情绪的时候可以来到这里感觉舒服一些并且慢慢放松下来。

但是需要和孩子反复练习,例如先是有情绪的时候妈妈或者爸爸陪伴到放松角坐一坐,等到舒服一些再出来做其它活动,然后再到孩子知道自己不开心就去到放松角帮助自己安静下来。

方法二:

学习深呼吸式的放松训练。

首先需要帮助孩子了解什么是深呼吸,可以通过具体的实际体验来帮助认识和练习。

找一种孩子爱吃的食物,让孩子闻到香喷喷的味道,大人展示用力闻香香的味道并且告诉孩子这是深吸气;食物很烫需要吹,用力地吹、这个叫深呼气。

那么在平静的时候练习,有情绪的时候通过大人的示范和语言提示帮助孩子学习这个方法,反复多次的练习。

可以和孩子说“闻花香、吹气球”,也可以因为孩子的喜好、学习时候使用的具体实物来自己命名如“闻蛋糕、吹吹烫”。

有这些表现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常见的经历体验,合适的引导就像合理灌溉,花儿才能吸取养分、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