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教育】这几种透支亲子关系的做法,家长不要再做了 -MamaClub

曾经有一项调查,调查了3000多名中学生的心理状况,其中“你对父母的态度”一项显示:

6.62%的孩子惧怕父母;

13.13%的孩子反感父母;

56.28%的孩子极度反感或痛恨父母;

19.22%的孩子对父母反应平淡;

只有4.75%的孩子表示喜欢自己的父母。

数据背后,反映的是当代家庭中亲子关系的危机。

许多家长教育孩子,只知道单方面的指导、说教,忽视了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的重要性。

心理学家艾莉森·高普尼克说过:

“你是个什么人,你跟孩子关系怎么样,比你对孩子怎么做要重要得多。”

只有当父母和孩子之间有一种温暖亲密、互相信任、友好和谐的关系,父母才会成为孩子的“重要他人”,这时孩子才会尊重、认同父母,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于是我们会看到,那些各方面表现都比较优秀、自觉的孩子,和父母的关系通常都比较和谐,亲子之间是互相信任、合作的模式;

而许多不爱学习、行为习惯很差、让人操心的“问题孩子”,他们和父母的关系几乎都很糟糕,亲子之间是互相怀疑、攻击、对抗的状态。

因此,我们常说,亲子关系大于教育。

有人把亲子关系比作一个账户,父母每一次对孩子给予关心、鼓励,用正确的方式引导孩子,就是往亲子关系账户中充钱;而一些错误的做法则会慢慢透支亲子关系账户。

比如下面这4种常见做法,家长应避免——

 

冷漠、忽视孩子

心理学中有一个词叫做“存在性焦虑”,是指无论孩子说什么做什么,父母都是一种冷漠和敷衍的态度。

孩子会觉得,自己是没有存在感的,是不被爱的。

有些家长工作、家庭琐事比较忙碌,无法给孩子足够的陪伴和关心,比如孩子喊妈妈陪他玩,妈妈置之不理,或者甩下一句不耐烦的话:“走开,自己玩。”

有些家长对孩子提出的需求置之不理,或者否定孩子提出的需求,即便是合理的:“买什么玩具啊,天天就知道玩!”

还有一些家长没有意识到教育中情感的重要性,觉得孩子不懂事,孩子的感受没那么重要,因此常常忽视和否定孩子的感受和情绪。

比如,孩子兴致勃勃地给家长展示自己的绘画作品,家长点点头随意敷衍过去;

孩子不想把自己喜欢的玩具送人,家长不理解孩子,还要骂他不懂事;

孩子因和朋友闹矛盾难过地吃不下饭,家长:“多大点事,至于吗?”

长期被父母忽视、冷漠对待的孩子,常常感到孤独不安,不能确认自己的存在感、价值感,亲子间无法建立起紧密的情感联结,因此他们遇到问题通常不会告诉父母。

这种亲子关系也会影响孩子一生,他们缺少与他人、与世界产生连接的能力,心理空虚、情感淡漠。

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除了生活、学习,也不要忘了情感交流,和孩子多一些亲密的互动,多倾听孩子的心声、认真回应孩子的需求和感受,孩子会感觉到被重视、被看见、被爱着。

这种安全感和归属感,足以滋养孩子的一生。

 

催促、逼迫孩子

如今的家长们,都在教育孩子这件事上铆足了劲,不光是学习,最好还要各种兴趣爱好全面发展,于是孩子和家长都不得不像陀螺一样,昼夜不停地转着。

有些家长为了让孩子达到自己的期望,不注意方式方法,不断地催促孩子、逼迫孩子,拿孩子和别人作比较,提出很严苛的要求,给孩子很大的压力。

孩子每天面对如山的任务,没有片刻停下来放空的时间,什么都要按照父母安排好的做,缺少自主感,很容易产生厌烦、反抗的情绪。

在电视剧《小舍得》中,剧中有个妈妈的“虎妈式教育”,引起了无数家长的共鸣。

她对儿子高度严苛,分数至上,儿子的课业补习班从来没断过,各种类型的竞赛、成绩、奖项拿到手软。

才念五年级的儿子生活里只有学习,小小年纪的男孩脸上,成天看不到笑容。

无奈的是,妈妈如此殚精竭虑,儿子却变得厌学,心理问题越来越严重。

最终,儿子因为抵不住妈妈给的压力,患上重度抑郁症,嘲妈妈大吼:

“我不要妈妈了!”

“你走,我不想看见你!”

孩子不是机器,即便机器超负荷运转,也会崩坏的,教育也不是那么简单的,逼着孩子他就能成为我们想要的样子。

孩子的成长一定的规律和节奏,有时候大人需要等等孩子,让他慢慢成长。

反观那些自律优秀、身心健康发展的孩子,家庭无一不是民主自由的。

而用控制、逼迫孩子前行,容易破坏孩子的成长节奏,造成孩子叛逆,心理健康失衡,亲子关系也会越来越糟糕。

最好的教育应当是启发、唤醒,通过给孩子适当的自由空间,自己做决定的权利,激发出孩子的内在动力,学会自我管理、自我激励。

 

没有界限感
不尊重孩子的秘密、隐私

很多人小时候都有这样的经历:

父母不敲门,随便进出自己的房间;被父母翻看手机、日记本;

和谁一起、去了哪里、做了什么,都要汇报······

孩子生气,找父母理论时,还会被斥责:

“我是你爸/妈,有什么不能看的!”

“小孩子有什么秘密?就你事多。”

“我还不是为了你好,怕你犯错。”

弱小的孩子也没有办法,只是默默地关上了朝向父母的心门。

这类父母,就是缺乏界限感,没有把孩子当做一个平等、独立的个体来尊重,把孩子视为自己的附属品。

就有一位27岁的网友说他从小时候起就天天活在妈妈的“监视”和控制当中。

妈妈不但偷看他日记、查手机、拆掉他房门的锁、在他洗澡时推门就进,还因不放心儿子工作跟踪他。

现在独住的他,也被逼得给妈妈录门锁的指纹。

他感到窒息,也十分缺乏安全感,和妈妈的关系达到冰点。

健康的亲子关系,需要界限感。没有界限感的父母,过多地侵入孩子的成长空间,会破坏孩子内心的安全感,影响亲子关系。

随着孩子的成长,需要越来越大的独立、自由的空间。

父母应当尊重孩子这种独立、自主的心理需求,学会克制自己的控制欲,逐渐放手,把孩子的事情交给他自己安排和管理,只在需要的时候提供帮助。

 

缺少信任
总是主观评判、怀疑孩子

有人曾经盘点了父母的神逻辑,引发大家的强烈共鸣:

成绩一下滑就是谈恋爱、玩手机造成的;

手机消息不断,就怀疑孩子早恋;

生病了,就是不想去上学找的借口;

近视了,就是玩手机玩的······

家长们爱孩子,可也总是不信任孩子,怀疑孩子。

这份不信任,曾伤害了许多孩子的心,甚至影响到他们长大后的生活。

一位网友说:

从小不被我妈信任,我妈倒不翻我手机、日记、书包,就是一直都不肯听我的话,我说的,她都要找人确认一下才会信。

虽然我已经工作了,但我妈的不信任,对我的影响直接投射到我的亲密关系上:

找女朋友毫无安全感可言,一直在怀疑或忧虑,女朋友说去睡觉了,我就胡思乱想:她说去睡了,是不是不想理我了。

家长总是怕孩子犯错、不听话、误入歧途,这份担心慢慢就演变成对孩子的猜疑、不信任,遇到事情习惯先入为主地评判孩子,往坏的方面想。

比如孩子说今天被老师批评了,家长马上联想到孩子调皮了、上课不专心了,其实可能是一场误会,或孩子出于善意才犯的错。

如果家长总是表现出对孩子的不信任,会伤了孩子的心,他会感觉“为什么我在父母眼里是这样的?”慢慢地,和父母的关系越来越差,甚至逐渐变成父母想象中的那个不好的样子。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说:

“当孩子感到被爱、被信任,奇迹不久就会出现在你眼前。”

被父母无条件信任的孩子,会建立起高自尊,自我价值感高。

这份“确信自己是好的、有价值的”感觉,会让孩子发展出自制力,不断地完善自我,让自己变得越来越好。

因此,家长多给孩子正面的期待,遇到事情也多用积极的眼光看待孩子、鼓励孩子,少一些自以为是的评判,孩子便会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

总而言之,亲子关系的维护,正如朋友之间、夫妻之间的关系维护一样重要。

不要觉得是孩子,就可以随意对待;是孩子,所以即便伤害了彼此间的关系,代价也不高,这是不正确的。

良好的亲子关系,需要家长高质量陪伴、给予孩子情感上的支持、生活与学习上的关注和帮助,然后是尊重、信任、欣赏。

这是会让孩子受益一生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