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教育】孩子乱扔东西怎么办?其实每次乱扔,他都在悄悄变聪明 -MamaClub

很多妈妈都会有这样的诱惑:孩子总是扔东西怎么办?

这的确是个很普遍的问题:

一般,8、9个月的时候就会出现扔东西的行为;

1岁左右的时候逐渐变成有意识的扔;

2、3岁的孩子,甚至会把扔东西当成一种较量游戏。

父母们对此感到困扰,一方面是觉得这个行为跟暴脾气、坏习惯有关系,担心这样下去会形成不好的教养。

另一方面,总得跟孩子屁股后头收拾,老娘可不想伺候了!

但事实上,扔东西这个行为,没有你想的那么糟糕、复杂。

相反的,它还是孩子成长发育的一个信号,对于运动技能、认知能力和情绪表达的能力也是一种锻炼哦!

 

孩子扔东西的好处

1、孩子扔东西,是运动技能提升的表现

一般情况下,9个月之后的孩子对手部动作的控制力已经相当不错了,“抓”和“握”经过一系列的精细动作和大运动锻炼也是很熟练。

接下来就是练习“扔”的时候了。

想要完成这个动作,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它需要在孩子的脑部、肌肉、骨骼以及手眼协调的共同作用下才能实现。

所以,当你发现孩子能把某件东西扔出去,就说明孩子进步啦!

手眼协调、肢体力量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可是件好事啊。

当然,孩子发现自己掌握了这项新技能之后,就会向我们频繁地展示,也就出现了我们看到的反复扔东西的行为。

所以啊,与其把它看成是乱扔东西,不妨看做是孩子手眼协调、发展肢体力量的一次次锻炼机会吧。

2、孩子扔东西,是在发展认知能力

首先,扔东西是探索事物间因果关系的一种方式。

你有没有想过,孩子扔东西的时候在观察或者在想些什么?

扔出去的东西会往下掉、不同的物体落地的声音不一样、家人的表情和反应也不一样…

别小看这一点,对他们来说,这都是“伟大”的发现。

原来,我移动、敲打、扔的动作,能够影响其他物体、使其产生形态、位置、声音上的变化。

除此之外,还会让爸爸妈妈有不同的反应:

我把尿不湿扔进垃圾桶,妈妈开心地拍手;

我把勺子扔在地上,妈妈生气地瞪眼;

我把手机抛向天,妈妈开始嚎叫~

amazing~

这其实就是孩子对事物间因果关系的探索和认知,也是自我意识的最初萌芽——通过“我”可以影响物体、影响其他人。

其次,孩子反复扔东西,还能帮助他们认识客体永恒。

回想一下,孩子扔到沙发下不见的东西,你是不是帮他找回来过?

只要有过这样的经历,他就会反复扔出去,让妈妈捡回来,再扔,再捡——探索物体消失与出现的过程。

这一点也不容小觑。在这之前,孩子的感知是表面和短暂的,东西不在原位置了,他就以为永远消失了。

只有在不断重复扔出去、捡回来的动作中,才能将短时记忆变为长时记忆的储存,他才能知道,什么叫客体永恒。

他知道东西丢出去,会回来。

这对培养孩子的安全感以及今后应对分离焦虑非常重要。

从扔出东西到等待声音的过程,孩子学会了心理期待,这也是延迟满足的萌芽。

所以,扔东西对于孩子的智力和心理成长都有很大好处。

3、孩子扔东西,是在表达情绪

孩子扔东西时,我们常听到的一种表述是“一不高兴就扔东西”或者“一不如他的意就扔东西”。

的确是有这种原因,但这也是正常的。

对于不会处理情绪的孩子来说,肢体语言是他们首选的方式,打、扔、踢都是在辅助孩子发泄和表达情绪。

 

如何引导孩子扔东西的行为?

由此可见,“扔东西”这个行为实际上是孩子成长发育过程中的“必经之路”。

不过作为一个称职的亲妈,尽管扔东西有这么多的好处,我们也不能完全地放任不管对不对?

那么,怎样才能在不破坏他们成长规律的前提下,进行科学的引导呢?

以下几点,供大家参考。

1、满足孩子“扔”的愿望,借此发展亲子游戏

对于听不懂话的小宝宝,阻止没有任何意义,甚至责骂和体罚都会让他们感到迷茫。

最好的办法是,只给他们提供充足的可以扔的东西,比如毛绒玩具、纱巾、轻质量的好抓握的球…

直接拿走不能扔的,比如贵重的、易碎的、小颗粒易吞的…

如果孩子只是探索扔这个动作,那就随他扔,甚至可以鼓励花式扔的亲子游戏。

早上给孩子换下来的旧尿不湿,每次裹好后,也可以当球跟宝宝玩起我扔你捡的游戏。

孩子每天好心情,都从一个尿布球开始,哈哈。

也可以使用逆向思维,孩子既能扔出去东西,就能把东西捡回来。

把“捡东西”化为一种有趣的游戏,锻炼孩子听懂我们的指令。

有妈妈分享说:

孩子大了一些之后,我给他们制作了一个小纸箱,命名为“玩具收容所”,每次收玩具,看谁扔得准,把小玩具送回收容所;扔不准的,要自己捡回去重新扔哦。

小家伙们玩的那叫一个乐此不疲,不仅满足了“扔”的需求,还可以练习瞄准、掌握力度,也算是训练了协调能力。

其实,更大的私心是,终于方便收拾一些了。哈哈,要不然我的腰间盘要受罪咯~

因为扔东西的游戏有了情节,有趣程度一点都不亚于以前的那些乱丢。

久而久之,盲目乱扔的行为就能退出历史舞台啦。

2、扔“不能扔”的物品时,给出替代方案并制定规则

当孩子出现扔的东西有危险、或者可能会摔坏等行为时,我们只告诉他“不能扔”是没用的。

我们越是反应强烈地强调“不能!”,越是在负强化扔这件事,本来孩子不在意,被你一直强调,反而记牢了~

合适的方法其实是给他们一个替代方案,平静地(控制住脾气)告诉他们什么是可以扔的、或者不能扔时应该怎么做。

比如:

妈妈的手机不能扔哦,来,我们试试,轻轻放~

姐姐的蜡笔不是用来扔的哦,它是用来画画的,来,妈妈给你那张纸,我们画画看~

如果在过程中,他还是不听话、乱扔,那也一定要坚守自己制定的“规则”,别忘了1岁要开始立规矩了。

有妈妈表示自己的孩子在家也是个爱扔东西的小恶魔。

有段时间拿到什么扔什么,尤其是喜欢扔乐高,摔散了不说,零件弄得到处都是,还很容易踩到受伤。

生气吗?当然也气。

但是我还是控制住自己,告诉他:积木是不能扔的,如果想扔,可以扔这个皮球。

在交流的过程中,我也在同步示范,用行为告诉他可以这样扔。

同时,我也提醒他,如果还扔乐高的话,妈妈就要收走了。

当然,你也不要指望你一次的“警告”就能奏效,他们很可能还会继续自己的行为。

一方面,他们可能不是故意逆反,小龄宝宝还没有发育到能够立即遵守口令的程度。

另一方面,也有可能是在试探你定下的规则能不能被挑战。

这就需要我们坚定自己制定的规则,不轻易让步,并多次和他重复应该怎样做。

这不是一个“立竿见影”的方法。想要让孩子能遵守规则,就得靠我们不厌其烦的、一遍遍地重复。

3、帮助孩子学会表达情绪

这需要我们对孩子的状态,进行及时的观察和解读。

如果孩子是通过扔东西来表达情绪,我们最需要做的是及时回应,并引导孩子把自己的情绪通过其他的方式来表达出来。

简单的说,其实就是这三个步骤:

及时察觉情绪——帮助孩子表达情绪——告诉他正确的表达方式。

比如,孩子因为不高兴扔东西了,我们可以走过去先安抚他,并帮他们总结自己的情绪,“刚才xxx,宝宝有点不高兴了是吗?”

当他们感觉自己被接纳之后,情绪状态就没有那么紧绷了。

随后我们可以告诉他,不同情境下,情绪更好的表达方式:想要玩具可以“拿拿”,不喜欢可以说“不要”。

这个时候,理解他们的需求并告诉他具体的社交语言,比单纯的制止扔东西要有效。

 

扔东西这件事,说大可大,说小可小。

今天主要是告诉妈妈们,不要站在成人的角度揣度孩子的行为,有时候换位思考一下,就能理解孩子。

对于宝宝的很多行为,如果你能做到,宁可放过也不错杀,那你的孩子一定能越玩越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