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教育】孩子最怕这三种父母,希望你不是 -MamaClub

接送孩子上下学时,都会遇到不少的孩子。

只要你稍微留意,就会发现孩子跟父母之间,真不只是样貌相似,你会发现行为举止也极其接近。

当然,在外面,大人学会了掩饰,而孩子们却显得率真。

所以等过了一段时间,熟悉了之后,就会发现,原来真的是这样啊!

孩子就是一面镜子,照出了父母本来的模样。

如果你拿身边那些熟悉了几十年的亲戚朋友来看,就会发现更是如此。

有一个家庭,家里有两个女儿,小时候,她们跟其他孩子一起玩,大家只是觉得她们的妈妈喜欢介入孩子们的小冲突,总是帮自己的女儿,凶其他小朋友而已。

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个女孩跟她们的妈妈越来越像。

脾气暴躁的妈妈总是在外面跟人吵架,把家里也闹得鸡飞狗跳。

中学时候开始,就没有人敢得罪这两个女孩。

因为她们什么脏话都能骂出来,你完全不能招架。

如今,她们已经嫁人。

前段时间又碰到她们跟人吵架,那架势跟她们的妈妈当年一模一样。

假如这两个孩子没有一个这样的母亲,那性格肯定不一样。

有时候想想,做父母真的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因为这关系到一个生命的成长;关系到这个生命会长成什么模样,甚至影响着整个人生。

而跟考职业证书或者驾照不同,做父母不需要考试,这其实是非常可怕的。

 

不愿意成长
自以为是的父母是非常可怕的

如果做父母也需要考试,那肯定是一件好事。

因为有太多的人做了父母,身份还停留以前,觉得该干嘛干嘛,觉得把孩子养大就好了,没必要想那么多。

有一种父母,喜欢拿经验说话。

曾经在谈到关于好好爱发脾气的孩子的时候,一位爸爸留言说:

“太麻烦了,把孩子捧上了天,直接大棒伺候,他敢发脾气,他还敢哭?补充一点,我小时候就是被我爸打大的,我觉得没什么不好。”

就是这些所谓的经验,装满了脑子,然后就信心满满。

可他忘记了一点,这个时代已经变化了,这个时代的孩子也变化了,那时候粗放的养育方式已经转变。

而对个体心理的关注,个性化的发展已经变成了这个时代孩子们成长的共同印记。

那时候你挨打,邻居张三李四也挨打,你觉得没什么,而且在一起照常开心地玩。

而如今不同,孩子会发现自己同伴的待遇不一样,人家的爸爸妈妈可不会乱发脾气。

长期的对比后,孩子肯定会比你当年痛苦。

还有一种父母是不屑于学习的,甚至瞧见谁读点父母成长的书,心里还会鄙夷,因为他们信奉的是老子的无为而治。

的确,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何况每个孩子的情况不一样,可是关于孩子心理行为解读的书籍,却大可以读读的,至少能帮你去进一步读懂孩子。

很多妈妈说自己读书的时候,孩子爸就酸她,更不会去读,这让她们很苦恼。

其实爸爸们的爱好可能不在此,更喜欢带孩子运动或者做游戏,这也是不错的分工合作。

妈妈们关注孩子的心理成长,管理好孩子的营养,爸爸们负责锻炼孩子的意志力和身体。

这也是自我成长的方式。

 

身份错位的父母是非常可怕的

这种身份错位是把自己的职业身份混合进了父母身份中,导致错位。

其实做了父母,多多少少会把自己的工作带进去,比如很多做老师的妈妈,她们大多带着苦恼。

有一个幼儿园的老师,她是一名班主任,每天管理20多个小朋友都不觉得棘手。

可一回到家,看见自己那5岁的儿子就头大。

孩子各种抵触、吵闹,而且这样的情况还不止一个。

老师家的孩子,原本应该会更加守规矩一些啊。

其实问题就出在老师这个职业身份上。

因为很多做老师的妈妈,会不自觉地把自己的教师身份带回家,对自己的孩子要求更高一些,觉得不能比自己班上的孩子差,所以不自觉地会对孩子吹毛求疵。

因为自己的孩子做不好,会让其他的家长怎么想?

在她们的潜意识里就有一种这样的压力。

所以在这样的家庭里,孩子的压力会更大。

有的孩子就干脆走极端,用叛逆的行为来对抗这位“老师”的管束,就希望她不要对自己抱这么大的期待,自己也能做一个普普通通的小孩。

还有一些在外边做领导上司的父母,回家后还是一副官僚的样子,对家里人使唤来,使唤去,觉得自己的权威不能逾越,所以孩子有话也不敢说。

这样的家庭里,孩子很容易出问题,因为他们会去外面找到自己失去的东西,于是也对人指手画脚,盛气凌人。

有位儿童心理学家也表示自己也曾有错位的情况。

因为研究儿童心理学的缘故,所以对儿子的心理总是能揣测到几分。

有时候我说了出来,儿子其实想瞒着,就会不承认,可我却肯定的分析,然后想着他承认。

结果让他憋红着脸,眼泪滴答滴答。

后来我就想着,心里明白就好,不要什么都说出来,去得意洋洋地逼一个孩子,未尝有点过分了。

所以,做父母,一定不要身份错位。

在家里,你就是孩子的父母,不是其他人。

这个角色的转换和把握,真的会影响一个家的氛围。

 

只负责生
不负责养的人父母是非常可怕的

很多人做父母,是老人催着说他应该生个孩子才生的,甚至得答应条件,我只负责生,你来负责养。

所以,不少的老人刚刚带大自己的儿子,又带孙子。

说是说孙子,其实跟带儿子一模一样。

全天候自己带着,吃喝拉撒都包办了,只差自己不能哺乳,而是用奶粉代替。

有一次一班高中老同学聚餐,有一个同学带了自己的男朋友过来。

当时大家一起吃饭,畅谈人生理想。

中间谈到孩子,有人说自己生的孩子,还是自己养好一些。

那位仁兄当时酒杯一摊说:“没必要,孩子又不懂事,直接给老人带省事多了。孩子太麻烦了。何况几岁的孩子是没有记忆的,谁带都一样。”

大家当时听了这番阔论,不知如何作答。

自体心理学研究发现,1岁内的婴儿已经是一个完整的人,而非一个什么都不懂,只知道吃喝拉撒的小动物。

而且自己带孩子,才会发展出完整健康的亲子感情。

如果你没有好好地抱抱眼前这个小家伙,不曾亲过他的小脸蛋,不曾给他换过尿布,不曾哄睡他,不曾陪他一起玩耍,那不是跟你看朋友家的孩子一样,怎么能产生那种独特的亲密关系呢。

心理学家温尼科特说:

在孩子出生的这个时刻,如果有一个足够好的照顾者去照顾这个婴儿,婴儿就会产生一种错觉,那就是外部世界是由婴儿自己所创造的。

在这种错觉下,婴儿会有一种无所不能的夸大感受,一个足够好的母亲恰好给自己的孩子创造了一个这样的机会和环境。

其实这种感受就构成了孩子最初的安全感。

这样的孩子不会无休止的吵闹,长大后人格发展也会更加完整健康。

而这样的“恰到好处”的确只有母亲能给,其他任何人都不能替代。

做父母真的是一场自我修行,你用心了,不仅仅会收获一个好孩子,还会收获一个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