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教育】被吼叫的孩子,大脑“受损”严重:父母该如何科学地“吼孩子”? -MamaClub

很多父母都深知情绪管理的重要性,只是作为孩子的主要照料者,我们时时刻刻和孩子在一起,难免有耐不住性子的时候。

没有天生就喜欢吼孩子的父母,只有身心俱疲的无能为力。

但吼叫,真的能解决问题吗?

孩子非但不能准确认识错误,反而因恐惧、惊吓出现性格缺陷,父母也总是在怒火攻心和心疼愧疚之间反复横跳,久而久之两败俱伤。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为什么会忍不住吼孩子?吼了之后该怎么办?

 

是父母,也会有脾气

父母不是当圣人,熊孩子作妖时,血压分分钟升高。

日常家务已经够让人手忙脚乱了,还有一只可怕的神兽在旁边无法无天。

刚盛的食物就被掀翻一地,刚提醒了别去碰插座又在往上靠…

这时候,什么快乐育儿,什么不吼不叫教出好孩子,只能统统一边去。

有位妈妈说:

我女儿向来好动,经常推着滑板一溜烟就看不见人影了。

在楼下还好,跟在后面看着就行。

要出了小区,她玩起来就听不见别人说话了,万一找不到人了呢?万一有危险呢?不提高音量吼几声是不行的。

作为父母,首先要认识到,愤怒是正常情绪,每个人都有生气的时候,我们不要为此过于苛责自己。

尤其涉及孩子身安全的时候,吼一吼,也有助于让他们长长记性。

但关键是,可以吼,绝不能动不动就吼。

 

常吼孩子,有害无益

美国儿科学会一项研究表明:父母的大吼大叫,就和打骂、侮辱一样,会让孩子的应激素水平升高,从而导致大脑结构发生变化。

换句话说,孩子被凶得越多,脑子笨得越快。

很多时候大人发脾气,其实是把孩子的不良表现,当成自己教育的失败。

这种深深的挫败感,导致了无能狂怒。

心理学上,当父母情绪过于激动,吼叫令孩子感到威胁的时候,孩子会进入一个对抗(Fight)-逃跑(Flight)-僵硬(Freeze)的状态。

如果大脑长期处于这种“3F”,产生抑郁症、焦虑症等精神问题的概率也会明显增加。

而且,当孩子见父母惯于把“吼叫”当作解决问题的方式,长此以往,孩子的性格也容易变得急躁。

他们会下意识认为,这就是解决问题最便捷的方式,因为爸爸妈妈就是这样叫我听话的呀!

由此还会产生一个更糟糕的后果,孩子做每件事都会变得小心翼翼,在劈头盖脸的训斥到来前,选择撒谎“保命”。

我想,任何一位父母都不愿自己的孩子生活在高压环境下,变成紧张、畏缩、没有担当的人。

 

吼完如何“灾后重建”?

有个朋友,几乎是被父母训斥着长大。

隔壁邻居隔三差五就能听见她爸妈的声音。

因为经常被吼叫,孩子的个性就比较怯懦,从小挨骂就是不吭声默默流泪的,长大后去哪里念书、跟什么样的人谈恋爱,都怯于跟父母表达自己的观点。

她害怕父母,即便知道父母爱她,她也心存忌惮,不敢亲密。

这无疑不是我们想要的亲子关系,想要修复也为时已晚。

“灾后重建”贵在及时,所谓科学吼孩子,强调的也是吼完之后你对待孩子的态度。

1、拥抱和表达爱

吼都吼完了,与其又开始后悔内疚,不如暂时原谅自己平复一下心情。

然后再开始安慰孩子,温柔的拥抱能化解大部分委屈和眼泪。

“妈妈很爱你,只是爸爸/妈妈也会忍不住生气。”

向孩子确认你的爱,你生气,不是代表不爱他了。

2、“ABC法”沟通修复

气氛缓和之后,就可以说说刚才为什么发脾气了。

试试采用ABC 的方法,即Antecedent(前因)– Behaviour(行为表现)– Consequence (结果),和孩子一起回忆和梳理过程。

“你不是说肚子饿吗?妈妈很辛苦把饭准备好,是给你吃的对不对?”

“我们是不是早就约定,食物不可以浪费哦!食物是用来吃的,不是拿来扔在地上的。”

这个时候客观平静就好,你刚刚已经吼过了,就不要借题发挥,把事情上升到“你太不听话了”、“太没用了”、“不是个乖/好孩子”这种价值评价,给孩子贴标签。

有妈妈说自己是个急性子,孩子爸爸说有时候回家,还没开门就能听见她的声音。

她虽然会努力温柔,但有话就讲也是她的一种表达方式。

女儿偶尔会被她吼,但大家都是讲道理的人,女儿并不怕妈妈。

妈妈有时情况紧急夺了女儿的东西,女儿会生气,开口就表达不满!

这其实跟她经常告诉女儿自己的感受有很大的关系,女儿也会用同样的方式来表达自己。

尽量控制情绪,和尽力表达爱,都很重要。

更多的时候,孩子面对父母的吼叫更多的是害怕和不理解,他们在害怕父母突如其来的情绪,也不懂为什么会被吼叫。

当双方的沟通无法连接时,矛盾、气恼也会随之而来,再亲密的关系也会被这种断连而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