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教育】孩子内向、不爱说话,多半与父母这种行为有关 -MamaClub

你知道贴标签的危害吗?

有位妈妈带着孩子出门买衣服,偶遇了好久不见的老同学正带着儿子买玩具。

老同学让儿子跟阿姨打招呼,可小男生立马就躲到墙边,一声不吭。

老同学说:“我这个儿子天生就内向,不爱说话,怎么教他都不听,不好意思哈。”

大人随口一句化解尴尬的话,直接为孩子贴上了“内向、不爱说话”的标签,更是给了孩子下一次不打招呼的理由。

生活中,给孩子的行为贴标签的父母不在少数:

你怎么天天和你爸一样懒,不知道做做家务吗!

你怎么就是比别人笨,考试每次都考不好!

你这孩子怎么这么邋遢,房间跟狗窝一样!

心理学上有一种叫“标签效应”,当你给孩子贴什么样的标签,孩子就容易朝着标签的方向发展。

希望你认真看完今天的文章,学会新的育娃技能。

 

毁掉孩子上进心最快的方法
就是给他贴标签

《家有儿女》这部电视剧里,刘梅无疑是后妈界的“模范”,却也是亲妈圈的标签王。

她总是随口给儿子刘星贴满了各种“不好好学习”、“爱闯祸”、“没出息”的标签。

其中有一集,夏雨夏雪把家里的茶几弄的很乱,零食垃圾到处都是,没有收拾就走了。

刘星看见后,好心的帮他们收拾残局,却被刘梅正好碰见,二话不说就指责刘星把家里弄的脏乱。

当刘星历史考了第一名的时候,刘梅的第一反应不是为儿子的进步而高兴,而是直接拿着卷子跑去学校,告诉老师刘星是作弊的。

无论自己有没有犯错,在妈妈的心里,自己都是一个犯错的小孩,原本想积极向上的想法,顷刻间化为乌有。

刘梅贴标签的行为,直接成为了刘星不上进的理由。

试问:连你的亲妈都不相信你,你还有必要向大家证明自己吗?

父母的标签,具有强烈的暗示和导向,孩子一旦被贴上某种标签,就很容易成为标签所指定的人。

这些负面的标签发散出的负能量作用,会扼杀一个孩子的上进心,打消孩子的积极性。

即使是你不经意的一句话,也会成为孩子惰性的理由。

著名儿童学家阿黛尔法伯说:

“永远都不要低估了你的话对孩子一生的影响。”

作为父母,我们千万不要对孩子的行为贴标签,别让这些看似不起眼的伤害,伴随孩子的成长。

 

当外人给孩子贴标签时
你的反应同样重要

我们来做个有趣的选择题。

问:

当你的孩子在和别人小朋友抢玩具时,旁边的家长说:“你这孩子也太霸道了,也不知道谦让。”你的反应是什么?

A. 赞同对方。“我也这么觉得,这孩子太霸道了。”
B. 敷衍对方。“可能是吧,都是孩子。”
C. 否定对方。“你别随便给我孩子贴标签,小孩哪有那么多心思。”
D.没有反应。

大人在沟通的时候,很在乎面子两字,即使觉得对方说的不正确,也极少会当场反驳对方。

之前就有家长说,孩子在学校里很优秀,会跳舞会弹琴,亲戚朋友一到家里来,就鼓动孩子表演几个才艺。

孩子表现的退缩不愿,就立马被说:“这么大个孩子了,还这么胆小害羞,以后上大学了怎么办?”

看到孩子很委屈,自己也很为难,又不能直接和亲戚争辩。

请注意,家长这个时候最不能做的一件事,就是忽略孩子的情绪,转移话题!

你要知道,当你转移话题时,孩子就会默认你赞同了他人的说法,你也间接变成了给他贴标签的人,这和直接伤害孩子有什么区别呢?

懂得保护孩子,不仅仅是在他遇见危险时站出身来,更是要在他人给孩子贴标

签的时候,及时制止。

大方的告诉对方:“我的孩子并不胆小,她很勇敢,我相信她下一次会表现的很好。”

孩子就像一张白纸,在纸上最先留下印记的,是父母的投影。

我们的态度,足以影响到孩子的人生轨迹。

 

如何避免给孩子贴标签?

贴上标签容易,撕下标签却很难。

想要避免给孩子贴标签,核心思想就是:接受孩子的动机,改正孩子的行为。

在《棘手孩子》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

“父母首先要完全熟悉你的孩子的行为、气质,以及在不同的环境中二者的关联。”

我们在评判孩子行为的时候,常常以我们自身的视角和感受去界定,忽略了事情的真实经过,以及孩子此刻的情绪。

例如得不到自己喜欢的玩具会生气,被别的小朋友推了一下会委屈,妈妈迟迟没有带自己出门玩会焦虑,这都是作为人的天性,并无对错之分。

共情是为人父母最基础的一点,只有先理解了孩子的情绪,才能去接受孩子的动机。

在明确了动机后,如果孩子的行为不合适,再引导他们用正确的行为表达自己的情绪。

比如当孩子没买到蛋糕大喊大叫的时候,你可以告诉他:

“妈妈知道你没买到蛋糕很生气,但是你坐在地上哭闹,蛋糕也不会飞来对不对,可不可以换个方法告诉妈妈你生气了呢?”

想避免给孩子贴标签,总结起来其实很容易,家长们可以试试以下四步法:

• 先不要着急下定论,带着好奇心去研究一下事情的经过。

• 不论是悲伤、愤怒还是焦虑,都要认可孩子的情绪。

• 引导孩子看见自己的行为所导致的后果。

• 启发孩子去思考更多解决问题的方法。

 

贴标签其实说白了,是对自己的孩子不够了解。

我们不能像对待商品一样,用标签去断定一个孩子的行为和好坏。

蒙台梭利说:

“尊重孩子正在进行的所有合理的活动,并试着了解,是我们教育方法中最首要的原则。”

我们需要学会读懂孩子的情绪和行为,并给予正确的启发和引导,才会让孩子探寻到属于自己的色彩。

愿每个家长都能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方式,改正贴标签的行为,去重新发现孩子的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