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教育】父母再生气,也别打孩子这4个部位 -MamaClub

“棍棒底下出孝子”的那套说法虽然早已淘汰了,但家里的熊孩子总有方法让我们瞬间抓狂。

生病了不吃药;作业本上全是红叉;乱发脾气还乱扔东西…

苦口婆心听不进去,犯过的错误屡教不改,再好脾气的父母都免不了有想动手的冲动。

有些父母,还会把生活、工作上的不满迁怒于孩子。

前段时间一则视频引发热议,因为夫妻发生了矛盾,妻子一气之下拿拖鞋抽打身边婴儿的面部,下手的力度,隔着屏幕都觉得疼。

情绪激动时打孩子,往往会不知轻重,以为自己没有下多重的手,可其实已经对孩子的身体和心灵造成了难以抹去的伤害。

而那些以教育为目的,只是想警示孩子的家长,也一定要避开关键的部位,千万别对孩子的健康造成伤害!

 

打骂孩子并不是教育的法宝

在一个商场的玩具区,一个5、6岁的小男孩坐在地上,紧紧抱着妈妈的腿,一副“你不买我就不走了”的架势。

随着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女人劝说不动孩子,便一巴掌打在了孩子的脸上。

几巴掌下去,孩子立马求饶:“妈妈别打了,我不买了。”

看着孩子脸上红红的掌印,心也跟着揪了起来,打孩子真的就是扼制孩子撒泼打滚的唯一方法吗?

当然不是。

中国有一位爸爸,将自己应对女儿哭闹时的技巧分享到网络。

女儿哭闹着要求多看两集动画片,爸爸干脆手握两条毛巾,在旁边为女儿“加油打气”,女儿发现自己的哭闹无效后,便自行停止哭泣,走回了房间。

机智的家长总是能不费一兵一卒的化解孩子的负面情绪,既免于暴力,又能防止孩子再次拿哭闹,当作威胁父母的武器。

打骂教育虽然会有效的震慑孩子,但并不能真正改掉孩子的坏毛病,甚至还对孩子的身心造成了伤害。

劝各位家长,再生气的场合,都要给自己预留深呼吸的机会,让自己平静下来,教育孩子才会事半功倍。

 

这几个部位,再生气也不能打

网上一个妈妈,分享了自己痛心后悔的经历:

检查8岁女儿的作业本时,发现了很多错题,当场就气不打一出来。

一巴掌下去,打到女儿后脑勺上,没过多久,女儿头疼呕吐,送进了医院。

结果孩子没能抢救回来,离开了人间。

无意的一个举动,变成了一家人难以抹去的痛,如果这位母亲早一些知道后果,就能避免一个悲剧的发生。

身为家长,即使再生气,也不能轻易拍打孩子这四个部位!

1. 屁股

“打屁股没事”是棍棒教育最大的误区!

别看孩子们的屁股肉墩墩的,实际上特别脆弱敏感。

孩子的器官没有发育完全,猛打孩子的屁股容易损害孩子的肾脏,用力过大,皮下容易形成淤血,可能会危害肾脏的排泄功能。

个别严重的,还可能引发急性肾功能衰竭,导致休克。

除此之外,打屁股也是伤脑的行为。

要知道,脑组织位于颅腔内,颅骨通过寰枕关节与人的脊柱相连接。

猛打孩子的屁股,经过脊柱传导,可能造成颅骨整体变形,引起脑干损伤,后果不堪设想!

美国《世界日报》曾发表过一则实验数据:

专家对1510名2-9岁的儿童进行了四年的跟踪研究。

实验发现,未遭受过体罚的孩子,智商的平均数比遭受过体罚的孩子高出了5分。

所以,还以为打屁股没事的家长一定要警惕起来!改掉这个错误的习惯。

2. 脸部

老话常说“打人不打脸”,不仅仅是伤人自尊,更是容易失手造成生命危险。

孩子的脸部非常娇嫩,用力过大会造成面部充血肿胀,一不小心,还容易误打到孩子的耳根,损伤孩子耳朵及周围神经,引起听觉障碍。

用力过猛,还可能造成孩子耳内出血、短暂/永久性耳鸣,甚至失聪。

最最重要的,万一不小心打歪了,还容易打到孩子的太阳穴。

要知道,人体太阳穴的厚度是整个颅骨中最薄弱的,仅仅只有1、2毫米的厚度。

稍微用点力,直接就能损害到大脑,严重的还会让孩子丧命。

家长们千万要管住自己的手,再生气也要避开孩子的脸部,避免发生意外。

3. 后脑勺

为什么孩子摔跤时,家长最害怕的就是摔倒后脑勺,其中利害不用多说,家长应该都知道。

知名神经外科专家孙政说:

“后脑勺,有人的呼吸中枢在那里,(就是)延髓,如果打的时候,造成呼吸中枢震荡,可以引起一些呼吸衰竭的并发症。”

这个部位不仅不能随意拍打,家长还应该锻炼孩子,在摔倒时如何正确保护自己的头部,学会时时刻刻保护好自己。

4. 腹部

腹部是人体器官比较聚集的部位,任意的拍打都可能造成器官内出血。

虽然很少有家长会踢打孩子的腹部,但还是要格外提出来,避免悲剧的发生。

特别是小女生,还可能会造成子宫损伤,家长一定要避开。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不听话、犯错都是难免的,我们不能次次都用打骂来管教我们的孩子。

如果真的是到了需要惩罚式教育的时候,可以惩罚他们做家务、罚站、面壁思过,而不是用暴力来解决问题。

无论是什么样的错误,父母都要调整好自己的情绪,保持理智。真正让孩子意识到错误才是我们教育的目的。

棒棍下不一定出孝子,我们要学会和孩子共同成长。


✅ 点击关注【Instagram
– 分享生活点滴

✅ 点击加入【Telegram
– 好康促销分享

✅ 点击订阅【Youtube
– 看看专家怎么说

✅ 点击投稿【你的故事
– 与MamaClub分享故事

✅ 点击加入【心声群
– 与妈妈们一起讨论育儿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