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教育】“我不行,我不敢!”孩子表露退意时,父母的做法很重要 -MamaClub

某日在沙滩上,有一对母女,女儿直盯着旁边的小孩在玩泥沙。

妈妈看到女儿对沙子很感兴趣,就对女儿说:“你是不是也想玩呢?我们要不要也坐下来玩呢?”

本来还看得津津有味的女儿,听到妈妈的提议,连忙说道:“妈妈,我们走吧。”

妈妈似乎有些着急了,忙问道:“难道你不喜欢玩吗?”

女儿才羞答答地说道:“我不行,我玩不好。”

看着女儿不敢尝试,妈妈开始鼓励,“玩不好也没关系,妈妈陪你一起玩,好不好呀?”

结果,女儿一口回绝,“不好,我不行就是不行嘛。”

面对女儿的执拗,妈妈再次劝说:“我们就试试看嘛,我们来堆你喜欢的城堡,怎么样?”

最终,女儿还是不愿意玩,大声哭起来,妈妈却责备起孩子来:“哭什么哭,在家里还能玩,怎么出来就不行了。”

虽然听到孩子的那句“我不行”,心里不由地酸了,但面对这位妈妈的责备,又有些心疼孩子。

其实,孩子害怕表现不好、畏惧,都很正常。

当孩子说“我不行、我不敢”表露退意时,其实他更需要的是父母的感同身受和陪伴,而不是无关痛痒的鼓励,更不是批评指责。

 

孩子表面的不敢
多源于内心的害怕

美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曾说:

“没有任何养育方法可以让孩子完全体验不到焦虑。

人类发展的每个阶段,都会面临各式各样的伤害和危险。许多恐惧都无法避免,而且也无须避免。”

也就是说害怕是人类的一种本能,是人类遗传进化的结果。

对孩子来说,恐惧也是一种正常现象。

那么,那个说“我不行、我不敢”的孩子到底在恐惧什么?

1、恐惧想象中的怪物

有个妈妈分享说:

不久前,我的二宝快要出生了,想着让大宝能够自己在单独一个房间睡觉,于是与大宝商量好后,变带着他去房间整理床铺。

大宝看到床边的一个摆饰,问我是仙人掌吗?

我告诉他,那个是水晶石,很坚硬的石块,碰到之后会流血。

本来只是一句无心的解释,没想到大宝却很害怕,自己站的远远的,还害怕我也碰到。

当我要去铺好床尾时,大宝也害怕地赶紧拉住我,不要我去动。

本来对自己睡觉信心满满的大宝,看到那个床边的“怪物”只想逃离。

其实,我们小时候也有这种体验,爸爸妈妈告诉我们“那个东西危险,小心碰到它”,于是,我们就会想象自己碰到它以后的种种危险,把那个东西看作是一个怪物。

而当我们后来才发现其实那个“怪物”并不可怕,只是因为我们把它想象成怪物,害怕自己受到伤害,懂得了也就不怕了。

孩子的想象比较丰富,认知又比较少,大人的一句话,孩子就会浮想联翩。

其实,孩子那种害怕的情绪,就是一种真实的恐惧,而这种恐惧,往往是一种对未知的想象。

2、害怕得不到肯定

有一个叫凯凯的孩子,明明很优秀,却总是表现得不自信。

在幼儿园自我介绍时,凯凯连自己叫什么这样简单的介绍都不肯说,在所有人的鼓励下,他才憋出一句“没名字”。

在每个人表演自己的拿手节目时,凯凯又是不肯表演,甚至背过去不看舞台。

大家都在鼓励他,哪怕就在台上站一下,他也不肯。

即使老师都觉得他的跳舞视频棒极了,他都觉得自己不行,他就是说自己不好,跳得不好看。

可等所有人走后,他又想表演了。

其实,凯凯就是自卑,害怕得不到肯定,才会连走上舞台的勇气都没有。

而这一切,都和凯凯妈妈的教育连不开,妈妈为了避免孩子“得瑟”,所以天天打击孩子,说他这不好那不好,所有孩子都比他好,就算别人夸凯凯,她也会挑凯凯的不好说。

很多父母就和凯凯妈妈一样,认为孩子需要时不时“敲打”,他才会少犯错,变优秀。

于是,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的打击无处不在。

然而父母长久的打击,并非如他们所愿,反而是给孩子的心灵造成了伤害,让孩子变得越来越不自信。

 

当孩子表露退意时
聪明父母这样做

《津巴多普通心理学》中提到:

恐惧的情绪不被理解和不被共情的做法,叫做“负强化”,只会让孩子消极感更强。

一旦孩子变得消极,内心就会有自卑感,孩子的生活也就会充满冲突。

而随之而来的胆怯、退缩等不良个性,就会与孩子形影不离。

当孩子说“我不行、我不敢”时,请多一些看见,少一些评判;多一些等待,少一些强迫;多一些温暖,少一些指责。

1、看见孩子的“恐惧”

当孩子不敢的时候,不要急于用自己的认知去评判孩子,更不要简单地对孩子说:不怕不怕,没什么好怕的。

上面那位害怕床边的水晶石的孩子,一直想要逃离那个房间。

然而事情的后续是,爸爸妈妈并没有急切地对他说:这没什么怕的,而是耐心陪着他,并亲身示范告诉他,这个不是“怪物”,没有那么可怕。

爸爸拿手去触碰水晶石,让大宝看到水晶石并不是怪物,碰到就会使人受伤的。

然后又用脚一点点地试探,让大宝知道即使爸爸的脚在床沿上也不会碰到水晶石,而大宝的脚是根本够不着。

美国儿科专家指出:家长应该帮助孩子,直面让他害怕的事物,并且客观的进行处理。

我们家长要有耐心,陪孩子慢慢适应,采取适当的方法去让孩子直面恐惧,帮助孩子度过这个焦虑和恐惧。

看见孩子的恐惧,承认孩子的害怕,给予他们“懦弱”的权利,孩子才能从恐惧中走出来。

2、和孩子站在一起

有位妈妈发现女儿不愿意玩积木,无论她怎么“诱惑”女儿,女儿都不感兴趣。

但是特别奇怪的是,只要她不在,女儿就会自己过去玩,一旦看到妈妈来,就会马上跑开。

后来,这位妈妈才知道,是因为女儿看到妈妈玩得太好了,女儿一对比,就感觉自己很失败,怕做不好得不到认可,所以才不敢玩。

于是,她就让爸爸经常在孩子面前“表演失败”。

用行动告诉孩子:大人搭积木也是会倒的,大人会犯错,孩子做不好也是正常的,没有关系。

让孩子的自尊得到保护,找到自信的力量,也是给了他一份勇敢的底气。

每个孩子的成长,自信都必不可少。

自信,是一种来自于内心的力量,给予孩子成长的勇气,让他不惧怕未知的想象,不怕难,不怕输,带领他走向未来。

当孩子说“我不行、我不敢”时,我们要透过字,看到孩子背后传递的声音。

给予他充盈的爱,无条件地接纳孩子,他才有信心满满地走向未来。


✅ 点击关注【Instagram
– 分享生活点滴

✅ 点击加入【Telegram
– 好康促销分享

✅ 点击订阅【Youtube
– 看看专家怎么说

✅ 点击投稿【你的故事
– 与MamaClub分享故事

✅ 点击加入【心声群
– 与妈妈们一起讨论育儿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