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教育】最无效的教育,就是对孩子掏心掏肺地讲道理 -MamaClub

小凤哥哥的书包坏了,他要求买个新的。

他说,要拉杆的,像谁谁那样。

以大人的理解,拉杆箱短期用还行,长期用的话肯定不如背式书包方便。

于是,妈妈打算说服他,让他放弃拉杆书包选择背包。

妈妈开始讲事实摆道理,滔滔不绝,大有上辩论场的意味。

并罗列了几个理由:

1、从拉杆书包和背式书包的使用数量来看,背式书包使用人数远远超过拉杆书包的使用人数,可见背式书包是优于拉杆书包的,优胜劣汰。

2、从科学来看,拉杆书包因为单手用力,长期使用可能造成高低肩。

3、拉杆箱在行走中遇到那些台阶、陡坡很不方便,平日骑电驴放在电驴前面也不方便。在教室里放在过道上也不方便等等。

妈妈自觉得有理有据,论证详实,孩子应该能够接受。

无奈,说了很多次,孩子还是坚决不同意,并说出了一个个应对的方案。

比如谁谁谁也使用,他没有觉得不方便;他会轮流换手拉书包,遇到台阶就提着之类的。

话已至此,妈妈该说的说了,还是不能改变孩子,只好说服他买一个两用的书包。

当然,妈妈有权可以强硬地不给孩子买,但他的人生中就会一直有个拉杆书包情结,久之,或许成为遗憾。

书包买来之后,孩子赶紧把书本等腾出来换上,一个晚上还得意地拉来拉去,擦来擦去,仿佛是什么不得了的宝贝。

第二天早上,孩子乐滋滋地拉着书包上学了。

下午,孩子走路回来,妈妈见他拉着书包已经感觉有点不便,但没说什么,一路让孩子自己拉着。

到一个长长的台阶处,孩子自己拉着书包砰砰砰地拉下台阶。

回家后,孩子竟然把拉杆拿掉了,第二日就背着书包上学了。

就这样,心心念念的拉杆书包才用了一日。

然而,一个道理的懂得,却花费了不少,时间、金钱、挫折等等,都是学费。

从讲道理到明白道理,不是直接过渡,而是经历了长长的路。

这长长的路,就是成长。

这一过程里有不撞南墙不回头的执拗、有打落牙齿和血咽的委屈、有跌跌撞撞的曲折、还有凄凄惨惨的艰辛。

我们也这样走过,可是当我们长大,我们却忘了当初的成长。

我们总以为讲道理是最快的教育方式,最轻松的成长,但我们总是遗忘,道理的明白和经验的取得,不是通过告知与输入,而是实践,让孩子在实践中获得与知晓。

因此,不要在需要实践才明白的事情上讲太多的道理,没有用。

 

小羽妹妹有一段时间,每天起床穿衣,通常有一套程序,程序是这样的:

1. 先选择她想要穿的衣服,穿好上衣。

2. 然后,把内裤轻轻在她手上一比,说:“小手钻隧道啦。”

3. 再放在小腿上说:“小腿过短隧道了。” 穿上内裤。

4. 最后说:“小腿过长隧道啦。” 然后才把裤子穿好。

5. 接着,拿出袜子套上并说:“小脚丫快钻进来取暖啦。”

6. 最后,下床说:“小袜子快钻进来取暖啦。” 然后穿上鞋子。因为她觉得袜子也会冷。

7. 做完这一套程序,才算真正起床。

有一天,妈妈起得晚了,要赶着去上班,就没有按照这套程序来做,结果,小羽哭了好久,非得要执行程序才可以。

妈妈当时也是非常着急,和孩子说妈妈要上班会迟到之类,还说孩子应该要怎样怎样之类的一番道理。

结果,这番道理,不仅没有说服孩子将就,花的时间还比重新完成这套程序更久。

是的,妈妈又犯了同样的错。

以为讲道理是一条捷径,可以更快地解决事情,但忽略了,孩子没有经过实践,无法明白那些道理。

她不知道什么是迟到,迟到有什么后果,因为这不在她的认知范围之内。

不要指责孩子不明事理,而是去了解孩子是真的不明事理,他必须通过实践,才能逐渐明白事理。

所以,不要给孩子讲超出她认知的道理。

如果下次再出现这样的情况,妈妈会耐心地重来一次,完成孩子的程序。

这不是娇宠,而是,在孩子发展的秩序敏感期里,遵循某些固定的程序,就是她的道理,她获取安全感和认知世界的方式。

当然,妈妈也可以真诚且郑重地和孩子说自己的情况,而不是焦急和不耐烦。

因为在正常情况下,一个孩子都能感知到父母的情绪,进而明白道理。

 

既然讲道理没有用的话,那就不用讲道理了吗?

也不是,道理该讲还是要讲的,只是怎么讲,讲到哪种程度,是有讲究的。

我们可以这样:

1、换一种方式讲道理

道理不是单纯输入就能够明白的,而是需要去感知与理解。

最好的方式就是引起思考或者共情,让孩子自己体会和理解。

因此,换一种能够引起孩子思考或者感同身受的办法来讲道理,就会让孩子容易接受。

比如,有一次,小凤哥哥一直想要一根荧光笔,因为班上很多人都有。

想要一根荧光笔这本身没有什么不可以,只是,东西不是看大多数人有你也必须有。

于是妈妈告诉他,不是什么东西别人有我们就必须要有的。

孩子反应冷淡,没有引起丝毫波动,就好像寻常的一句话一样,因为这句话没有力量。

第二次,妈妈换了另一种方法:

妈妈:“你觉得大家都有的东西你也必须要有是吗?”

孩子:“那当然啦。”

妈妈:“那假如你们班每个人都有一本额外的练习册,让他们做完作业做的,你也想要吗?”

孩子:“那我可不要。”

妈妈表示不明白。

孩子:“因为我可以不想多做作业。”

妈妈进一步地问:“你是觉得你不想要,所以你不要了是吧?那么,大家都有的东西,你是不是应该想想是不是自己真正需要的呢?”

孩子:“是的。”

妈妈:“好的,那么你想想,荧光笔是不是你真正需要的?”

孩子认真地想了一会,说:“是的。我想要,因为它可以令我获得快乐。但是,我也可以不需要。不过,如果有当然是最好的啦。”

妈妈再次说道:“好的。你能这么想就好。我可以给你买,但是要记住,下次买东西前,要仔细想想,是否是你真正需要的,而不是别人有你就要有,好吗?”

这样讲道理,能够引发他的思考,相比干巴巴的一句话,他容易接受多了。

2、道理不是讲出来的,是做出来的

很多父母爱讲道理,然而也只是停留在讲道理的阶段,并没有去践行道理。

比如一边叫孩子不要一直看电视、看手机,赶紧去多读点书、做点作业,一边却一直坐在电视面前一动不动,或者拿着手机不管不顾,这样孩子怎么能够接受你的道理?

同样,叫孩子要讲文明讲礼貌,自己却随地扔垃圾、乱插队;

叫孩子要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胡搅蛮缠,撒泼吵闹,自己却动不动就向孩子发火,用吼和威胁来解决问题。

这些,都是家长自己不讲道理,却要孩子讲道理的例子。

卢梭说过:

事事讲一番道理,是心胸狭窄的人的一种癖好。

胸怀广阔的人会去做道理,用实际行动来彰显道理,而不是单纯的讲。

因为,在孩子明白道理的过程中,道理,是模仿出来的,不是概念习得的。

3、不要讲大而空的道理,而是做细而具体的指引

有些父母喜欢讲大而空的道理,比如叫孩子要认真读书,通常会讲一番读书的重要性,再来一番读书的实际好处,比如长大可以找一份好工作,娶个好老婆之类的话。

这就像跟你讲如果你不好好保养身体,以后你会疾病缠身一样。

大部分人可能心里都会说,以后是以后的事,遇到了再说吧。

孩子也是这样想,以后还久着呢,以后再说吧。

所以,这样的道理讲来根本没有用,纯粹浪费口舌而已。

要让孩子明白要好好读书的道理,要细化到当下。

比如今天的学习任务完成得好,自身可以获得成就感,也可以得到来自外界的肯定,完成不好,要承担一些应该承担的结果等等。

就像我们教低龄的小孩子要懂礼貌,大部分的父母都懂得把这个概念细化。

比如见到人叫阿姨,离开时说再见等等,这样孩子就有径可循,可当孩子长大,我们就忘记了这样具体的指引。

所以,与其说了一堆无用的大道理,不如做一些有用的细节及方法指引。

4、不要试图感化,而是有事说事

相信很多人从小都会听到父母或老师说这样的话:

“我辛辛苦苦地干活,为的就是让你好好读书,你却这么不懂事。”

“我舍不得吃舍不得穿,省下的钱全部用来给你读书,你却不好好读书,对得起我吗?”

“你父母含辛茹苦把你养大,你这样对得起你的父母吗?”

说这样话的人是想以情感人,可是,听这话的人,要么听久了没有反应,要么一直都有负疚感。

终其一生都可能很难摆脱,总是为父母活着,不敢恣意随性。

所以,试图感化人听起来很高级,事实上却弊大于利。

那怎么办?有事说事,不要给孩子增加事外的其他负担。

5、情绪比语言重要

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了,一个人能否接纳别人的观点,首先取决于情绪,其次取决于对方的行为,最后才是对方的语言。

所以,遇到事情,不要让愤怒、激烈的情绪控制你,而是要平和却严肃地地和孩子沟通,一起解决。

比如上面小羽的事情,如果妈妈真诚地和她交流,告诉她妈妈今天时间不多,不能和她玩游戏,而不是生气,相信小羽是能够理解的。

不要让不好的情绪影响沟通。

思想家卢梭说过:

“讲道理、发脾气、刻意感动,是三种对孩子无益而有害的东西。”

这句话迄今已经有百余年,但百年来父母的进步并不大。

不要再让百年前哲人的忠告成为书上之物。

行动起来,摆脱这三种无用的举动,做个不仅会讲道理,而且会做道理的人吧。


✅ 点击关注【Instagram
– 分享生活点滴

✅ 点击加入【Telegram
– 好康促销分享

✅ 点击订阅【Youtube
– 看看专家怎么说

✅ 点击投稿【你的故事
– 与MamaClub分享故事

✅ 点击加入【心声群
– 与妈妈们一起讨论育儿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