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教育】“全世界都得围着我转”:孩子没有同理心,太“以自我为中心”,怎么办? -MamaClub

有位妈妈跟朋友吐槽,之前软萌软萌的儿子快成了横行天下的小霸王:

告诉他爸爸很累的时候,他依然不能体谅,要爸爸一直驮着他逛商场;

“他似乎不能接受任何事情否定(或者和她意志相反)的答案。只要他想要什么,他就希望我放下我正在做的任何事情。”

有次外婆受伤了,我们都很担心,他却在一边站着没反应,我们说你帮外婆贴一下创可贴,安慰一下外婆吧,他也不要。

东西都是他的,别人不能拿;不听大人讲话,都要别人顺着他;想要的东西就要马上得到…

你说孩子这么变得这么自私,完全以为自己就是世界的中心?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曾经举过一个例子:

两个男孩去给妈妈买生日礼物,8岁的男孩选了一串珠宝工艺品,3岁半的男孩则选择了一辆小汽车。因为小男孩以为妈妈会和他一样喜欢汽车!

这其实就是孩子2至7岁时会出现的“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

他们考虑一切事情都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想像每件事情都与他自己的活动有联系,在自己的世界里自得其乐,而不考虑他人。

他们的心理是,推己及人,推己及物,人我不分,物我两忘。

有一种很形象的说法来描述这一阶段的孩子:他们开始将别人视为太阳系的一部分,自己是太阳系的中心。

 

什么原因造成孩子“以自我为中心”?

一方面,和大脑发育有关。

德国的人类认知和大脑科学专家,曾经对儿童是否能够在游戏中让自己(或群体)利益最大化进行研究。

研究发现:在2-7岁的孩子身上,他们大多数都会出现“利己”行为。从6岁开始到青春期,他们才展现出“利他”表现。

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并不是他们没有能力去辨别”公平”与”不公平”,而是由于他们不成熟的大脑前额叶皮层,在面对具有强烈“利己”的情况时,无法去思考“利他”行为——简而言之,大脑没有发育成熟。

另一方面,与家庭的养育方式有关。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溺爱、不懂拒绝以及成长环境中缺少同伴互动,往往会造成孩子的自我中心。

孩子能在与同龄人的互动中积累社交经验,自然而然地学会分享、合作。

如果孩子游戏的对象总是只有大人,游戏间大人不经意的迁就,会传递给孩子一种隐形的溺爱。

久而久之,孩子会变得想要控制大人。这种养育氛围,也是造成孩子自我为中心的重要原因。

 

虽然自我中心不等于自私自利,但孩子不仅考虑不到别人的感受,也不知道实际情况,终究不好。

我们还是很有必要通过一些积极的引导,帮助孩子发展同理心,积累一些必要的社交技能和良好的品质。

比如,在需要的时候提供帮助,安慰他人,关心他人等。

当这个世界呈现给他们的内容是善意、包容、慈爱或充满乐趣的,他们站在自己的角度,对世界的解读也会具有同样的属性。

理解了这一点,家长就该知道怎么做了:

1. 将自我中心的认知问题与道德问题区别开来

不能简单地将孩子自我中心的行为指责为自私、不道德或性格缺陷,更不能随意斥责或批评幼儿。

事实上,“自私”是以自己为中心而忽视他人的观点,而幼儿的自我中心是不了解别人会与自己观点不同的事实。因此,幼儿本身也感觉很无辜。

2. 生活中适度拒绝孩子

孩子的自我中心,除了生理方面的原因,也跟养育方式有很大的关系。

比如,家人如果不善于拒绝孩子,孩子就不能接受他人的拒绝。

当孩子向你提出的要求,并非需要全部答应。

比如有时候我在家工作,我女儿希望我陪她玩一会儿,如果我正沉浸在自己的思考中,我会态度很坚定地跟她说——“妈妈现在正在工作,你先自己玩十分钟”!

我女儿就养成了一个很好的习惯,当她向我提出要求,她都会做好两手准备,我可能答应,也可能拒绝。

所以她在外面和小朋友玩耍,从来不会因为被拒绝、被否定而受挫。她知道她不是世界的中心,在家里不是,到外面也不是。

生活中要学会适度拒绝孩子,让孩子形成一个认知——我不是世界中心,被拒绝是正常的!

3. 不要跟孩子一起“以自我为中心”

每个孩子身上都有明确的“自私之念”和“利己意识”,就像有的孩子不喜欢给别人玩TA的玩具,自己坐上的秋千不愿意轻易让他人。

可能在我们成人看来的“让”的行为,比如“轮到别人玩秋千了你要下来”,在孩子眼里就是“属于我的东西被抢走了”。

当孩子出现了诸如“自私”的行为时,父母的引导至关重要,千万别跟着孩子一起“以孩子为中心”。

仔细想想,霸占着秋千并扬言:“今天特意占位就不下来了,想玩多久玩多久”的家长,不就是把自己降级成了一个2-7岁的孩子。

还有些家长遇到孩子小任性的时候,自己也“任性”了起来。

比如孩子不肯离开便利店,一定要买零食,这时一些家长的思维就变成了:“我非要让你现在就离开这个店!”

其实仔细想想,这时的家长,是不是也把自己降级成了一个2-7岁的孩子?

其实,这时候你可以换个策略:例如:

避免站在对立面:“宝宝喜欢这个吗?妈妈也想买饮料,宝宝也帮妈妈挑一个好不好?”

悄悄对孩子说:“这个糖果摆在露天哦,上面有没有细菌啊?”

在进店之前就对孩子说:“你今天的预算只有5块钱哦!”

4. 培养孩子同理心,帮助孩子多元认知

孩子的成长不仅是在生理上学会照顾自己,心理上也要逐渐的去自我中心,其实孩子在幼儿园的学习也主要是这两种能力,学科类的学习随着孩子思维的发展,都可以慢慢掌握的!

讲个幼儿园去中心化的案例吧!

曾经有位妈妈说:孩子在幼儿园跟老师表达想法,老师没顾上,孩子回来说再也不想去幼儿园了,老师不理我!

她不知道该如何跟孩子沟通。

如果这是你的孩子,你会在孩子面前抱怨老师还是带着孩子找老师理论?这样只会让孩子更焦虑,加重他的自我为中心。

那我们要做什么呢?

1. 尊重和了解事实:

你当时和老师说了什么事情,老师没有理你,老师当时在干什么呢?

2. 教会你的孩子体谅:

老师当时一定是太忙了,幼儿园小朋友太多了,可是老师只有两只耳朵两只手一张嘴,可是有那么多小朋友需要帮助。

3. 交会换位思考:

想一想如果有很多人对着你说话,你是不是也听不到吗?

4. 给孩子积极的情感提示:

你老师一定是没有听到,如果听到了他一定会第一时间回应的。

5. 给孩子一点方法:

当下次你发现老师在忙的时候,你可以等一等,或者去帮助老师。

6. 一个小小的策略:

下次请老师帮忙之前,先叫老师,等老师眼睛看到你了,听到你叫他了,看到你了,在说出你的需求。

不论是读书还是生活中,遇到各种各样的事情,可以试着让会孩子站在当事人的角度去想问题,思考结果,感受事中的人的心情。

比如读完一个故事,你可以问孩子,如果你是故事里的人,你会怎么做,你觉得他这么做对吗?你能理解他吗?

如果在生活中,遇到了小动物,或是其他人,都是教育孩子换位思考的好机会。

5. 让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

集体游戏幼儿可以学习遵守规则,体验游戏的快乐。在同伴的交往中体验合作和分享的重要性,学习如何与他人相处。

在集体活动中,能使孩子品尝到成功带来的喜悦,体验到与他人合作的意义,从而走出自我的圈子。

 

面对“以自我为中心”的小朋友们,请抛弃掉否定、责备和纠正这些意识。

记住一句话:“唯有被同理够多的孩子,才可能发展出同理他人的能力。”

对于那些比较自我的孩子,家长可以试着进行“同理心表达示范”。

同理心的培养关键在于8个字:多说感受,少讲道理。

比如:

“你刚刚的语气有点凶,妈妈感到很伤心。”;

“你知道我刚才正在忙,所以没有打扰我,我觉得你很懂事。”;

“我想你们在楼上跳来跳去,楼下的阿姨一定觉得很不舒服。”

这些就是爸妈的同理心表达示范。

孩子的同理心不是天生的。父母经常和孩子交流、表达自己的情绪,才能引导孩子理解他人的情绪行为。

要知道,越有同理心的孩子,他们的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能力发展才会越好。

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要改善的孩子“自我为中心”,爸妈就从调整当下的养育方式开始吧!


✅ 加入【Group – Telegram】
https://bit.ly/MamaClub-Telegram

✅ 加入【Page – Goody】
https://bit.ly/MamaClub-Goody

✅ 加入【Group – 心声群】
https://bit.ly/MamaClub-Group

✅ 订阅【Youtube – MamaClub TV】
https://bit.ly/MamaClubTV-Youtube

✅ 关注【Instagram – MamaClub】
https://bit.ly/MamaClub-Insta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