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教育】对孩子最大的伤害是“超前教育” -MamaClub

在大多数家长眼中,好像只有让孩子始终“跑于人前”,才能稳住心里,笑看朋友圈。

殊不知,这种超负荷的学习,并不一定能让孩子始终夺得头筹,成为一辈子的“上游者”。

因为“教育焦虑”,困住的是“全天下的父母”,破坏的是“所有孩子的童年”。

而过分的压抑、过早的克制,会给予孩子什么样的影响,我们都未曾知道。

我们始终能理解家长期盼孩子赢在起跑线上的心情,但是超前教育,真的对孩子的成长有益吗?

 

超前教育,是指不符合年龄段的教育。

超前教育要求孩子学习较大龄孩子的知识来达到看上去“比其他孩子更聪明”的状态。

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曾经做过一个著名的双生子爬梯实验:

他让一对同卵双胞胎练习爬楼梯,孩子A在他出生后的第46周开始练习,每天练习10分钟;

孩子B在他出生后的第53周,开始接受同样的训练。

两个孩子都练习到他们满54周大的时候,A总共练了8周,B只练了2周。

大家想想看,这两个小孩哪个爬楼梯的水平高一些呢?

测试结果是这样的:

只练了两周的B在10秒钟内爬上测试用的五层楼梯的最高层;

而练了八周的A用了20秒钟才爬到最高层。

格塞尔分析说,其实46周就开始练习爬楼梯,太早了,孩子没有做好成熟的准备,所以训练只能取得事倍功半的效果。

而53周才开始爬楼梯,这个时间就非常恰当,孩子做好了成熟的准备,所以训练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孩子从出生到成年,其各个方面的发展都遵循着一定的自然规律,这种自然规律是普遍适用的,但又存在着个体差异,因为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

作为家长,更需要细心观察,发现自己孩子的那张内在时间表,在恰当的时间,给予孩子足够的支持,帮助他健康的发展。

0~6岁的学龄前儿童,处于多种智能的启蒙阶段,把握好时机对孩子进行适当的培养是很有必要的。

意大利育儿专家玛丽亚-蒙特梭利通过对幼儿自然行为的观察,发现了幼儿成长的31个敏感期。

当处于某个敏感期时,幼儿对某一种知识或者技巧会有非常强烈的兴趣和自然行为,会不厌其烦地重复。

此时家长如果能够搭配相应的活动,有意识的培养,使得这种能力真正的发展起来,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反之,如果在不适当的时间,强行要求孩子学习不适合的内容,效果也只能是事倍功半,甚至还会有副作用。

 

其实,在生活中,很多父母都会“超前教育”。

国外曾经的天才少年魏永康,以逆天的履历惊叹世人,却又在世人的惊叹声中摔落神坛。

他出生两个月就被抱着认字,2岁就掌握了1000多个汉字。

4岁时,基本学完了初中课程,8岁直接进入重点中学读书。

13岁时,以高分考入湘潭大学物理系。

17岁时考入中科院硕博连读研究生。

但在20岁时,魏永康学位都没拿到,就被学校勒令劝退了。

劝退的理由是“知识结构不完整”以及“生活、交际能力差”。

原来,为了让儿子学习更多知识,母亲把魏永康照顾得无微不至,甚至念高中了,还坚持喂饭。

魏永康去湘潭念大学,母亲就陪读了四年,以此来节省儿子的时间,让他再去学习更多更新的东西。

直到读研,魏永康独自赴京,但因没有独立生活经验,甚至无法生存。

退学后的魏永康,因为不善交际,更没有工作能力,整日在家啃老。

而曾以他为荣,以他为傲的母亲,也害怕别人提起自己的儿子。

超前教育,培养了一个又一个“魏永康”,但又一个接着一个摔下神坛,泯然众人矣。

心理学专家蔺秀云曾说:

儿童发展有自身规律,这世上超过95%的孩子都处于正常发展规律,打破这一规律往往会适得其反。

追求天才的超前教育从没有成功的先例,逼迫年幼的孩子学习他接受不了的东西,只会害了孩子一生。

在教育孩子上,无数父母都是被推着走的,“别人家孩子”成为了他们焦虑的源头。

但他们却忘了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孩子都需要因材施教,更需要因时施教。

有位作家说过,学习这件事不只是刻苦就可以,走得远的孩子多是因为热爱。遵循孩子的天性,什么年龄学习什么知识,孩子自会成材。

教育家陈鹤琴说:

“让儿童自己去探索,去发现。所求来的知识才是真知识,所发现的世界才是真世界。”

是啊,强塞进孩子嘴里的东西,他不会,也根本咽不下去。

天底下没有父母不爱孩子,没有父母不想让孩子健康快乐,但千万别让错误的教育方法,剥夺了孩子的快乐,摧毁着孩子的健康。

 

其实,在儿童时期,让孩子拥有这些习惯、能力可比学习成绩重要多了。

1. 良好的生活习惯

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对一个人一生都是非常重要的,儿童时期应努力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生活习惯包括作息习惯、卫生习惯、文明礼貌习惯等。

孩子在早期养成了正确的生活习惯,后面的学习和生活就会简单不少。

很多家长觉得孩子还小,忽视了对这些良好习惯的培养,认为这些都是小事情,孩子长大后再要求也不迟。

可是,真的是这样吗?

在现实中,我们经常见到有孩子已经上初中了还是丢三落四,不会收拾学习用具,桌面乱糟糟的…

从小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长大后很难纠正,这些不良习惯甚至会伴随孩子一生。

2. 从小就乐于读书的好习惯

现在的人们越来越认同学习应该是一件终身的事情。

终身学习的基础就是要有阅读习惯,自发地从各种书籍里汲取营养。

现在的童书市场比以前繁荣很多,各种好书层出不穷,亲子阅读的理念也已经越来越深入人心,得到很多父母的赞同,不少父母已经开始在育儿之路上践行起来。

在儿童时期就开始培养起阅读的习惯,会比成年后再来培养容易得多,也会更容易在无功利性的阅读中发现阅读的乐趣。

当一件事是有乐趣的,那么离成为一种习惯就不远了。

3. 良好的抗挫折习惯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难以避免地会遇到困难与挫折,对此孩子通常会用哭、闹、耍脾气的方式来面对,作为父母,应该通过积极的引导来帮助孩子正确认识挫折,让孩子们明白:

遇到挫折是很正常的事,只要我们勇敢面对,一切困难都会烟消云散。

父母可以用讲故事、看视频的方式对孩子进行抗挫折培养,通过一个个生动形象的“励志”小故事,使孩子能够正确看待挫折,从而增强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从而养成良好的抗挫折习惯。

4. 旺盛的求知欲和学习习惯

求知欲和上进心,就是对知识的学习具有一种内在的渴望,按照我们的话说,就是“爱学”。

孩子只有“爱学”,才可能“学好”,并持续地保持好成绩。

作为父母亲,在孩子成长的儿童阶段,注重激发孩子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无疑是非常有益的。

5. 具有一定独立生存的好习惯

很多孩子在父母的细心呵护下成长,对父母产生过强的依赖心,一旦离开了父母这个保护伞,便不知所措。

如何才能让孩子学习独立生活呢?

父母应从吃喝拉撒睡玩运动等作息规律培养;也要学会照顾自己、整理内务,具备一定的自理能力;更要培养孩子在学校、自然、社会、公共场所中的安全意识及自我保护能力。

人生是漫漫旅途,教育是慢慢浇灌,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希望更多父母明白,对孩子的过度期待,其实是一种伤害。

也希望更多父母,学会合理期待,在支配和放纵间找到平衡,让孩子勇敢去创造属于他自己的人生。


关注 MamaClub
PageGroupTelegramGoodyInsta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