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教育】“为什么你们爱我却要吓我?” 别再做情绪不稳定的父母 -MamaClub

有这么一个三口之家,属于外人眼中典型的幸福之家。

父母工作稳定,小有成就,女儿乖巧可爱,在读小学二年级。

但是有一天,这个母亲瞒着丈夫和女儿,在家里各个角落悄悄装上了摄像头。

做母亲的后来自己承认说,这是没办法了。

作为一个一路走来都优秀惯了的女性,她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了家庭和事业的双丰收,唯独美中不足的,是女儿一直不见起色的学习成绩。

所以,她起了念头,想要通过视频监控,好好复盘一下,自己在教育女儿的过程中,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后来通过监控回放的一幕幕,把这个母亲自己惊到了。

镜头一:

夫妻俩前一秒还在温柔地跟女儿说话,下一秒谈到女儿某个反复写错的题目时,脸上咬牙切齿、怒吼的表情几乎可以用「狰狞」来形容。

而此时,坐在桌子旁的女孩,下意识蜷缩起小身板,痛苦地捂住了耳朵。

镜头二:

夫妻俩在房间里讨论女儿的学习问题。语速越来越快,声音越来越大,俩人的情绪快速地在愤怒、冷漠之间切换。

这个时候,坐在隔壁的女儿,貌似乖乖地在学习,其实耳朵竖着在听父母说话,小脸上全都是紧张的神情。

镜头三:

夫妻俩再次为了孩子的学习问题争执起来。

吵到某一个点上,妻子情绪有些失控,讲出某句话时,声音突然高了八度!

就在这个时候,坐在书桌前的女儿像受了惊吓的小兔子,蹭地从座位上站起来,呆愣了片刻,才又慢慢坐下去…

看完监控,这个母亲才意识到,自己的孩子一直以来到底在承受着什么。

最关键的是,这样充满情绪张力的恐怖情景,每一天都在这个小家庭上演着。

 

别以为这只是发生在别人家的故事。

如果我们跟孩子相处的细节可以回放,那或许你也会被自己在孩子面前的可怕模样惊吓到。

似乎很多父母都在默认:

父母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完全是私事。

只要没有明显的打骂,那么便不算什么了不起的大事。

为此,我们身边存在着很多父母,不断滥用自己的权力,每日里以“爱孩子”的名义,却生生把自己的孩子吓得要命。

又因为这些受害者“只不过是孩子”,他们的痛苦一直被淡化、被无视,被忽略不计。

父母情绪上的反复、不稳定,究竟给孩子们带去了怎样的痛苦和负面影响?

有医学数据显示,如果父母情绪不稳定,经常性地表现出易怒的状态,孩子的智力都要低于平均水平。

这个结果其实也好理解。

孩子的能量是有限的,当一个小孩所有能量都拿来应对各种焦虑和压力之时,他们是没有精力再去处理一系列的学习、记忆、决策等行为的。

然而,影响孩子的,又何止这些呢?

曾有个调查:父母情绪不稳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影响大吗?

里头有一个回答,深切诉说了自己的痛苦:

非!常!大!

小时候父母争吵画面还记得,导致现如今缺乏信任感、安全感,心智不成熟时期甚至想过自杀。

过于敏感多疑,习惯性猜测人的内心,且把自己的性格习惯向对方希望的方面贴近,十分害怕被讨厌及忽视,易产生孤独感,经常压抑自己,甚至扭曲。

最让人悲伤的,是这个回答的下面,大量陌生网友找到了强烈的共鸣。

他们说:

“原来我不是一个人。”

“看到突然很难过,因为一样一样的。”

家庭治疗中,还有这么一个说法:

一个孩子,如果他从小就是生活在过于吵闹的、不断争执的,或者随时都可能遭遇批评指责的环境中,那么这个孩子的听力则可能出现一定程度的问题。

表现在孩子的学习上,那么他们的听课能力可能就会不那么敏锐。

表现在成年人身上,那些小时候听过太多指责,难听的话的人,他们则可能出现耳鸣的情况。

当然,这些案例都排除了生理性病变的可能性,更多是一种心因性疾病。

对于这个观点时,更有网民惊呼:

说的是我,没错!

我爸就是个情绪特别不稳的人,动不动就爱批评我,翻脸比翻书还快,我现在就是有耳鸣的症状。

去了医院,查不出什么病,可就是每晚睡觉,右边耳朵就轰轰响。

 

一个比一个悲伤的事实,叩问着我们:

父母要怎样做,才能尽可能减少自己的情绪对孩子的伤害?

绝对不要在孩子面前发一丁点的脾气,肯定不可能。

有个心理学博士,从事了20多年的教育行业,她也不得不承认说:

“坏的情绪、坏的状态,很多时候是不请自来的,我们能为孩子做的最好的事,就是保持觉察。”

而她的朋友也认同这个说法:

记得有阵子,我特别忙。

每天忙完工作,转身就往家里赶,带着儿子参加这样那样的补习班、兴趣班。

那时候儿子4岁,人人都夸他聪明。

我最大的心愿就是尽可能给他最好的陪伴和教育。

可讽刺的是,儿子越来越不听话,我们的关系很紧张,连幼儿园老师都开始说,孩子注意力越来越成问题…

我都要崩溃了,好在这位学心理学的朋友点醒了我。

她说:

“我看不到你跟孩子比较自然和放松的互动,我看到的都是一个焦虑的、时不时摆脸色的妈妈,带着孩子到处完成一个个任务,就像是奥特曼一直在打怪兽。”

就是这番话,让我意识到问题所在。

一个紧绷的、焦躁的、随时可能情绪失控的母亲,如何可能给到孩子好的陪伴呢?

大家都知道,婴儿和幼儿不能调控自己的情绪。

在一天中,他们可能会多次因为各种不适而“大发脾气”。

例如,周围出现噪声,家里来了陌生人,不小心摔了一跤,或者受了点伤,不开心愿望落空,或者其他我们大人会觉得莫名其妙的原因。

遇到这种情况,父母能做的就是抚慰孩子,耐心地抱着他们,让他们消消气,平静下来,自己摆脱不良情绪的困扰。

这样的过程中,父母内心的情绪平稳是很重要的。

孩子很敏感,一旦他们感受到你内心的平静,他们也会变得平静下来。

也就是说,一个从容的父母会让孩子充分感受到安心,因此他们的安全感才得以构建,他们也才能够在安心的氛围下,更加专注地探索。

相反,当父母内心充满了躁动、慌乱和不稳定,孩子感受到的也是不安和躁动,表现出来就是情绪上的易激惹,以及行为上的无法专注某一件事,特别是无法专注地学习。

父母需要尝试着放慢脚步,理清生活的主次顺序,尤其确保在工作和生活之间划出必要的界限来。

如果某一天你的状态不太好,发了脾气,那么及时去跟孩子道歉和解释,让孩子明白,那是你的问题,跟他没关系。

做到上述这些并不容易。

但是,因为带着觉知,有意识地去调整自己的情绪跟状态,相信你与孩子的关系会明显缓和起来。

 

孩子们是很灵的,他们默默承认着来自父母的焦虑跟坏脾气,努力把自己活成父母期待或暗示的样子。

唯独内心一直有一个困惑:

为什么那个我爱的人,始终把我吓得要死?

就像这位网友说的:

有一次,我和丈夫吵了一大架。

第二天,我们和好如初。

具体为了什么争吵,说过什么也不记得了。

但是,就在吵完架两天后,我家儿子明显酝酿了半天,小心翼翼地问我:“妈妈,你们那天吵架时说要把我送到奶奶家住,是真的吗?”

说这段话的时候,网友的脸上有明显的懊悔。

原来,我们成年人心情不好,发个脾气,还能选择争吵、选择离开、选择跟朋友倾诉,再或者逛个街、约个饭,很快,坏情绪的影响也就能够消解了。

可是孩子不能,孩子无法选择谁做他们的父母,更没有那些排解情绪的能力,调节自我的空间和自由。

所以,当我们发现孩子的一些问题时,请先试着去反观和觉察自身。

因为父母所提供的那个家庭环境,以及父母本身,才是孩子成长的最大背景。

孩子的问题,跟我们绝对脱不了关系。


关注 MamaClub
PageGroupTelegramGoodyInsta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