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教育】避开这4种聊天方式,你和孩子的关系会更好 -MamaClub

很多家长都苦恼于和孩子的沟通问题。

孩子渐渐长大,却越来越不爱跟父母交流,尤其是到了青春期,更是“话不投机半句多”,亲子间充满矛盾和争吵。

家长们常常认为这是孩子长大了,不听话了。恰恰相反,其实是在提醒家长,该改变沟通方式了。

之前看到一个话题:“父母有100种方式能把天聊死”,评论区很多人感同身受。

比如下面这些对话,是经典的“反面教材”:

“爸爸,我们到楼下打篮球吧!”

“作业写完了吗?功课复习了吗?学习去。”

 

“妈妈,我长大想要当宇航员,去太空。”

“别想这些有的没的了,先把你成绩搞好再说吧。”

 

“妈妈,我今天和小花吵架了,唉。”

“我以为什么大事,过两天就好了。”

随着孩子的成长,被尊重、被理解、独立自主的需求逐渐增强,如果家长还用小时候那种简单粗暴的沟通方式,势必会引起孩子的反感和叛逆。

总结起来,下面这4种,可是说是孩子最讨厌的聊天方式,家长应注意“避雷”——

 

不分青红皂白的批评

有这样一个小故事:

妈妈接孩子放学回家的路上,突然发现孩子不见了。

妈妈吓坏了,连忙回头找,在不远的拐角处发现孩子在一家小卖铺买东西,火气一下就上来了。

还好她是一个情绪管理能力比较强的妈妈,强忍着担心与怒火,问孩子怎么不声不响跑到这里来了。

结果孩子向着她像花一样笑了起来,从背后拿出两个发卡,甜甜地对妈妈说:“妈妈,昨天你说你的发卡坏了,我买了新的,送给你。”

她一时间感动不已,在文中写道:

“还好我没有对他发脾气,不然我自己都不能原谅自己。”

生活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当孩子对父母说一件事,或犯了错误的时候,家长总是喜欢凭自己的猜测和推断,把孩子往坏的方面想,第一时间发泄不满的情绪,批评孩子。

以至于常常造成误解,伤了孩子纯真的心,更破坏了孩子对父母的信任。

家长应时刻谨记:沟通的目的是解决问题,而不是指责孩子,逼他认错。

因此,在和孩子沟通时,保持情绪平和很重要。

放下自己先入为主的猜测和评判,多听听孩子怎么说,了解他的感受和想法。

这是能够和孩子有效沟通的基础。

如果家长爱发脾气、情绪激动,只会让孩子藏起真实的自己,抗拒和家长交流。

而且,越是批评,孩子反而越爱给自己找借口,逃避责任,也会削弱孩子的自尊和自信。

每个孩子都想成为更好的自己,希望得到父母的认可,家长平心静气地和孩子交流,他会更愿意听取建议。

 

喋喋不休地讲道理、说教

前段时间,一位妈妈曾找朋友诉苦:

儿子今年上高二,除了上网课的时间,其他时间都沉迷打游戏,学习好像不是他的事一样。

妈妈常常跟儿子苦口婆心、娓娓道来、讲一番大道理:

“现在学好,毕业考怎么考得好,怎么上好大学?怎么找好工作?你现在多花点心思,未来才能轻松一些······”

然而妈妈的道理,好像只感动了他自己,孩子还是我行我素,母子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冷淡了。

许多家长教育孩子时,也常常陷入这个误区,一言不合就开始讲道理。

家长为孩子担心、着急的心情都能理解,然而,讲道理带来的实际效果是微乎其微的,只能短暂缓解家长自己的焦虑不安。

教育家杜威曾说:

“教育并不是一件‘告知’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个主动的和建设性的过程。”

为人父母,可以给孩子很多东西,但人生的经历与经验,你无法传授给他,需要孩子自己一步一个脚印地去经历、去思考、去创造。

只要不是孩子内心真正信服的道理,家长讲再多他也不会重视起来,时间久了,还会感到厌烦,产生叛逆心理,影响亲子关系。

那么家长能做的是什么呢?

给孩子机会去亲身实践,思考总结,从中收获经验,比任何冷冰冰的说教都有效地多。

一方面,可以让孩子看到或亲身体验到行为的后果。

比如孩子晚上总是很晚都不睡觉,家长催了几次如果孩子还不改,可以让他自己体会晚睡的后果:

早上起不来,迟到,上课昏昏沉沉。

孩子有了切身体会,才会产生思考,进而自觉做出行为的转变。

另一方面,家长应该以身作则,把正确的道理做给孩子看。

家长可能无法通过讲道理去改变孩子,但可以用自身的行为去影响孩子。比如:孩子爱玩手机,家长可以从自己做起,在家尽量不玩手机,看书、运动,用好的习惯来带动孩子。

此外,比起讲道理,亲子之间多一些情感上的交流更为重要。

家长多关心孩子的心情,了解他的内心世界,情感上的亲密,更能影响孩子的行为。

 

忽视、否定孩子的感受

当问到为什么不愿意和父母聊天时,很多孩子这样说:

“大人们总觉得他们的事情才是事情,我们这些事不值一提。”

“我有烦恼根本不会跟爸妈说,因为说了也没用,他们也不会安慰,只会说‘这点小事有什么的?’”

不重视孩子的感受,甚至直接否定孩子的感受,是亲子沟通的大忌。

美国心理学家马歇尔·卢森堡曾说:

“当我们的语言和表达方式,倾向于忽视人的感受和需要,以致彼此疏远和伤害时,这种沟通方式会让人难以体会到心中的爱。”

于是,父母渐渐失去孩子的信任,孩子渐渐对父母关上心门。

比如,孩子心爱的玩具坏了,哭了起来,家长看着来火:“别哭了!再买了一个不就是了吗?”

孩子被老师批评了,回来很生气,家长:“有什么好生气的,你不做错事老师会批评你?”

当孩子在父母面前表露出情绪时,不管是好的情绪还是坏的情绪,都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一件事,说明孩子把家长当做最信任、最亲近的人。

那些时刻,他最希望的是自己的情绪能被看到、被理解。

家长在沟通中的第一件事,应当是站在孩子的角度,接纳他的情绪和感受,并表达理解。

“太遗憾了,真希望这个玩具还是像以前一样完好。”

“我能明白,和好朋友吵架真的会很难过,我以前也常常和朋友发生误会。”

孩子的情绪被看见了,他会感觉自己整个人被看见了,感受到存在感和价值感,也会更加信任父母,愿意向父母敞开心扉,表达心声。

处理完孩子的情绪和感受后,再去解决问题。

 

以“爱”之名的情感绑架

我们生养孩子,本是自己的意愿和选择,相应的也要承担这份选择带来的后果。

比如可能需要更努力、更辛苦,才能担起为人父母的责任,把孩子照顾好、教育好。

这是每位父母选择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上来之前就应该明白的事情。

可是有些家长,总是喜欢用自己的付出去“绑架”孩子,常常跟孩子诉苦、抱怨:

“我和你爸为什么这么拼,都是为了你,所以你更加要好好学习。”

“我们天天省吃俭用,结果你买这么贵的手机,怎么买得下手?”

“只要你好好的,我们再累也没关系。”

家长这样说,可能是想激励孩子,希望孩子懂事、努力。但本质上是一种情感勒索,通过给孩子制造愧疚感来控制孩子。

这是非常不可取的。

因为诉苦给孩子带来的可能不是动力,而是沉重的压力,让他不敢让父母失望,即便压抑自己的需求,也要努力满足父母的期待。

家长诉苦带来的负能量,也会让孩子否定自己的存在,觉得自己的存在好像是一件错误的事情,只会给父母带来负担。

这些压力和负面情绪积累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

其实孩子很聪明,父母的辛苦和不易,他都看在眼里,不需要再去强调。

反而是父母对待生活积极乐观的态度,会感染和影响孩子,让他更有勇气和力量去迎接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总的来说,和孩子沟通的意义在于:走进孩子内心世界、传递正确的观念、启发孩子思考、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家长带着这些原则,改进自己的沟通方式,你和孩子的关系会更好。


关注 MamaClub
PageGroupTelegramGoodyInsta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