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教育】只要父母常说这2句话,孩子就离抑郁和焦虑远了! -MamaClub

情绪分正向和负向,也分高频和低频。

比如:

正向情绪中的高兴、开心属于高频;平静、安宁属于低频。

负向情绪中的愤怒、恐惧属于高频;忧伤、无奈就属于低频。

孩子们的情绪无论正向负向、低频高频都比较直接,相对成人伪装较少,心事写在脸上,因此父母会很容易察觉到,但面对孩子的负面情绪却往往束手无策。

有两句话能作为锦囊,经常使用可缓解孩子的情绪压力,更会缓解你的压力。

 

第一句:那又怎样

这四个字很强大,像是打了一剂强心针,会瞬间给人力量,让人心里有底,不再害怕,特别是对孩子,养育者说这句话会直接起到抚慰作用。

“那又怎样”更适用于两种情况:

第一种:对突破自我的焦虑

常态养育下,孩子们具有向外展示自我的天然动力,目的是为了获取同类的认同,然而有时会不自信、紧张、焦虑、不够有胆。

比如:想参加运动会又怕给班级带不来名次,想与同桌和好又不好意思开口,想举手提问又忐忑不安等等。

此时,无论他们内心如何纠结,都会指向“如果我表现不好怎么办”的焦虑上。

父母的鼓励不能是:

“没问题、你很棒、你能行”之类

而是要:

“表现不好也没关系”或“只要表现就是成功”。

你可以很坚定地告诉他:

“去吧,没什么的”或“那又怎样”。

这会带给孩子“不过如此”的自信。

当孩子感受到你坚定的态度、肯定的眼神并伴随着这温和的话语时,会被一种笃定感包围,像是背后有了靠山,心中有了撤退的大本营。

那么他就可以冲锋陷阵了,心中的恐惧在这句话面前就是纸老虎。

“去做吧!没什么大不了的。”

第二种:对突破规则后的愧疚与惩罚 

这更常见的比如:孩子迟到,被老师发现带零食,对好朋友说错了话,没按时完成作业,顶撞了妈妈,考试考砸了,跑步不达标等等。

总之,就是没完成预期或突破了某个规则,孩子此刻既愧疚又害怕,愧疚的是认为自己不应该,害怕的是被惩罚。

这是低频的情绪,需要被支持,需要有人告诉他这没什么,需要有人让他感知不会被惩罚、这不是你的错,或者让他感知即便这算是个错也没啥,有人会同他一起面对。

“那又怎样”在此刻有奇效,会瞬间让孩子不孤单,感觉你是站在他这一边的,孩子潜意识中的恐惧被父母惩罚的顾虑也会被打消。

特别强调两点:

• 首先,你要真的认为这没什么。

本人观点是:

自主性的重要程度要优于遵守纪律,特别是一些小规定,例如迟到之类,偶尔突破几次并无妨。

试想一下,这一辈子都没有打破过任何规则的人会有自我吗?会有创造力吗?

• 其次这句话只是个代表,代表的是接纳度,是你允许孩子犯错的宽容度。

背后更是你对自己的态度:

你允许自己犯错吗?

允许自己突破规则吗?

允许自己不够好吗?

记住,你对自己的接纳度会直接左右你对孩子的投射。

有位妈妈深有感触,在她每次送女儿上学看到火急火燎的家长和其他小孩,她和女儿都会相视一笑,气定神闲。

这是从小到大传递的结果,女儿养成了沉着的态度,绝不为了赶那几分钟让情绪失控,以此类推,其他事也都如此。

退一步,就算你做不到“那又怎样”的态度,至少也别吓唬孩子,可悲的是,很多吓唬却是家长的日常。

譬如:

快点吃要不就迟到了、赶紧穿要赶不上车了、好好复习就快考试了、懂点礼貌要不人家就不和你玩了、再闹我就生气了、快点写你爸要回来了…

这些话都是在威胁、恐吓,在一点一滴制造焦虑,让孩子活在一个充满危险的环境中,如惊弓之鸟。

这都在无意识传递你不能犯错、犯错就会被惩罚,离“那又怎样”的距离真太遥远了。

倘若不信这话的威力,你可以先对自己使用,一遍一遍告诉自己的内在小孩“那又怎样”,你会感受到被接纳的力量。

有什么大不了的,大不了重头再来——这不仅仅是安慰,还是自我抚慰。

记得有句电视台词是这样说的:我连死都不怕,更别说和一个王八蛋离婚了!

人生不过生与死,记住,你只不过缺了点“那又怎样”的勇气,如此而已,但,那又怎样呢?

 

第二句话:是的,就是这样

这个锦囊则适用于无奈、无助、无能无力之类的低频情绪,生而为人,会时常陷入某种深深的无奈感。

很多时候生活就是如此,就是没什么意思、没什么目标,就是没有想的那么美,就是如此的平凡、寡淡、乏味、无趣,甚至各种苦难。

比如:

失去了心爱之物、心爱之人;

无论多努力还是原地踏步;

想要的和拥有的总不公平

现实总一次次击碎你脆弱的梦想;

无论你怎么奋斗也比不过身边之人…

是的,让你痛苦的不是具体的负面情绪,而是一种无可奈何,一种不得不向命运低头的沮丧。

你什么都不想做却又无法什么都不做,任何安慰也于事无补,还会激发羞耻,让你觉得自己更一无是处、无地自容。

具体原因却也说不上来,就是莫名的忧伤和抑郁,是一种不能命名的失落感。

如果非要联系现实也许仅仅是一片落叶,或一次争执,或一段回忆,或一次小失误。

面对这份无奈,“那又怎样”会失效,因为这话是针对高频情绪的维护支持,而对不可名状的、隐晦的、复杂的、偏低频的情绪毫无办法,还会激起更大的无奈。

而“是的,就是这样”则能派上用场。

一般情况下,无论多无奈,最终会指向:

我依然不能接受这无奈,就像在黑暗潮湿中缓缓坠落,上下左右并无可依。

故此,有人若饱含关怀地说:

是的亲爱的,我知道你现在很难,但目前就是这样。

这句话看似没力量,甚至还很无奈,却能与你共振,好像无奈被扩散出去后,有了回声。

回声很重要,试想你把满腹牢骚面对群山化作一声长啸,本身就很爽,若对面传来大山的回声,犹如高山流水知音再现与你同频道:

我也是,我也是,我也是…

这也是很多人在忧伤无奈之时会不自觉找到某首音乐,随着曲调悠扬起伏百转回肠,仿佛把你的心事层层摊开、微微荡漾,每圈心事的涟漪都拥有了回声的魔力。

类似的不仅是曲子,还有一场电影、一本小说、一次登山、一杯咖啡的味道、一场闭目的神游等等,它们的效果相当,都在无声地传递:

是的亲爱的,你可以悲伤,可以难过,可以无奈,那就这样吧,我与你安静地同在。

 

孩子,特别是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困惑于心的不是一两种具体情绪,而是上面说的那种莫名的、复杂的、无可奈何的心理过程。

你会看到有同学望着窗外发呆,会看到孩子把自己锁在屋里一整天,也会看到他们心神不定,这就是处于无力的情绪状态之中。

此刻,你最好别去打扰,给他一段与内心和解的空间。

一两顿饭不吃饿不死人,更重要的你要安住自己的情绪,别被这种没有任何精气神的状态扰动,从而让自己焦虑不安,认为非要做些什么。

非要为孩子做些什么实在是一厢情愿,要清楚,你无论做什么,都是为了缓解他的状态带给你的不安。

如果亲子关系够好,也许孩子会在自己消化不动时向你求助,但又因为这些情绪难以言表,即便口才很好的孩子也只能说不知为何就是很难过之类。

此刻你是被信任的,却也不要过度帮助,只需要像上面描述的回声一样即可,温柔地抱住他,轻声说:

孩子,看你很难过,人呢,有的时候就是这样。

如果真的心疼孩子,眼泪就会掉下来,此时此刻,你与孩子就在一起了,这就是所谓的爱。

若你是这孩子,被另一个人如此对待,感受如何?

答案不言自明,一定是感到被深深懂得,捎带着感动、柔软与暖意融融。

那么,还有什么比这更重要的吗?

答案同样不言自明:没有。

无论一个孩子还是成年人,倘若他的环境,有人能够带给他“那又怎样”与“是的,就是这样”的感受,无疑是幸运的,可遇不可求,完全取决于有没有爱他的人、包容他的人。

有点无奈也有点希望的就是,即便你没那么幸运,也可以自给自足,完全可以学会这样对待自己。

这样对待自己恰恰是这样对待孩子的基础,毫不夸张地说,也是你吸引爱人靠近你的基础。

所谓,爱己者爱人,自爱者被爱。


关注 MamaClub
PageGroupTelegramGoodyInsta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