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教育】好父母,嘴上都有一个“把手” -MamaClub

我们常用 “嘴上没有把门的” 来形容一个人说话不经大脑,口无遮拦。

人际交往中,说话不注意方式方法,很容易得罪人,也阻碍沟通效率。

在亲子关系中,好好说话同样重要。

日本教育学家木村久一说:

“有小孩的父母,即使对家畜等,也不可使用粗野的语言。”

父母说的每一句话,都在塑造孩子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他对自己的认知和评价。

好父母,嘴上都有一个“把手”。

它的作用是:提供一个缓冲时间,情绪冷静下来再说话;把控话语的质量,让表达的内容更易于被孩子接受。

具体来说,家长要注意以下三点:

 

使用积极、正面的语言

法国有一则经典公益短片《一句话毁掉一个孩子的一生》:

“你穿这件衣服干嘛?还嫌你胳膊不够粗!”

“我造了什么孽,竟然会有你这样的儿子!”

“你简直一无是处!”

“早知如此,我当初要什么孩子。”

“你就是个废物。”

作为旁观者,听到这些话,都不免心中一颤,更何况是作为孩子,从父母那里听到,其中的分量有多重,可想而知。

尤其是对于尚且年幼的孩子来说,父母是他最依恋的人,也是他心目中的权威,父母无意中随口说出的话,会在孩子心中停留很久。

那些否定、贬低、侮辱性语言,会直接对孩子造成心理创伤,让他的性格变得自卑、敏感,思维变得消极,一生都难以摆脱。

现实生活中,每当孩子表现不如人意,犯错闯祸的时候,家长就忍不住批评指责孩子,情绪失控的状态下,更是会口不择言,说出一些伤人的话。

辅导孩子作业时,教了几遍还不会:

“真是笨的跟猪一样!”

孩子夹菜没夹住,掉到地上:

“吃个饭都不会吃,你有什么用?”

孩子参加比赛,发挥失常:

“真丢人,脸都被你丢光了!”

父母一时情绪发泄爽了,但问题还是没能得到解决,还给孩子造成了伤害,得不偿失。

教育学博士、心理学家简·尼尔森在《正面管教》一书中指出:

“如果我们能时刻问自己:‘我这样做是在给予孩子力量,还是在挫伤他们?’,我们在对待孩子时就会使用更有效的沟通方式。”

家长需要明白:越是贬低孩子,孩子自尊心受伤、自信心下降,就越是缺乏改变的动力。

不管做什么事,孩子感觉好了,才会越做越好。

说话前,多思考,即将说出口的话,是能鼓舞孩子,还是会损伤孩子的自信心,再选择要不要说。

多用积极、正面的语言来引导孩子,用具体指导代替批评吼叫,用提出希望代替打击否定。

比如,孩子把菜掉到地上,可以让孩子拿纸擦干净,然后给孩子示范怎么拿筷子更稳当;

发现孩子撒谎,可以对他说:

“妈妈希望你以后不管发生什么,都跟我说实话,好吗?”

“我相信你想做一个诚实的孩子。”

用正面的语言来引导孩子,多表达积极的期待,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他才会自觉、主动地往好的方面转变。

 

说话语气很重要

常有家长咨询:

“孩子上了初中后,跟我们越来越没话说,除了吃饭上厕所,平时总是一个人在房间里。

为什么好好的孩子,变得这么冷漠?”

其实孩子从来不是突然之间变了的,每一个和父母没话说的孩子,都失望过很多次,慢慢地,失望变成了绝望,他便再也不愿意对父母敞开心扉。

养育过程中的许多常见问题,孩子叛逆、和父母没话说、亲子关系差,都和父母不会好好说话直接相关。

其中,绝大多数家长都是在说话的语气上栽了跟头。

仔细想想,你是不是经常用以下这些语气和孩子说话?

反问的语气:

“你就不能快点吗?”“你怎么一直这样?”

命令的语气:

“去把碗给我洗了。”

“赶紧睡!”

嫌弃、不耐烦的语气:

“哎呀,一边玩去,尽添乱!”

“有什么好哭的?烦不烦!”

讽刺、挖苦的语气:

“让你别跑非要跑,这下摔了,舒服了?”

“就你还想竞选班干部呢?”

否定、打击的语气:

“你就不是那块料!”

“笨死了!“

怀疑的语气:

“是不是你干的?”

“晚上熬夜学习?是熬夜玩手机吧?”

孩子去同学家玩回来晚了,家长明明是担心孩子,两种不同语气,听起来的感觉天差地别:

“你还知道回来啊?再这么晚回来以后不准你出去了。”

“看你这么晚还没回来,我和爸爸都很担心,以后要是晚些回来的话可以跟我们提前打个招呼。”

我相信,家长们初心都是想为孩子好,但不注意语气的话,爱和关心就会变了味,沟通效果大打折扣,也会损伤亲子关系。

家长说话的语气,影响着孩子的态度。

用上面所列举的那些消极的语气说话,会让孩子感觉到不被尊重和信任,第一反应是拒绝和抵抗,家长所说的内容,孩子根本听不进去。

常用积极的语气和孩子对话,亲子沟通更高效,也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比如,尊重、商量的语气:

“帮妈妈把碗洗一下好吗?”

“你可以自己安排假期的学习任务。”

信任的语气:

“我相信你不是有意的。”

“我知道你会努力的。”

说一句话不容易,家长不要觉得面对孩子,就可以随心所欲。

亲子沟通中,尊重是前提。

唯有把孩子作为一个平等独立的人来看待,思考怎样的表达更能被孩子接受,才能让说话的内容,更好地传达到孩子心里。

 

如何做好情绪管理?

很多家长会说,我也知道要跟孩子好好说话,但问题是脾气一上来根本控制不住啊,就想朝孩子发火,怎么办?

想要控制好情绪,可以从这两步做起:

【第一步,按下暂停键,觉察自己的情绪】

什么时候最难做到好好说话?莫过于家长自己心情不好的时候,或是看到孩子调皮、犯错,给自己惹了麻烦时,情绪的怒火就会被点燃。

这时候,家长可以先按个暂停,放下手头上的事情,去到一个单独的房间,冷静想想自己怎么了,为什么生气。

只是因为眼前这个惹了麻烦的孩子吗?还是自己最近能量不足,过于疲惫?又或是因为工作上的事情,心情不好?

即便不采取什么行动,单是这个动作,就会让我们跳脱出情绪的中心,从旁观的角度来审视情绪、探索内心。

脱离了情绪的旋涡,就不容易被情绪控制和裹挟,更加冷静客观。

家长辨别出自己情绪的根源,也有利于接下来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有效解决实际问题。

【第二步,换位思考,了解孩子的感受和需求】

很多时候,家长容易着急上火,是因为只看到了表面现象,从自己的角度来评判孩子,缺少倾听和理解。

如果家长在和孩子沟通时,能够增加一个环节:换位思考,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可能会有不一样的发现。

比如:孩子早上动作特别慢,耽误上学时间,如果只看行为本身,可能会觉得孩子有问题,磨蹭。

但是当你站在孩子的角度,想想他毕竟年龄还小,穿衣洗漱等一系列动作没有大人那么熟练;想想在孩子的世界里,对时间的感受力没有成年人那么强。

就会对孩子多一分理解,对他们的行为多一分包容,于是不耐烦的情绪自然而然就会消散。

再比如:孩子写作业一直出错,家长教着教着就开始不耐烦。

这时候,可以把自己放在孩子的位置上,如果有个人一直盯着自己写作业,甚至大声吼叫,是什么感受?

换位思考后,更能懂得孩子此刻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是心平气和的指导,用鼓励增强他的自信。

因此,如果家长能够学会换位思考,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感受和需求,就能够懂得应该采取什么方式,给孩子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

总结起来,就是了解自己,了解孩子,做好这两点,家长会更好地控制情绪,并用恰当的语言和孩子沟通。

写到这里,我想起一位老师说过的一句话:

“教育孩子,无非是好好和他说话,不着急不发火,做到这一点,就成功百分之八十了。”

希望每位家长,嘴上都能时刻带着“把手”,好好说话,正确表达。


关注 MamaClub
PageGroupTelegramMumsGoodyInsta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