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教育】要孩子听话,只给孩子一种选择,那不是爱,是控制 -MamaClub

一个人的力量来自于更多的选择和可能性,增加一个人的选择,则是增强一个人的力量,减少一个人的选择,意味着削弱他的力量。

要孩子听话,只给孩子一种选择,那不是爱,那是控制。

卢梭说:

“当儿童活动的时候,不要教他怎样地服从人;同时,在你给他做事的时候,也不要让他学会役使人。

要让他在他的行动和你的行动中,都同样感到他的自由。”

意思就是,家长和孩子都不要试图去控制对方,逼对方在这段双方的关系中,做一个“听话”的人。

心理学研究发现,得抑郁症的人基本上都有着执着气质或不安气质,有着诚实、认真、责任感强的特质,从小在与父母的互动中,很听话,是家长最喜欢的乖宝宝型。

于是形成了与所有人的互动模式都是为迎合别人的期待而压抑自己真实的心情、想法和欲求。

 

在综艺《不可思议的妈妈》,有位妈妈带着孩子们在玩具房玩耍的时候,3岁的“宝妹”跑过来,冷不丁地把妈妈刚整理好,放在桌上的拼图海绵,推倒在地上走开了。

过了一会看,宝妹看到拼图海绵又被妈妈收拾好了,直冲冲地走过来。

这次,妈妈虽然知道宝妹又要“干坏事”了,但是她并没有制止她,批评她不听话。

而是主动拿起一块拼图海绵,像扔飞镖一样扔了出去,一边笑着示意宝妹也加入。

宝妹觉得这很好玩,妈妈好厉害,开心地笑了,事后,还帮何洁一起收拾玩具。

对孩子来说,做真实的自己,比做“妈妈的乖女儿/儿子”更重要。

现实中,很多父母会说:“你听话,爸爸妈妈才爱你!你不听话,我们就不要你了!”

这所谓的以“听话”为前提的“有条件的爱”,在孩子的潜意识里就是,你只有拼命用“付出”和“努力”,才值得人家对你好。

这种一味让孩子听话,打着爱的名义,在无形中,剥脱了孩子天真快乐成长的权利。

 

有句话说: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教育是一门高深的艺术,要用“人性”来体恤孩子,而不是用“神性”来要求孩子。

“听话”不是纵容,“听话”的实质是如何理解儿童,如何平等对待儿童。

成熟的父母,会听孩子的话,学会给孩子选择权。

就像教育家杰弗里·伯恩斯坦在《叛逆不是孩子的错》中说的:

告诉孩子不同选择的结果,冷静坚定的提出具体的要求,而不是权力的争夺。

要知道,不听话是本能,愿意听话是选择。

不可否认,每一位家长言行里都藏着对孩子的爱,可是孩子的世界和成人世界不同,如果只是一味地强制要求,没有一份相互包容的理解和尊重,那么只能用不可挽回的伤害,来印证自己当初的过错。

我们养育一个孩子,不仅有责任让他长大,更有责任让他幸福。

 

有些家长可能会疑惑:

让孩子做出自己的选择?

那孩子选择看电视、吃零食,这难道不是放任孩子吗?

支持孩子的自主,并不意味着父母应该放任孩子,更不意味着可以忽略不管。

毕竟,根据自我决定理论,如果要满足孩子的基本心理需求,父母是需要提供结构并与孩子产生情感联结的。

所以,该管的还是要管的,尤其是那些触碰底线的行为。

正确的管教不仅不会影响到孩子的自主性,还能增加孩子的胜任感,让孩子能够得到一个健康的发展。

因此,问题不在应不应该管,而是在于,怎么管。

其实,「控制」孩子,指的是「心理控制」。

也就是说,如果父母在多数情况下是通过让孩子产生愧疚感,或者否定孩子的情绪,威胁孩子,甚至在孩子不顺从父母的时候减少爱意的话,那时候孩子就会更加否定自己了。

因此,父母在平时应该减少这种控制行为,多给孩子选择的机会。

对于不恰当的行为,父母可以进行行为控制。

也就是说,父母应该告诉孩子自己的期望,提前与孩子一起制定规则。

当做出不恰当的行为时,认可孩子的情绪,并给孩子一些更恰当的选择,让孩子自己可以自主地改善自己的行为。

打个比方,假设孩子总是抗拒在中午睡午觉,但是如果孩子在中午不睡,下午就会玩累后自己随地睡着,不仅有时可能逼得父母一方需要放下手头的工作抱着孩子,还会影响孩子晚上的睡眠时间。

这时候,与其每次都命令孩子「你现在就给我睡午觉」或「都是因为你我才耽误了工作」,不如在某天孩子精力旺盛的时候跟孩子说「我们一起制定一个日程表吧!」,让孩子在制定过程中自己决定从中午 12 点到 2 点之间什么时间睡午觉,然后严格按照日程计划执行。

在未来,如果孩子在自己定的午睡时间还想继续玩,不愿意睡午觉,那父母可以让孩子看看孩子自己定的日程表,告诉孩子「我知道你现在很想继续玩,然而这是我们双方一起做的约定,我要努力保护好这个约定不受破坏,你也要做个合格的保卫者哦!」,以此鼓励孩子遵守规则。

最后,父母还可以再给孩子一个适合孩子能力的选择题,问问孩子「你想现在立马上床睡觉呢?还是想让我先给你讲两个故事然后再去睡觉呢?」。

这样做,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再也不是上下级关系,而是互相尊重的平等关系了。

孩子不仅能感受到被尊重,还可能会出自内心地愿意担当起责任,产生胜任感。

 

教育的路上,我们往往忽视了:与孩子的关系先于教育

有了关系就什么都没有关系,没有关系就什么都有关系。

这句话不仅适用于夫妻亲密关系之间,也适用于亲子关系。

当我们拥有良好的亲子关系时,所有的方法技能都会发挥出最大的效用。


关注 MamaClub
PageGroupTelegramMumsGoodyInsta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