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教育】为什么很多孩子看着懂事,却有严重的心理问题? -MamaClub

一个懂事的孩子,常常是别人家父母羡慕、称赞的对象,也是自己父母对外炫耀的好孩子。

他们乖巧听话、能为父母着想,几乎不让父母操心,更不会提一些过分的要求,言行举止得体,学习成绩优异。

然而近些年来,随着有关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新闻频繁被报道,家长们才开始惊觉,怎么越来越多看着懂事的孩子,内心存在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

养出一个懂事的孩子,难道是错的吗?

 

孩子懂事固然是一件好事,但是这份“懂事”背后的来源却有区别。

有一种懂事的孩子,是在爱中长大,有着充足的安全感和自信心,心智水平、情商发展较高、善解人意,也因为被爱,想要变成更好的自己,自律优秀。

而有一类看上去懂事的孩子,却是被迫如此,他们善于察言观色,压抑自己的感受和需求,而优先考虑别人的。

他们或是通过“懂事,听话”来获得父母的爱与认可;或是为了照顾父母的情绪,不想让父母烦恼、难过;或是为了符合“懂事”的标签,赢得他人的喜欢。

心理学上有个名词,叫“小大人症候群”,指的是那些从小得不到足够关怀,不得已变成一个“懂事”“体谅他人”的人。

被压抑的情绪、不被满足的需求,长久地郁积在心里,终有一天会以更激烈的方式爆发,不是伤害别人就是损伤自己。

曾收到网友留言:

“从小我就是那个懂事听话的“别人家的孩子”,但是我内心其实一直缺乏自信,一点都不快乐,也不喜欢自己这样的懂事。

我羡慕别的女孩子可以撒娇、任性,她们是被家庭好好保护、宠爱长大的。”

9岁成名,被中国著名清华大学破格录取的才女作家——蒋方舟也曾在节目中透露,自己从小就很懂事,希望得到别人的喜欢和认可。

小时候为了讨好妈妈,在妈妈面前表现“我是一个节约的好孩子”,她省下自己买早饭的钱,肚子饿了就去捡别人吃剩的东西。

这种期待慢慢地得到他人关注和认可的执念,让她失去了自我,发展为“讨好型人格”。

说什么话,都更要照顾别人的感受,生怕带一点点攻击性;

做什么事,最怕跟别人发生争执,特别看重别人对自己的评价;

不会拒绝任何人,万事总是先委屈自己,迎合别人的喜好;

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没有办法跟人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甚至连谈恋爱都总是无疾而终。

意识到这个问题的她,遭遇了巨大的挫败感,越发讨厌这样的自己,于是选择远离人群来调整,花了整整一年才慢慢走出来。

懂事的孩子,不但要一直承受压抑自己感受和需求的痛苦,也容易形成“讨好型人格”。

内心敏感自卑,没有主见,不敢拒绝别人不合理的要求,也不敢提出自己正当的诉求,过分依赖他人的评价,无法活出真正的自己。

 

有一位做心理咨询的朋友,接受过众多青少年抑郁症的案例,他提到许多家长带孩子来,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

“我家小孩平时很乖的,怎么突然就这样了?”

其实孩子从来都不是“突然”出现问题的,只是懂事的孩子,选择了沉默隐忍,而把伤痛藏在了心里。

这些心理问题的产生,在他们的成长经历中,都是有迹可循的。

下面这几种家庭,最容易养出“被迫懂事”的孩子。

1. 父母的爱带着条件,对孩子过分严厉

带着条件的爱是什么样子?

父母只有在孩子表现好、成绩优秀、听话、不惹自己生气的时候,才会对孩子和颜悦色、满足孩子的愿望、向孩子表达爱和关心。

一旦孩子犯错了、做事不够好、或是表现出生气、难过等情绪时,立刻就换上另一副面孔:

冷漠、忽视,或是粗暴地指责、批评孩子。

孩子很聪明,在父母截然不同的对待方式上,他逐渐明白一个道理:

只有自己懂事、优秀,父母才会爱自己。

于是,孩子就开始走上讨好父母的道路,听父母的话、努力表现良好,不给父母惹麻烦,做父母喜欢的好孩子。

2. 父母情感不和,经常争吵

观察发现,许多夫妻关系不好、争吵不断的家庭,孩子会格外懂事。

心理治疗大师海灵格曾说:

“孩子是家庭的保护,他们有时宁愿做出自我牺牲的事,也要去拯救和保护自己的父母。”

家本该是呵护孩子无忧无虑成长的温馨港湾,可当父母经常争吵、甚至大打出手,这个家就像是在风雨中摇摇欲坠的小船,严重破坏了孩子的安全感,孩子时刻处在担心父母关系破裂、自己被抛弃的恐惧和不安中。

同时,孩子还会自动把父母矛盾的原因归结在自己身上,总觉得是自己的错,于是努力表现得很好,乖巧懂事,希望让父母开心,让父母关系变好。

在这样的成长环境下,孩子无法安心地发展出自我。

3. 父母情绪不稳定,自身能量弱

有些孩子变得懂事,是因为父母“太不懂事”。

这类父母的情绪管理能力差,不能够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反而会让孩子为自己的情绪负责。

比如,经常当着孩子面唉声叹气、抱怨,消极、负能量;因工作、生活中的琐事烦恼,却把这种坏心情发泄在孩子身上,粗暴地骂孩子···

不明所以的孩子,常常会错误地以为父母的烦恼、难过、愤怒,是自己造成的,所以即便扭曲自己,也想满足父母的期待,让父母感到满足和开心。

很多时候,孩子爱父母要远胜于父母爱孩子,他们会为了让父母开心,而去勉强自己做本不愿意做的事情。

真人真事,有一位12岁的女孩,留下遗书跳楼自杀,她在遗书中对妈妈说:

“希望在我死后,您能不再悲伤,不再为我烦恼。”

一直考虑别人的需要,自己的负面情绪和精神压力却越积越多,心理不可能不“生病”。

4. 父母控制欲强,不给孩子独立自主的机会

每个孩子都有独立自主的需求,随着成长越来越渴望脱离父母的照顾和管控,实现人格的独立,能够自己做选择做决定。

而有些家长,控制欲过强,总是忽视孩子自己的想法和需要,只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安排孩子的一切,强迫孩子服从。

自我意识较强的孩子,通常会以叛逆、反抗的方式来表达不满,争取自己独立自主的权利;而另一些孩子,就只能在父母的权威下,选择了隐忍,顺从父母的安排。

但这种重要的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长此以往,孩子内在的愤怒、恨、痛苦等情绪越积越多,就会导致心理问题。

 

蔡康永曾说:

“父母对孩子来说,最珍贵的就是给他们一个理想的成长环境,让他成为自己,而不是变成我们想要他变成的人。”

教育孩子,应当顺应孩子的成长规律,保护孩子的天性,别让孩子在本该无忧无虑的年龄承担太多本不属于他的责任和压力,过早懂事。

首先,家长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要多关注孩子的内心,允许孩子表达自己的情绪和诉求,和他好好沟通;

比如:孩子发脾气、拒绝做某件事、提出自己的要求时,家长不要粗暴地制止、否定孩子,或者冷漠地忽视,而是对孩子表示接纳和理解,再来就事论事。

其次,在孩子犯错,表现不好的时候,也要接纳孩子,给予爱和鼓励,不要让孩子感觉到,“只有懂事、优秀,父母才爱自己。”

另外,经营好夫妻关系,尽量不当着孩子面争吵,即便有矛盾,也要让孩子明白:

“这是爸爸妈妈之间的问题,不是你的错,我们永远爱你。”

最后,多反思、学习,做好情绪管理,为自己的情绪负责,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过多的负能量、把无谓的情绪发泄在孩子身上。

“懂事”不是对一个孩子最好的表扬,也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家长不可为了自己省心、减少养育烦恼,而一味要求孩子懂事。

培养一个身心健康、人格独立、自信乐观、内心强大的孩子,才是真正对孩子的成长负责。


关注 MamaClub
PageGroupTelegramMumsGoodyInsta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