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教育】孩子犯错后,你的第一句话至关重要 -MamaClub

当孩子做错事,你脱口而出的第一句话是什么?

对于绝大多数家长来说,最常见的不外乎以下3种:

指责、训斥:

“怎么回事啊!”

“能让我省点心吗?”

否定、侮辱人格:

“这么简单的事都做不好!”

“你有什么用?蠢死了!”

讽刺、挖苦:

“早跟你说你不信,这下高兴了?”

“你不是能吗?还去试试?”

发现了吗?这些话全都带着情绪,只是父母在一味地宣泄情绪,没有进一步的教育和引导。

孩子被斥责,却没有受教,不知道错在哪里,该怎么改正。

所以这些错误孩子还会一而再再而三地犯,深层的问题也得不到解决。

这就背离了教育的初衷。

 

想要管理好情绪
首先要正确看待孩子犯错

每当孩子犯错,家长就容易暴躁、愤怒,对孩子充满嫌弃,忍不住朝孩子大发脾气,事后又常常后悔。

想要管理好情绪,家长首先需要正确看待孩子犯错。

法国作家罗曼·罗兰说:

“人生应当做点错事。做错事,就是长见识。”

对孩子来说,犯错是成长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犯错,给了孩子独立思考的机会,会独立思考的孩子才会自觉。

如果家长把孩子犯错看作是一次闯祸、麻烦,只会批评他,那错误就只是错误。

但如果家长能在错误中,看到那个努力尝试、正在成长的孩子,就会多一份宽容和耐心。

再加上正确引导,错误就会成为孩子一次宝贵的学习机会,让他可以从中收获经验、得到成长。

认识到这些,家长的心态就会平和许多,没必要大发脾气。

而且,当孩子做了错事,大部分是能意识到自己的错误的,内心会有愧疚感、自责感。

尤其是对于年龄大一些的孩子,适当提醒,启发他自省,孩子就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如果家长反应激烈,严厉地打骂,反而会抵消孩子心中的愧疚感,他开始为自己找借口、推卸责任,甚至产生叛逆心理,故意犯错。

因此,家长允许孩子犯错,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进步;控制好情绪、心态平和,更有利于孩子认识错误、改正不足。

 

孩子做错事,也需要爱和支持

当孩子犯错时,家长的态度,决定了孩子是否愿意坦诚、和家长沟通。

有些家长,会不理孩子、威胁要抛弃他,或是严厉的打骂、惩罚,导致孩子犯错后心里充满恐惧和担心。

所以我们常常看到一些孩子,甚至是成年人,做错事了不敢告诉家长,自己默默承受,有时甚至酿成严重的后果,造成悲剧。

曾看过一则新闻,一个9岁的孩子,因打碎学校的玻璃,需要赔偿,不敢告诉家长,于是留下一封遗书跳楼自杀了。

只是打碎一块玻璃,却让孩子宁愿放弃生命,也不愿让家长知道,多么让人心疼。

比错误本身更可怕的,是孩子犯错后的恐惧、不敢向家长求助。

有一句话说得很好:

“无论如何,要让孩子有出路。

如果在外面遇到了事,被训斥被责罚,回家后要面临更苛刻的责备,在家在外,孩子两头都没有出口,走投无路,就会走上绝路。”

当孩子犯错了,家长也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向孩子表达爱和支持,让孩子知道,父母对他的爱永远都不会变,会陪他一起面对错误。

绘本《我不敢说,我怕被骂》里,小女孩伊拉弄坏了袜子,隐瞒了一整天。

到了晚上,她忐忑地坦白,没想到妈妈搂着她,爸爸给了她一个大大的吻。

伊拉开心地说:

“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开心和安全感。”

父母告诉她:

“亲爱的,你要知道,不管发生了什么事,有时候,我们会有点儿生气或难过,但我们永远都是最最爱你的。”

孩子犯错了,家长也应该好好和他说话,不用情绪或暴力交流。

对事不对人,帮助孩子认识到行为的错误,但不否定孩子整个人,更不要让孩子有被抛弃的感觉。

此外,家长还要看见和理解孩子的情绪,及时安抚、给他鼓励。

父母的关怀和支持,会让孩子拥有价值感和自信心,更有勇气面对错误。

 

孩子犯错后,家长可以这样说

【“发生什么了?/怎么了?”】

现实中,很多家长还没了解清楚事情的原委,就喜欢妄加猜测、随意下结论。

这很容易误解了孩子,影响亲子关系。

比如老师在群里批评孩子上课不认真听讲,孩子回家后,家长不分青红皂白,就开始斥责孩子:

“是不是又在班上没专心上课?”

孩子很委屈:

“是同学让我帮他讲一道题,老师以为我们在讲话。”

因此,当孩子犯错了,首先要给他解释和表达的机会,了解清楚事情的真相后再作处理。

记得韩国综艺《超人回来了》某一期节目中,爸爸朴柱昊起床后,客厅变成了“灾难现场”:满地的麦片,姐姐趴在地上吃麦片,弟弟光屁股坐在麦片上。

本以为这位爸爸会发飙,没想到他只是弯下腰,问了姐姐一句:

“因为爸爸不在,娜恩给建厚做的饭吗?”

原来是因为弟弟饿哭了,娜恩想要照顾弟弟,所以才把麦片和牛奶拿出来和弟弟一起吃。

问清楚了原因,朴柱昊不但没有批评姐姐,反而对她说“谢谢”。

不管发生什么,先听听孩子怎么说,更有利于正确教育孩子,也不至于误会孩子,伤害了他善良纯真的心。

【“你是怎么想的?”/”有什么感受?”】

很多家长都反映过这样一个情况:当家里有其他小朋友来的时候,孩子就会格外“不懂事”,和小朋友争抢玩具,惹出各种麻烦。

其实,孩子这些行为背后的心理需求是:想获得家长的关注,害怕别的小朋友会分走爸爸妈妈的爱。

这种情况下,家长可以问问孩子当下的感受,安抚孩子的情绪,让他放心、有安全感,孩子自然会调整自己的行为。

著名儿童心理学家、教育家鲁道夫德雷克斯曾反复强调一句话:

“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是一个丧失信心的孩子”。

孩子的许多错误行为,都隐藏着未被满足的需求,比如归属感、安全感、价值感。

有的孩子故意在学校调皮捣蛋,是因为缺少父母的陪伴,用犯错来吸引父母的注意。

有的孩子用完东西故意不放回原处、不整理房间,是想要寻求自己的权利、不愿意总被父母命令、控制…

因此,当孩子犯错时,家长还需要懂得反思,亲子关系、自己的教育方式、孩子的成长需要。

多和孩子沟通,问问他的想法和感受,看到孩子行为背后的需求,才能给孩子最有效的引导。

【就事论事,不攻击孩子人格】

当孩子犯错了,不少家长都会把孩子的行为和他整个人混为一谈,开始贴标签、打击否定孩子:

“没出息”、“笨死了”、“你就是爱惹是生非”…

这些负面的评价,会让孩子自我怀疑、丧失信心、思维变得消极,缺少改变的动力。

积极心理学运动发起人马丁·塞利格曼教授曾提出“习得性乐观”方法,即不要将错误无限放大,而应该将一次错误看成暂时的、特定场景的和不涉及人格问题的。

这样做避免让孩子产生负面的自我暗示,孩子才会将这一次挫折和其他事情区别看待,相信只要修正了这一次错误,以后就会更好,从而变得更乐观。

孩子做错事,父母应该和善而坚定地让孩子认识到错误所在,就事论事,不翻旧账、不攻击孩子人格。

就错误行为本身进行讨论,比如:

“这个行为是不对的,因为…”

“如果是我的话,我会这么做…”

说出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引导孩子思考。

【后果教育,承担责任】

孩子自己亲身感受和经历的东西,往往比家长传授给他的道理和经验更加深刻。

孩子犯错后,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让他认识到自己行为的后果,做出弥补措施,承担责任。

国外有个男孩航航,在假期迷上一款手机游戏,在打游戏的时候,偷偷将奶奶微信里的120块用来买了游戏装备。

父母知道以后,气得想打他一顿。

但是父母知道打一顿治标不治本,于是让航航利用假期的时间去收废品,自己赚钱还给奶奶。

为了赚到这120块,航航只能挨家挨户去收废品。

在还清偷拿奶奶的钱之前,他停止娱乐活动,学习之余专门收废品,然后还债。

这样的日子,他还得过很长时间。

航航说,这番体验让他记忆深刻,以后绝对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

妈妈也反映,两个多星期以来,航航懂事了许多。

现在走在路上看到有瓶子、纸板都会捡起来,自己也感受到了赚钱的艰辛。

和孩子站在一起,是指不管发生什么父母都会给他支持和帮助,但绝不意味着包庇、纵容孩子的错误。

对于孩子犯错,家长要有原则,帮助孩子明确是非,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比如把碗打碎了就要帮忙收拾碎片、清理垃圾;打了同学就要专门赔礼道歉、赠送礼物;影响了公共卫生或环境就要付出行动,承担相应责任…

不要觉得孩子小,就可以不追究不计较,责任教育,需从小做起。

总的来说,每个孩子都是在犯错中,不断学习、成长,逐渐成为更好的自己。

相信家长做好以上几个方面,能够帮助孩子勇于面对错误,并积极改正,教育出优秀、自觉、有责任感的孩子!


关注 MamaClub
PageGroupTelegramMumsGoodyInsta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