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教育】当孩子被打了,这是听过最好的回答 -MamaClub

有一天,一位妈妈的儿子闷闷不乐的被奶奶从幼儿园里接回来。

妈妈很快发现了儿子的异常,便上前耐心地询问,在支支吾吾中儿子告诉妈妈,他在幼儿园被一个比自己更强壮的小朋友打了,而他没有还手。

“那你为什么没有打他?”妈妈问。

“他很会打人,力气比我大,我怕打不过他。”孩子有些怯懦地回答。

“宝贝,你这样做是对的啊。你知道可能打不过他,所以你没有打回去,这说明你在思考之后,选择了更能保护自己的方式。为什么还那么不高兴呢?”

“妈妈,你不会觉得我懦弱吗?”孩子的眼里有了一丝光。

“是否懦弱不是通过拳头来看的,盲目地挥拳,不是勇敢,而是鲁莽,你不鲁莽,也不懦弱。你选择把这件事情告诉妈妈,就是你勇敢面对这件事情的证据。”妈妈认真地对儿子说。

随后在妈妈的引导下,他们决定通过明天一起告诉老师或者那个男孩家长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然后,孩子兴高采烈地去玩玩具了。

同是孩子的妈妈,那一刻很多妈妈都很佩服同事的耐心和睿智。她那么认真地倾听了儿子内心真实的想法,解开了孩子内心的疑虑,也引导孩子去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

孩子在幼儿园或者游乐场所被打是经常发生的事情,而同这位妈妈的做法却是得到的关于“当孩子被打了,你应该让孩子怎么做”的最好答案。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被打”不可避免,了解孩子的内心,倾听孩子的想法,并积极引导孩子正确处理,比简单地告诉孩子“他打你,你也打他”或者“打人是不对的,他打人,你不能打”要好上万倍。

 

在一次育儿经验交流会上,曾有一位家长分享了这样的经验:

很长一段时间,我真的很担心我的孩子以后会是一个非常懦弱的人,因为不管是别的孩子抢了他的玩具,还是他想玩别人玩具的时候被打,他总是毫无反击之意。

我不止一次地想要跟他说“你应该抢回来”或者“你也应该打他”之类的话,但又怕不明所以给了孩子错误引导。

直到有一天,我看到这样一幕:孩子在沙滩上,对着一个比他大差不多两岁的孩子坚定地说:“那是我的玩具,你应该把它还给我,因为我还在玩。”

原来,我的孩子并不懦弱,相反的,他不仅很勇敢,而且有着自己的一套行为准则。

这位家长说,她很庆幸自己没有过早地干预孩子的行为,如果当时真的忍不住说了那些话,也许孩子自己对事物的认知与评判、孩子自身建立的秩序感就悄无声息地被打破了。

素有“毒舌”之称的金星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次,她看见自己的儿子不仅被人抢了玩具,还被那孩子打了一巴掌。她怒气冲冲地让儿子打回去。

儿子却捂着被打红的脸说:“不,他打我是他的妈妈没教好他,我跟他不一样。”

谁说孩子没有大智慧,在“被打”这样一个让家长都极为头疼的问题上,大多数孩子有其自己的评价标准和处理方式,只是,家长不知道罢了。

 

在影片《美国狙击手》中,提到这样一个哲学命题:世界上有三种类型的人——羊、牧羊犬、狼。

羊天性温顺,却过于天真,缺乏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狼天性凶残,恃强凌弱,整日生活在血腥和残暴中;而牧羊犬天性善良,有责任和担当,在自保的同时又有能力保护弱者。

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父母不是把孩子保护成温顺的小羊,在危害来临的时候只能任人宰割。

也不能将其培养成嗜血残暴的饿狼,失去本有的善良,而是需要将孩子领上成为一个有担当有能力的“牧羊犬”的道路。

成为牧羊犬的孩子,在面对侵害时,心里有自己的“一杆秤”,这杆秤让他们懂得权衡利弊、懂得分析形式,在保全自我的基础上,做出最合理的回应。

无疑,这个社会是需要牧羊犬似的孩子的,他们能保护自己,也能帮助他人。

 

那么父母应如何引导孩子成为一个能自保又懂得反抗的牧羊犬一样的人呢?

一是用心倾听并给予积极回应,让孩子心有所依。

父母首先要掌握的技巧便是倾听。倾听作为一种无形之物,发乎于心,自然是珍贵无比的。

既然是倾听,便不能带有评判性的感情色彩,比如质疑、责备等。父母不带评判的倾听,是获取全面信息最有效的方式,也是与孩子拉近距离的不二之法。

倾听使父母获取了全面信息,回应便可使孩子的心有所依。

在孩子受到侵犯时,不管他是否有能力应付,对其心理上的不良影响总是存在的。这个时候就需要父母的回应,以消除侵犯和冲突带来的影响。

家长的回应就是孩子不良情绪的宣泄口,有这个宣泄口的存在,事件带来的影响不会被压抑到潜意识里。自始至终,父母都是孩子最好的疗愈师。

二是接纳孩子的反应,给予孩子作为独立个体的尊重。

日本有一本儿童绘本叫《小鸡鸡的故事》,这本是一种性教育绘本,却在全书开头有这样一段话:男孩儿也有爱哭的,女孩儿也有勇敢的…

孩子如成人一般,存在个体差异性,在面对冲突时,有些喜欢“以暴制暴”,而有些喜欢“以德报怨”,不管选择哪种方式,都是性格使然。

孩子被打了,他没有直接打回去,可能是因为他知道自己打不过,动手只会让自己吃更多的亏,也可能他知道打人本就不对,他不想做一个坏的孩子。

而事实上,很多时候,在遇到问题时,大人往往比孩子更容易冲动。接纳孩子面对事件时本能的反应,不仅是对孩子自我能力的认可,也是家长尊重孩子的一种表现。

美国知名心理学家乔治﹒斯派维克认为,拥有自我解决问题能力的孩子,即使在解决问题时失败,他们未来也能更冷静地面对困难。

接纳孩子的反应,正是让他能够更好地学会自己解决问题。

三是抛开成年人的复杂内心,给予孩子正确引导。

一位来自农村的朋友在回忆自己童年经历时曾这样说:

小时候跟村支书家的儿子打过一架,本以为自己很占理,回家便告诉了父母,哪知得到的是父母的一顿臭骂,责怪自己总是惹事。

我知道他们是害怕村支书,看着父母对我指手画脚的模样,再想想他们平时所谓的正直善良的教育,我第一次觉得父母不再伟大。

朋友的父母显然将成年人对权势的畏惧转嫁到了处理孩子之间的冲突上,不仅没有帮助孩子解决问题,还把自己演绎成了“跳梁小丑”的角色。

言传身教,关键还在于身教。在孩子遇到冲突时,父母的做法直接影响着孩子,你若大度孩子便豁达,你若锱铢必较孩子便睚呲必报。仁义道德不是在嘴上,而是在家长的一举一动中。

欲教人,先修身。家长的自我修养,就已经告诉了孩子:面对冲突,你应该这么办。

当你的孩子遇到冲突时,当你的孩子被侵犯时,家长不妨先沉淀一下自己的内心,同时,认真地倾听一下孩子对事件的看法。

“打回去”的江湖做派,“学会宽容”的大家作风,都不一定是可行的。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