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教育】父母脱口而出的一句话,影响着孩子的性格 -MamaClub

《欲望山庄》这本小说里说:

“柔软的舌头,可以挑断一个人的筋骨,语言有时候比暴力更能伤人。”

一句话,可以让一个人的心灵无比痛苦;一句话,也可以抵御世间所有的坚硬。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泪流满面;同样也是这种力量,让我们抖擞精神,这就是语言。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有些父母大概永远都不会知道,自己无意间的一句话,究竟会给孩子造成怎样的伤害?

下面这4句话的杀伤力,强大到足以摧毁一个孩子,所以请各位父母一定别再对孩子说了。

 

在《少年说》这个青少年节目里,有一位女孩鼓起勇气登上天台,对着下面的同学和自己的妈妈,大声地喊出自己的心里话:

“孩子不是只有别人家的好,你自己的孩子也很努力。”

“为什么我的努力,你从来都看不到?”

面对女儿带着哭腔的控诉,妈妈却冷冷地回应:

“我知道我一直在不断地打击你,因为我认为你的性格,不打击会飘。”

哪怕最后女儿流着泪,说自己并不适合打击教育,但妈妈还是不为所动。

很多父母,总喜欢用别人家孩子的优秀,来激励自己的孩子上进。殊不知,这样的负向激励,远没有正向激励的效果好。

日本一档综艺节目上播出了这样一段实验:

前来参加实验的是一个内向、不自信的女孩,50天内,老师和身边的人,不断从各个方面夸赞女孩。

实验结束后,女孩从一开始的唯唯诺诺,不愿意摘下口罩,到最后笑容自信,大方地和旁人交谈,她的气质和样貌,都变得比以前好多了。

这或许就是“夸奖”的力量。不断向孩子传递“你很优秀”的信念,会大大提升他们的自我认同感,引导孩子走向成功的彼岸。

只有这样,孩子才能越来越自信,越来越优秀。

 

有一次,有个网友问:“父母说过什么话,让你觉得伤害最大?”

有人回答:

我妈气急之下对我说:“我就当没养你这个女儿,以后老了我也不指望你养,我自己过。”

随后,有人做了一次调查,看看有多少人听过父母说这样的话。没想到,有98%的网友表示有类似的经历。

很多时候,这看似是一句自怜自艾的话语,背后却好像在说:我不指望你养老,是因为我觉得你不孝、自私、无能。

实际上,这虽然是一句气话,但这是一种比谩骂更强烈的指责和否定。

这样说话的父母,或许本意并不是让孩子难过,而是希望能获得孩子更多的爱和关注,但笼罩在这句话的阴影下的孩子,反而会离父母越来越远。

孩子会愧疚、自责,在心里问自己:我是不是真的做错了什么?

成年以后,他们一方面会尽自己所能对父母好,一方面又从骨子里透着疏远和薄情。

在他们眼中,父母不再是亲人,而是法官,孩子被不断审判、撕扯着,陷入愧疚感的漩涡。

在一段关系里,愧疚感和亲密感注定是没办法共存的。在孩子成长的过程里,越是谴责或批判孩子,就越是剥夺了他们亲近父母的力量。

 

曾经有过这样一则故事:

因为妈妈不答应给孩子买零食,孩子就大哭大闹,坐在地下不停地蹬腿,甚至把头一次次往地上猛撞。

在一旁的妈妈,觉得又生气又丢脸,对孩子大喊:“别哭了,再哭妈妈不要你了。”

说完,这位妈妈就自顾自地往前走。孩子听了,哭得更厉害了,一直哭到声嘶力竭。妈妈没办法,又从远处跑过来,抱起孩子,无奈地答应一会儿就去买零食给他。

到了晚上,孩子突然尖叫着,从梦里醒来,哭着大喊“我不要零食,我要妈妈。”

那一刻,妈妈才意识到,原来白天自己的“威胁”,会让孩子有多害怕。

对父母而言,“不要你了”,或许是最快让孩子停止哭闹的办法。

但是对孩子而言,父母就是自己唯一的依靠,一旦父母说要“抛弃”自己,那么就意味着被“全世界”抛弃,意味着巨大的恐慌。

这种恐惧,会驱使着孩子用尽一生去追逐被爱的感觉,渴求那份安全的依赖。

在孩子哭闹的时候,不要随便说出“不要他了”、“不爱他了”这种话,而是尝试在孩子能看见自己的地方陪伴着他,告诉他:

“你要是难过,可以在这里哭一阵子哦,我会陪着你。”

 

“妈妈,我这次考了全班第三。”

“哦。”

“爸爸,你看我做的火箭模型。”

“知道了。”

现实生活里,有多少父母习惯忽略孩子的声音。“哦”、“知道了”、“爸爸/妈妈有事,别烦我”,仿佛成了他们面对孩子时最常说的话。

在孩子需要父母的时候得不到回应,久而久之,他们也就不再需要父母了。相反,父母的看见和回应,才能给予孩子成长的力量。

前段时间,有一名小学生在和妈妈游玩的时候,意外发现了11枚距今6600万年前的恐龙蛋化石。

一开始,看到儿子发现并辨认出,1枚疑似恐龙蛋化石的东西,妈妈虽然也不能确定,但还是选择相信儿子的发现。

于是她立刻通知了相关部门,没想到,经过工作人员的现场发掘,真的挖出11枚恐龙蛋化石。

恐龙蛋化石的发现,是因为这个孩子善于发现的双眼,和丰富的知识储备,但更是因为妈妈的重视和鼓励。

各位父母,别再无视孩子渴望爱和关注的眼神,别再因为工作繁忙而推开他们了。

我们只有愿意蹲下身,看看孩子的骄傲和烦恼,才有可能发现孩子出人意料的才华。

 

全球儿童安全组织Safekids曾发布过一组海报。海报里,孩子身上那些伤人的话语,就像是难以愈合的疤痕。

  • “你脑袋让猪吃了吗?考成这样,还有脸回家?”
  • “没见过这么脏的孩子,你是从垃圾堆里捡出来的?”
  • “天天笨手笨脚,你上辈子是闯祸精吗?家里有你,真倒大霉了。”

这些丑陋的伤痕,触目惊心。

有人说过:

“决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学习成绩,而是健全的人生修养。想要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父母首先要做的就是改变说话的语气和方式。”

在孩子犯错、迷茫、找不到方向的时候,父母温和的话语和耐心的倾听,才是他们继续前进的动力。

所谓的“打击教育”是不存在的,打击就是打击,打击就是暴力。如果爱之深,那么就不需要“责之切”,那些残忍的语言,只会阻碍爱的光辉。

孩子的世界原本是一张白纸,而父母就是画笔。若父母总是恶言恶语、雷霆之怒,就会倾覆孩子的心和世界。

只有父母克制、平和,才能给予孩子奔跑的勇气和爱的力量。